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虎
精準扶貧背景下海南貧困山區教育扶貧研究
——以陵水縣大號鎮亞欠村為例
李飛虎
“致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亞欠村教育貧困的原因有很多,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原因,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書記”、海南師范大學等對亞欠村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扶貧措施,但仍然存在教師隊伍斷層、運用政策“死板硬套”、教學設施不齊全、村民教育觀念落后等問題。由此,補充亞欠村教育扶貧中的漏洞,轉變當前亞欠教育扶貧的基本思路顯得更為重要。
教育扶貧 亞欠村 教育觀念
教育扶貧,是指針對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進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資助服務,使貧困人口掌握脫貧致富的知識和技能,通過提高當地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以促進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并最終擺脫貧困的一種扶貧方式。自2014年以來,我國教育扶貧的精準度越來越高,從以前的貧困縣深入到貧困村,并實行了定點幫扶制度。陵水縣本號鎮亞欠村被列為海南師范大學定點幫扶村莊之一。
陵水縣本號鎮亞欠村是以黎族和苗族聚居的村莊,位于陵水縣本號鎮西北部,距本號鎮8公里,東鄰什巴村,南鄰大坡村,西連亞上村,北在吊羅山腳下。屬于熱帶丘陵地帶。全村面積3145.34畝,其中水田面積469.34畝,園地240畝,林地2436畝。亞欠村下設4個自然村,分別是新村仔、坡遼、亞欠、祖具(其中亞欠自然村是革命老區村)。6個村小組。全村203戶,803人,勞動力619人,全村貧困戶78戶,貧困人口306人,五保戶6戶,低保戶13戶32人。村兩委干部7人,婦女干部1人,村民代表30人,全村黨員40人,2015年人均收入2860元。全村以農業為主,主要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種植業以水稻、蔬菜、檳榔為主;養殖業以養豬、養雞、養鴨為主。農民的經濟收入主要來自種植檳榔、養殖和外出打工。
亞欠小學師資隊伍。師資隊伍存在三個問題,即教師老齡化、知識結構不合理、學科設置不齊全等。第一、亞欠村只有一所小學,即亞欠小學,有編制的老師4人,沒有編制的1人,年齡集中在53到57歲之間,平均年齡56歲。第二、5位老師中,其中兩位是大專學歷(后來知道他們并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另外兩名中專畢業,沒有編制的老師是亞欠村村民,負責做飯等零活。。他們雖然是亞欠村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但是也不會電腦操作、電子白板操作等,所教課程教非所學,縣級的培訓也是流于形式。第三、學校只有音體美、語文、數學等基礎課程,沒有計算機、英語、實驗課等。
亞欠小學生源。亞欠小學設四個班級:學前班、一年級、二年級和四年級(調研中沒發現有四年級),學生都是本村學生,總共有42個學生,生源較少。四年級以上都到本號鎮就讀。
亞欠小學地理位置。亞欠小學毗鄰亞欠村委會,距離本號鎮8公里,從亞欠小學騎摩托車(該村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到本號鎮一般需要20分鐘左右。假如孩子在本號小學就讀,每周的接送費大概在50元左右(鎮里沒辦法寄宿),每個月的接送費大概是200元,每年就是2000元左右。在亞欠村,一般家庭都有兩個孩子上學,加上學生的生活費,成本已經遠超國家為確立貧困村劃的線,更何況,黎族人民并沒有積累財富的習慣①。
目前,亞欠村針對教育狀況的主要做法如下:
在“第一書記”帶領下,開展研究生支教、大學生支教活動。2014年,海南省抽調了11位科級以上干部到村任職“第一書記”,幫扶村莊脫貧。亞欠村為海南師范大學定點幫扶單位之一,為了讓學生受到更好的教育,海南師范大學派遣了研究生志愿服務隊伍,在“第一書記”的帶領下到亞欠村進行了為期7天的支教,效果非常明顯。近期,海南師范大學校團委又一次組織了20多人的隊伍到亞欠村再次進行支教,以擴大學生視野,并試圖探索更長久高效的教育方式,以改變現狀。
按照教育公平計劃,改善教育設施。亞欠小學的教育設施存在兩方面的問題:第一、設施不齊全。比如有量角器卻沒有三角板;有圓規沒有直尺;有籃球架卻沒有籃球;有縣教育局捐贈的幾百本圖書卻因為沒有圖書閱覽室而堆積如山(唯一的教學樓新建不到5年)。另一方面,教師的水平與當前教學設施脫軌。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亞欠村小學也有電教室,擁有電教設備,電子白板,投影設備等和城里一樣的教學設施,遺憾的是沒有老師會使用,甚至會因為插線板的接觸不良而相互懷疑究竟是誰弄壞了電教設備。同樣,有乒乓球桌,但是卻沒有老師會教乒乓球,到了體育課便是學生自己娛樂。針對上述兩個問題,研究生支教期間就對此作了很大的貢獻,在教育公平政策的引領下,比對教育設施條件,進行了一系列的總結和報告,對教育設施不全問題列出清單。
重修村道,方便村鎮暢通。2015年以前,亞欠村與其他村之間、與本號鎮之間的街面是泥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在本號鎮就讀的學生上學和回家都極其不便,有的家庭便選擇了讓小孩子在亞欠小學就讀。村鎮道路實現硬化之后,不僅安全而且方便、快捷,為學生上學、村民出行提供了極大便利。
