魏雅琳
淺談選官制度與士族的歷史聯系
魏雅琳
官員選舉與考核制度歷來是統治者為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所采取的重要的政治手段。士族作為歷史上一股獨特的政治力量,在它發展到衰亡的800余年間,中國的選官制度也經歷了最重要的兩個階段。可以說士族的每一次發展都伴隨著選官制度的演變,選官制度也反作用于士族。兩者此消彼長的發展態勢可以體現皇權主流的歷史發展大勢。
門閥士族 察舉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
士族階層的形成是與漢時實行的察舉征辟制度密切相關的。
漢時,中央和地方上的官僚根據考察,將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才推薦給朝廷授以官職,或者直接劃為自己的僚屬。有權力的官僚可以借此培養自己的勢力,薦主與被薦者之間在政治上形成類似君臣的關系,后者對前者存在著明顯的依附關系。久而久之,官僚們通過不斷地薦舉士人,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以薦主為核心的私人集團。到了東漢,這種模式呈擴大趨勢,察舉征辟的基礎鄉閭評議逐漸為地方上的一些望門大族所操縱,選舉大權也隨之為他們所控制,以他們為核心組成的私人集團,亦逐步演變為以領導這一集團的家族為中心的士族集團,這就為士族階層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東漢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門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領袖。所謂世家大族,就是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上具有這些特征的家族。
光武中興以來,政治舞臺上主要活躍著兩大政治集團,一是代表著上層豪強勢力的外戚集團,一是代表著下層豪強勢力的宦官集團,兩者相互爭斗,輪流執政,維系著東漢帝國內部的政治平衡。東漢后期,隨著士族勢力的發展,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一些衣冠望族,尤其是那些門生故吏遍于天下的名門世家,也不甘寂寞地走上了政治舞臺,成為第三種政治力量。起初,士族集團在政治上是依附于外戚集團的,但當外戚梁冀在與宦官集團的斗爭失敗后,士族集團便作為一種主要的政治力量,取代走向衰落的外戚集團,與當時不可一世的宦官集團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戰斗以袁紹趁亂帶軍入京,殺掉了二千余名宦官,徹底鏟除了宦官勢力為結束。士族最終上位。
余英時先生說過:“士族的發展似乎可以從兩方面來推測,一方面是強宗大姓的士族化, 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治上得勢后,再轉而擴張家族的財勢。這兩方面在多數情形下是互為因果的社會循環。所謂‘士族化’便是一般原有的強宗大族使子弟讀書,因而轉變為士族。”①從中也可窺見,世家大族的確立和鞏固是在控制察舉征辟的基礎上,將經濟優勢轉變為文化優勢,以謀求政治地位。
步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分裂局面再起。
出身于宦官家庭的曹操,是庶族階層的代表,與士族集團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利害沖突,故而始終對士族集團采取抑制和打擊的政策,一再發布“唯才是舉”令,選用那些不入士族之流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這樣做逐漸改變了東漢以來由門閥士族主持鄉閭評議和控制選舉局面的局面,鞏固了政權,從而為建立新的選舉制度創立了條件。但這就使得門閥士族失去了操縱選舉的特權,導致他們的政治特權和經濟地位受到了威脅,對曹操政權的反對之聲也越來越盛。
曹操死后,為緩和與士族矛盾,曹丕在尚未代漢稱帝之前,采納了陳群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亦稱九品官人法,其主要內容是:由朝廷任命的大、小中正官到所負責的地區去主持人物品評,并按一定的標準將人物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品級,上報吏部,然后由吏部依照人物品級的狀況,授以相應的職務。
曹丕創制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但實質上,九品中正制仍是東漢時期察舉征辟制度的沿續和發展,士族集團通過九品中正制的實行,重新控制了官員的選舉權,并將其進一步擴大化、官方化,從而保證了自己在政治上的特權,為士族門閥制度的確立鋪平了道路。門閥士族正式形成
張帆在所著《中國古代簡史》中提到:“所謂門閥,本為‘家門閥閱’的簡稱,指家族的政治背景。魏晉時形成的門閥士族,雖然就社會階層整體而言是東漢世家大族的延續,但就具體家族來看則都是當朝顯貴,與祖先在東漢的官爵地位不一定有關。然而隨著九品中正制的推行,門閥士族也很快凝固成為具有封閉性、排他性的集團。”②從中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對門閥正式確立,最終達到頂峰起了助推劑的作用。
