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肖利
論中庸思想及其實現的可能性
宋肖利
中即適中,庸有用和常的意思。中庸即中為常道,同時要用中,恪守中道?!吨杏埂芬粫鴥热葚S富,體例完整,邏輯嚴密,是儒家重要的理論著作。其書第二章至第十一章集中論述中庸之道不易實現的緣故,并指出智、仁、勇三達德是入道的方法。
中庸 可能性 智仁勇
“中庸”一詞有兩層含義,一指中庸思想,二指《中庸》一書。
關于“中”的含義,《甲骨文編》中已出現跟現在“中”相似的圖形,都有中心之意。而《易》中出現的“中”除中心之意外,還有不偏不倚、中正之意。如《易經·未濟卦》九二爻:“曳其輪貞吉。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标P于“庸”的含義,《尚書·康誥》:“庸庸祇祇威威顯民。”這里的“庸”是“用”的意思?!兑捉洝で浴の难浴罚骸熬哦常骸婟堅谔?,利見大人?!沃^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其中“庸言之信,庸行之謹”的“庸”,都是“常”的意思。由此可見,“庸”字有兩個意思,一是“用”,二是“?!?。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1]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保?]這樣,中庸思想就有兩層含義,一是理論層面,人要中正平和,不偏不倚,以平常自然的心態對待世間萬物。二是實踐層面,在掌握了中庸的理論后,要在生活中實踐中庸,以中庸之道來修心、修行,即要用中。
《中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小戴禮記》共四十九篇,《中庸》為第三十一篇。《中庸》一書傳為子思所做,共33章。西漢時期就有人解釋《中庸》,班固《漢書·藝文志》載有《中庸說》兩篇。直到唐朝,《中庸》思想的深刻性才為人所發現,唐朝哲學家李翱的《復性書》發掘了《中庸》所蘊含的性命思想。而到了宋代,《中庸》的價值才真正得到重視。周敦頤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一步闡釋了《中庸》一書的形上學和心性論。影響最大的當屬朱熹的《中庸章句》。朱熹認為《中庸》“蓋其憂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慮之也遠,故其說之也詳”,“歷選前圣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保?]朱熹將《中庸》與《論語》、《孟子》、《大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至此,《中庸》在儒家中的經典地位得以確立。
最早明確提出中庸命題的是孔子,但孔子并未將其詳細申說,《論語》中“中庸”一詞只出現了一次,即《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從中可看出,其一孔子將中庸放在道德層面上講,視其為最高尚的道德。這說明中庸是由內而發的,即在人的內在心性的基礎上而生發的美德。其二這種德行人們已經缺乏它很久了。這暗示著中庸之道不行于世的事實,也說明中庸作為至德,要實現它是很難的。《論語·先進》中的“過猶不及”[2]被認為是對中庸思想的最直接的解釋?!吨杏埂芬粫鴱摹斑^猶不及”出發,對中庸思想做了詳細而系統的闡發。
中庸思想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如今人們對中庸存在很多誤解,有不少人認為中庸就是不作為,態度消極,不思進取,或是折中,一味妥協,沒有主見。如今,中庸成為那些平庸人的借口,他們借中庸來標榜自己的碌碌無為。也有人認為中庸就是在雙方都不得罪的條件下達成自己的目的,成為圓滑的處世之道的代名詞。不得不說,如今之人對中庸的誤解令人震驚而惆悵。
首先,中庸之道不是不作為,而是合理有度地作為。朱熹指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用“平?!眮斫忉尅坝埂保枰灾赋鲋杏沟暮隙刃?、長久性、日常性。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庸”有“用”和“?!眱蓚€意思。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常的意思,認為中庸就是不作為。實則不然,庸還做用講,就是作為。綜合來講,中庸之道就是合理有度地作為。
其次,中庸之道不僅僅局限于理論方面,還強調實踐,即用中為常道。
因此,中庸之道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它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中庸》第二章至第十一章集中論述中庸之道不易實現的原因,并指出智仁勇三達德是入道法門。這一部分圍繞“道其不行矣夫”而展開,結構完整、內容清晰、邏輯嚴密。
第二章以君子和小人對舉,闡釋中庸之道。其一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做不到中庸。這似在說明中庸之道是君子之學,為中庸之道設置了一個基底。中庸是 至德,那么能實現中庸的也必然是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君子。其二君子和小人的差距在于人生態度。君子有敬畏之心,所以具有做到中庸的可能。小人沒有敬畏之心,無所顧忌、肆意妄為,從根本上來說沒有意識到中庸的存在。正如《大學》里所說的“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1]而“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而無時不中”。[1]其三中庸之道的“時中”原則,即中庸是合時的,變通的。中庸絕不是固守一理,而是因時變化,尋求事物的最佳平衡狀態。中庸實際上包含著積極的辯證因素。
第三章直接感慨中庸之德的不興?!墩撜Z·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眱商幭嚓P照,可知孔子將中庸視為至德。這為后文論述中庸之道不興埋下了伏筆。
第四章論述道之不行、不明的原因。論述道之不行,以智者和愚者對舉。論述道之不明,以賢者和不肖者對舉。“道之不行”的“行”指的是實踐,“道之不明”的“明”講的是認知。這一章從知、行兩方面來論述人們做不到中庸的原因。這也從反面說明中庸之道要知行合一。
第五章孔子再次發出感慨,“道其不行矣夫”!孔子發出如此感慨并不代表他認為中庸之道從此沒落,再也實現不了了,而是充分認識到中庸作為至德實現的困難性。這一章承上啟下,既承接第四章道之不行,又開啟下一章,由道之不行到論述如何使道行。