黨員干部身體力行,改善村容村貌,對小學生言傳身教。亞欠村村容村貌的改變讓周圍村莊羨慕不已,從全縣通報批評的鄉村一躍成為全縣表揚的村莊之一。一方面是為了響應打造國際旅游島,建設美麗鄉村的政策,另一方面,通過在黨員干部的帶領下,小學生打掃校園、村委會、村道衛生等方式,建立小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教師資源“青黃不接”。亞欠小學教師平均年齡56歲,已經臨近退休,但是一直沒有新的、年輕的血液注入,沒有“造血”功能,“換血”也極其微弱。就“換血”而言,沒有年輕教師的引進,一方面是因為縣級層面的不重視,亞欠小學校長曾多次申請,但一直未得到妥善解決;另一方面,亞欠村地理位置偏僻,外省青年老師很難融入其中,在飲食、住宿方面都極為不便。加之,亞欠村是黎族、苗族村莊,不僅有黎苗的習俗,還用黎苗語言,讓外地老師很難接受,所以,很難引進人才。就“造血”而言,亞欠村的教育水平極其落后,至今才有3名大學生,其中一名在本號鎮政府工作,還有一位就讀在西安翻譯學院(還有一位不詳),畢業后的大學生也不一定想回村莊教書,更何況有編制等一系列阻礙問題。
領導干部對于國家政策“生搬硬套”。本號鎮有全縣最好的中學本號中學,也有本號鎮最好的小學本號小學,但政府按照教育部辦公廳[2016]1號文件《關于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要求的“最近入學”原則,并沒有將亞欠小學的學生劃分到本號鎮就讀。對于1號文件所指的“最近入學,要充分考慮可能影響公平的各關鍵要素,確定相對科學的劃片規則,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整體上相對就近入學”成為了不能改變亞欠小學教學現狀的關鍵因素。
村民經濟能力較弱、教育觀念不強。海南在歷史上是“外化之地”,在改革開放之后逐漸發展,1988年海南建省才正式走上軌道。亞欠村是黎族村莊,因歷史原因,開發比較晚,村民自給自足思想比較嚴重,有一套獨自的生存模式。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非常薄弱,加之,黎族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更沒有集聚財富的觀念,在他們的腦海里與其用經濟大力支持教育,不如多生幾個孩子增加勞動力(黎族一般有2個到5個孩子)。然而,越來越多的孩子卻因為沒有更多的資金支持他們完成學業,形成了惡性循環。外加,在上學過程中,受其他學生的影響,輟學成為常態。貧困地區人口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生活態度,內化成群體的一種思維定勢和行為準則。在這種貧困文化的熏染下,形成一種低水平的經濟均衡,并在貧困地區一直延續。即便是家里想支持孩子上學,但也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小學、初中義務教育,家里幾乎不用花錢,但是高中大學需要一大筆費用,有的家庭供孩子讀大學或者讀高中,很難支付子女上學的費用,即便支付了也是通過向別人借錢的方式解決的,據孩子在西安翻譯學院就讀的家庭透漏“免息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政策對沒有還款能力的我們而言成了一張廢紙,因為我們根本申請不下來。”
習近平同志講“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要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首要問題就是改變當前的亞欠教育問題。在習近平總書記“國家教育經費要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的號召下,解決亞欠村的教育現狀最合適不過。據了解,政府為亞欠村2016年撥付的扶貧資金為30萬,2017年的撥付的扶貧資金將達到2000萬,如何在這2000萬元內抽取一部分幫扶教育,是亞欠教育實現精準脫貧的重中之重。
探析學術界對教育貧困理論淵源的分析,主要有貧困文化理論、資源要素理論、人力素質貧困理論和系統貧困理論等,也從經濟學角度、社會學角度對如何教育脫貧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綜述這些觀點,亞欠村的教育貧困更接近美國學者奧斯卡·劉易斯提出的貧困文化理論,即“貧困文化是貧困群體在與環境相適應的過程中產生的行為反應,并且內化為一種習慣和傳統文化,它的特點是對自然的屈從感、聽天由命、對主流社會價值體系的懷疑等。”⑥也就是說在貧困環境中形成的一種不思進取、容易滿足的生活態度下的貧困困境和行為規則,在這種困境下無限制的復制和延續。因此,無論從經濟學、還是社會學角度來研究,解決這種觀念上的貧困是解決亞欠村教育扶貧的根本和關鍵,解決村民的教育觀念則需要教育資金的合理和公正運用,實施參與式扶貧。
注釋:
①轉引自王習明:海南貧困山區文明生態村建設的調查與思考—以白沙為個案.黎族人民養成不愿積累財富和很少投資住房建設的習慣,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有兩個:歷史方面,黎族在解放前一直遭受壓迫和迫害,難以在一個地方長期定居,也難以積累財富;積累的財富也經常被搶劫,所建住房也經常被燒毀,黎族村莊內部養成了共財和互助的習慣,也形成了有酒一起喝、有肉一起吃的習俗.現實方面,海南中部山區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宜人,不積累財富也不會被餓死凍死;黎族很少外出務工,農戶收入以農業為主、有限且農戶間差距不大,農戶要保持正常的禮尚往來(即你今天請我喝酒,我明天請你吃肉)也很難積蓄;交通不便利也抑制了人們建房的需求.
[1]謝君君.教育扶貧研究述評[J].復旦教育論壇,2012,10(3).[2]習近平在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6-20(01).
[3]習近平:脫貧攻堅戰沖鋒號已經吹響 全黨全國咬定目標苦干實干[N].人民日報,2015-11-29(1).
[4]王習明.海南貧困山區文明生態村建設的調查與思考—以白沙為個案[C].海南新使命: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海南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上),2013.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海南師范大學2016年研究生校級創新科研項目立項(編號:Hsyx2016-20)。
李飛虎(1989-),男,甘肅張掖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