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鑫昀
西晉流民問題淺探
吳鑫昀
有這樣一批農民,在遭受無法抗拒的自然之力的迫害時,在受到統治政府的剝削時、在飽受戰爭在內的各種社會動亂在內的摧殘時,為求生存而背井離鄉,這樣一批人,中國古籍稱之為流民。本文就西晉末年的流民問題作為考察對象,探討這一時期流民問題產生的原因、形成的特點和造成的影響等。
西晉 流民 淺探
第一,西晉末年的經濟的破壞和政治的腐敗是造成流民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晉司馬氏取代曹魏政權使用的是“禪代”方法,雖然在晉初時,晉武帝對西晉的政治經濟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自漢以來的各種弊端,各種矛盾的激化和發展,最終爆發了社會危機,對西晉造成毀滅性打擊。
就其經濟原因來說,農業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使得農民及佃客、部曲、奴隸大量流亡、構成了流民的主體。自曹魏以來實行的屯田制被占田課田法所取代,這就使得士族官吏占有土地和蔭戶的特權合法合理化。官府對于一般的編戶即自耕農雖有規定,卻在瘋狂的土地兼并的情況下已經名存實亡,大部分自耕農喪失土地,為生存背井離鄉奔波無數。而還擁有少量土地的農民,也被國家的賦役所累,徭役兵役的負擔極重,農時多被耽誤,加上自然災害的破壞,這一少部分農民也只能被迫逃亡。編戶農民的命運尚且如此,那些被“蔭庇”的佃客、部曲、奴隸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就其政治腐敗來說,西晉王朝的政治腐敗,上層貴族競相攀比,想盡辦法掠奪財富,壓迫剝削廣大農民必然是第一個選擇,種種沉重的負擔和無休止的壓迫,使得農民隨時可能轉化成流民。
第二、“八王之亂”加劇了流民的發展。“八王之亂”是西晉統治階層內部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戰,,從永平二年(291年)賈后(賈南風)殺楊駿起至光熙元年(306年)惠帝從長安返回洛陽為止前后共歷經16年,十六年中西晉皇族參與動亂,是為八王為主要參與者,這場動亂嚴重破壞了當時的經濟,進一步摧殘了農業經濟,是形成大批流民的直接原因和導火線。
第三、內遷少數民族的暴動反抗直接加劇了西晉的社會危機,西晉時期內遷北方的少數民族基數是十分巨大的,在晉太康元年各族約占總人口的一半,西晉內遷而來的少數民族大多保持了傳統部落組織形式,這些少數民族人民受到賦役租調雙重壓迫,必然要奮起反抗,為鎮壓少數民族的反抗,西晉少數民族統治者又必然加重對農民的壓迫,多重原因共同作用下,流民的數量進一步增加,同時,這些內遷的被壓迫的少數民族也成為了流民的一部分。
在西晉經濟破壞嚴重,政治日益衰敗,對少數民族的鎮壓和對農民的壓迫不斷加重的情況下,自然災害頻發,對西晉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在西晉末年形成了兩次大的流民潮,兩次流民潮均從北方地區開始,每次都持續了近十年的時間。
第一流民潮在氐帥齊萬年起義期間發生,當是時,關中饑疫并存,于此生活的漢族與內遷各族均無以為生,而朝廷毫無作為,于是在情況最為嚴重的秦、雍兩州內的六郡形成了流民潮,流民以漢族為主,到達漢中后流民已經達到數十萬人,漢中無法賑濟如此龐大的流民潮,在李特兄弟的領導下的大部分流民繼續南遷,雖困難重重,但最終在達廣漢地區終于安定下來。總而言之,此次流民潮主要活動在秦、雍、益、荊四地。
第一次流民潮后,第二次流民潮接踵而至,八王之亂后,割據戰爭、民族起義、各地流民起義頻發,北方的農業經濟遭到極大地破壞,于是一批又一批的流民從幽、并、司、冀、秦、雍等地向不同方向流動,此次流民范圍比一次更大,且除河西一帶的整個北方都成為流民的生產地。此次流民的涉及人數也更多,流民的主要的流動方向是從西北向南方遷移,其中幾處較大流民潮在西晉滅亡之后仍在繼續,持續到十六國時期。
西晉末年兩次大的流民潮,尤其是第二次流民涉及地區之廣、人數之多、問題之雜都是十分具有代表性,既有歷史上流民問題的共性又有其特性。特征之一是這一時期的流民產生于不斷加深的社會危機和尖銳的民族矛盾中,流民中既有下層的農民和佃客、部曲、奴隸等,也有處于社會上層的士族官吏,他們建立塢堡,擔任堡主。特點之二流民問題與民族問題相互交織,內遷的少數民族人口在西晉時與漢族旗鼓相當,內遷的少數民族起義及其上層貴族起兵,產生大量流民,這就加劇了流民的復雜性。其三是在西晉末年各割據勢力為爭奪勞動力和兵源,均采取移民政策,或強迫遷徙或以利誘之,在這時,流民和移民的相互交織又是一個特征。其四是這一時期與流民密切相關連的塢堡成為相對自立的區域,有且僅盛于西晉末年直至十六國時期。
流民問題在各種社會危機和經濟政治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情況下下產生,反過來又加劇了社會危機和加重人民的負擔,受到最大傷害的也是農民,輾轉他鄉、客死異鄉。且由于流民大都從北方遷移到南方,所以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北方的經濟。從長遠來看,北方流民的南遷促進了南方地區的開發,流民中漢族人民、少數民族人民皆有,所以在遷移的過程中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因此很多學者也將這一時稱作民族大融合時代,這兩點積極影響雖然是建立在無數人民群眾的血淚上,但它們對后世的影響之深遠,也是毋庸置疑的。
[1]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M].合肥:黃山書社,1987.
[2]白翠琴.魏晉南北朝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3]金戈.中國古代戰爭與水(一)[J].海河水利,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