第六章以舜為例來說明“智”這一美德是通往中庸之道的一把鑰匙??鬃诱J為舜是具有大智慧的人。舜得到智慧是因為他“好問”與“好察邇言”。求知于外就將學習的視閾無限擴大了。繼而“隱惡而揚善”,這里說的是樂于學習別人好的一面。有見賢思齊和擇善而從之意。真正的智慧不僅是自己得到智慧,還要讓別人也變得智慧,從而使“智”達到認知和實踐相統一。舜從百姓中得到中庸的智慧,又“用中于民”,使百姓去惡得善,這才是大智慧。
第七章上承第六章智而言,實質上是講愚,有兩種情況。其一自認為聰明的人卻好走極端,沒有意識到中庸。其二選擇中庸后不能堅持。兩種情況都不能達到中庸。這一章也從反面說明行中庸之道,要先明道后守道。
第八章以顏回為例來言守,即堅持的重要性。顏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各方面都很優秀??鬃涌滟濐伝亍安贿w怒,不貳過”,[2]“其心三月不違仁”。[2]顏回非常有毅力,身處困境也能堅持自我。《論語·雍也》中孔子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2]顏回“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他以自身存在為我們說明堅守中庸之道的可能性。顏回能做到持之以恒是因為他堅持了仁,他本身就是一個仁者,因為具有仁德,所以能堅守中庸。
第九章“天下國家可均”,“爵祿可辭”,“白刃可蹈”,朱熹認為“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難也”,[1]把這三件事情分別與智、仁、勇相對應。天下國家依靠智可均,爵祿依靠仁可辭,白刃依靠勇可蹈。但是此章最后一句是“中庸不可能也”,此句不是說中庸不能實現,而是說實現中庸很難,前面以舜為例來說明“知”,以顏回為例來說明“仁”,按照邏輯推理中庸應該是可以做到的,只是要智仁勇三者兼具。“國家天下可均”對應舜的“知”,“爵祿可辭”對應顏回的“仁”,非常符合兩人的情況,前后邏輯嚴密。既然“知”、“仁”已經論述過,接下來就應當論述“勇”了。
第十章“子路問強”,“強”就是“勇”。以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對舉。南方之強,朱熹說:“寬柔以教,謂含容巽順以誨人之不及也。不報無道,謂橫逆之來,直受之而不報也。南方風氣柔弱,故以含忍之力勝人為強,君子之道也?!保?]南方之強就是溫柔寬厚地教育人,“不報無道”接近“報怨以德”的觀點。[3]北方之強,朱熹說:“北方風氣剛勁,故以果敢之力勝人為強,強者之事也?!保?]有兩層意思要說明,一是,不管是南方之強還是北方之強,都受當地風氣影響,南方風氣柔弱,所以認為含蓄、隱忍為強,而北方風氣剛勁,則以強悍、英勇為強。而真正的“強”是不受外界影響的,而在于自身的修養。二是,南方之強柔弱,似“不及”,北方之強剛勁,似“過”。南方之強和北方之強都不是真正的強。真正的“強”是堅持中正、不偏不倚。所以后文提出“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和而不流”類似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2]與人相處會有不同的見解,但能夠和諧相處,既尊重別人的觀點,又能堅持自己的原則。這也就是《莊子·知北游》的“外化而內不化”。[4]既能順應外物,又能保持內心的本真。最后,分別論述在國有道和國無道兩種情況下,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強,即“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頗有“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意。而“至死不變”四字深刻說明擇善固執,即“吾道一以貫之”的高尚品格。[2]
第十一章旨在說明向圣人學習,堅守中庸之道?!八仉[行怪”為孔子所不齒?!八仉[行怪”朱熹解釋為“深求隱僻之理,而過為詭異之行也?!保?]這就將中庸之道脫離了生活,而引向了形而上的方向。儒家倡導積極入世,而“素隱行怪”將中庸之道束之高閣,完全違反了其實用的內涵,這種行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使智仁勇三達德相分離,偏離了中庸之道?!鞍胪径鴱U”也是孔子所不齒的。朱熹認為:“遵道而行,則能擇乎善矣;半途而廢,則力之不足也。此其知雖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當強而不強者也。”[1]雖然明理,但是行為上不能堅持,也做不到中庸。這就明確中庸之道要知行合一。選擇了中庸,不為名利等因素所羈絆,而是做到時中,用中,這才是圣人所追求的。“素隱行怪”使智仁勇三達德相分離,“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知行不一,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使智仁勇相互貫通,如何知行合一。朱熹說:“圣人與此,非勉焉而不敢廢,蓋至誠無息,自有所不能止也。”[1]圣人能做到中庸“蓋至誠無息”。
朱熹做出以下總結:
子思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之義者止此。蓋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達德為入道之門。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顏淵、子路之事明之。舜,知也;顏淵,仁也;子路,勇也:三者廢其一,則無以造道而成德矣。[1]
中庸,意為中為常道,同時要用中,恪守中道?!吨杏埂返诙轮恋谑徽?,文本多次出現中庸不易實現的表述,給人以中庸不可能做到的印象,但在行文過程中卻以嚴密的邏輯將中庸從表面上不可能最終引向可能。只有具有智仁勇三達德,實現中庸才能成為可能。這一部分有明暗兩條線,明線是中庸不可能,暗線是中庸之可能,明暗兩條線相互交錯,給人以“柳暗花明”之感。
[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8.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漢)河上公注,(三國)王弼注,(漢)嚴遵指歸,劉思禾點校.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點校.莊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宋肖利(1990-),女,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