(一)對于品第評定的中正長期由士族擔任
如《太平御覽》卷腸引《傅暢自序》所記載“時清定九品,以余為中正。余以祖考歷代掌州鄉之論,又兄宣年三十五立為州都,今余以少年復為此任。”③從中不難看出,中正職務逐漸被士族大姓把控,世代擔任,成為世襲官職,并把它作為謀取政治地位,擴大勢力范圍的最佳路徑。
(二)中正定品不重才能,只重家世,門品決定官品
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九品中正條稱“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選舉之弊,至此而極。”④與之前官品決定門品的現象不同的是,由于中正長期由世家大族把控,使得血緣關系成為區分門閥高低的最重要甚至唯一區別。那些連續多代評為上品的家族就成為高門士族,而那些未能獲得上品的士人家族,逐漸成為次等士族。長此以往延續下去,“門閥”逐漸成為門第的同義語。這也致使高門士族與寒門庶族之間形成壁壘,士族的社會地位不因政治地位的升降受到影響,這顯然與統治者“選賢舉能”,鞏固自身政權的初衷相左。
綜上所述,九品中正制是在門閥士族的扶持和推動下形成并發展的,在它的運作過程中,門閥士族是其中的關鍵部分,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反過來,九品中正制鞏固、發展了門閥。九品中正制本來是按德才選人,卻演變成由中正根據士人門第高低來決定人才的高下。正是由于選官制度發生的這一變化,大大加速了東漢以來的世族地主向門閥士族地主的轉變,并促使門閥士族在西晉時正式形成。世家大族通過控制的九品中正制,依照門第出身制定出嚴格的等級界限,從而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門閥政治。
但是,東晉高門士族長期把持朝政,使皇權反而趨于衰弱,不符合中國封建社會皇權政治的歷史發展大勢,注定了門閥的衰亡。
唐宗高時重修氏族錄,改成姓氏錄,“以后族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為準,凡九等。”仕唐“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軍功致五品者,盡入書限。”姓氏錄打破了門閥和庶族界限,成為門閥走向滅亡的信號。
高宗后武則天掌權,受到了許多貴族、官僚和一些在政治上失意的人的反對。為鞏固政權,她對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代表的關隴集團進行誅殺,這其中也包括了一批關隴軍事貴族,經過這次嚴重打擊,他們對于政治的干涉作用也幾乎失去。
武則天另一打擊門閥,鞏固統治的措施就是對于科舉的改革和發揚。
科舉考試是興起于隋唐時期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制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其主要特點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員,以才授官。這就與之前的察舉征辟和九品中正有很大不同。
大開科舉,使得許多次等士族得到了進入中央機構的機會。同時將選人、用人大權收歸中央,剝奪了門閥士族壟斷地方官吏選舉的政治特權。這樣做使得門閥賴以生存的晉升體系破壞,失去了政治上庇護,即使有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也很難再出現“累世公卿”的局面,對于門閥的衰亡起了重要作用。
科舉制作為鞏固皇權,加強中央集權的有效措施,對于門閥有天生的互斥性,武則天借它打擊士族勢力也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中也說到:“武則天的打擊門閥貴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趨勢的,因此它的作用也是積極的。”⑤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作為中國封建君主專制長河中的一顆流星,門閥政治具有短暫性和過渡性,它是皇權政治的一種變態,是皇權與士族勢力的某種平衡,而這種平衡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平衡上,一旦皇帝經濟力量增強,那么這種平衡就不可能存在。作為直達皇帝身邊,關系到國家興衰的選官制度,在由察舉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到后來科舉制的一系列變形,它鞏固皇權的特性逐漸顯露出來,并成為皇帝皇權統治的最佳工具之一。正是這兩者本質特性的對立,決定了它們此消彼長的發展態勢。由選官制度的演變與士族興衰這一表象可以窺探出封建社會皇權不斷加強的歷史發展特征。
注釋:
①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②張帆.中國古代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③李昉,李穆,徐鉉等.太平御覽[M].北宋.
④(清)趙翼.廿二史札記[M].蘇州:鳳凰出版社,2008.
⑤翦伯贊.中國史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參考資料:
[1]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