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霜
(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基于寶相花的唐朝舞蹈研究
云 霜
(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該研究旨在探討寶相花和唐朝舞蹈的聯系。寶相花是以佛教藝術的進入為契機,在印度蓮花紋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特有的寶相花紋藝術符號,寶相花盛行于唐朝時期。唐朝社會繁榮、經濟發達、政治穩定,舞蹈不僅有自身漢族的風格,還融合了西方、印度、朝鮮等風格,兼收并蓄,取長補短,時中國古代舞蹈的一個頂峰時期。根據研究得出寶相花與唐朝舞蹈都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寶相花紋案廣泛用于唐朝舞蹈服飾、配飾和額飾中。該研究將舞蹈和其他藝術門類相結合,探討其聯系,為今后的舞蹈理論研究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礎。
寶相花;寶相花紋;唐朝舞蹈;佛教
1.1 唐朝經濟
唐朝是繁榮強盛的大朝代,經濟的發展與規模有長足的發展。隋朝末年因為戰亂的關系產生大量無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續推行,對于穩定農業有很大的幫助。而自孫吳、東晉等六朝發展的江南經濟持續提升,已經顯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而唐朝掌握南北經濟使得經濟十分強盛。甚至在安史之亂后,雖然華北殘破不堪,但唐朝政府還可以依賴江南的經濟而持續復蘇。自隋唐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的發展階段。
1.2 唐朝文化
在唐朝時期,中國社會經濟處于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一個大輸出時期,兼容并蓄的社會風氣,汲取外族文明。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發達,這個時期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詩人,如:田園派代表王維、孟浩然,邊塞派代表岑參、王昌齡,“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等。宗教在社會上的地位與影響力,唐時可謂最高。道教遵奉老子李耳為神,由于唐朝皇室姓李,因此道教自唐初就被規定居于佛教之上,在唐代上流社會也很流行。唐代唐武宗時對佛教采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法,使得除禪宗南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佛教的政治地位雖不及道教,但其傳播范圍之廣、經濟實力之大、信徒人數之多都遠在唐代道教之上。
唐朝全盛時在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正是因為國家統一,政治穩定,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繁榮,各國和各民族間交往十分頻繁,所以人們也開始追求藝術的樂趣。舞蹈成為各階層社會生活中一種極為普遍的娛樂手段。唐代是中國古代舞蹈發展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在隋唐時期作為吉祥三寶之一的寶相花也盛行于此時期。
2.1 寶相花的淵源
寶相花是漢族傳統吉祥紋樣之一,又稱“寶仙花”、“寶花花”。盛行于隋唐時期。紋飾構成,一般以某種花卉(如牡丹、蓮花)為主體,又吸取了傳統紋樣中的云紋中間鑲著形狀和大小粗細有別的其它花葉組成。尤其是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圓珠作規則排列,象閃閃發光的寶珠,加以多層次退暈色,顯得富麗、珍貴,故名“寶相花”。在金銀器、敦煌圖案、石刻、織物、刺繡等各方面,常常會有寶相花紋樣。在石窟里,寶相花是圖案紋飾中不可或缺的種類,它主要裝飾在石窟窟頂、窟底、龕楣、背光、邊飾、華蓋、服飾等地方。
寶相花是蓮花之變形,和八瓣蓮花一樣,都是佛教藝術活動中產生的紋樣。寶相花紋最開始是以蓮花花紋為母體,后來才發展出了牡丹(詞典上“寶相”一詞也指牡丹)等作為母體的花紋圖樣。有學者認為,在寶相花紋的意義生成上,從字面意義而言,是一種佛教殊相,含有莊嚴的意味。其世俗的意義,象征著富貴、吉祥、圓滿。寶相花紋其本源是蓮花,蘊含著佛教生生不息的意義。
2.2 寶相花紋的結構特點
寶相花大多是以“十”字紋為基礎,許多四方連續形式的簡單寶相花紋多是這樣結構。然而在這基礎上,四十五度旋轉,再四出形成八瓣,形成“米”字八瓣,寶相花紋就更為飽滿了。寶相花紋雖然是以“十”字基準和“米”字結構式。但飽滿的寶相花外形都是一個正圓形。寶相花紋由多種紋樣組合而成,從中心向外擴展分布,形成一種是圓形輻射狀結構式。
寶相花紋紋飾可以作為重要的年代依據,也能夠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映。除紋飾研究之外,其花紋本身的意義也有不少學者進行探討。
3.1 唐朝舞蹈的種類
唐朝舞蹈式樣之多,種類之全,分類之細,皆為歷代所不能企及。軟舞類有《綠腰》、《屈柘》等;健舞類《胡旋舞》《胡騰舞》《劍器舞》等;宮宴舞類《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四方樂舞》;飲宴歌舞類《回波樂》。
3.2 唐朝舞蹈的特點
繼承和傳統,廣泛吸收,富于創新;形式多種多樣:大型的舞蹈,人數多至上百人,服飾豪華,場面富麗堂皇、雄偉壯觀;小型舞蹈,技藝精湛、表演藝術水平高,引人入勝。唐代舞蹈雖形式多樣,風格多種,但總的說來,具有開朗明快、健康向上的基調。這也反映了強盛的唐帝國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時代風貌。創造了特有的舞蹈分類,如燕樂、健舞、軟舞、歌舞戲等。繼承創造了舞蹈動作的某些術語,如大垂手、小垂手、搖等。尤其重要的是,還創造了記錄舞蹈的畫圖和文字譜,如《破陣樂》舞圖、《南昭奉圣樂》舞圖和敦煌舞譜,這是舞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3.3 唐朝舞蹈的組成
唐朝舞蹈組成除了在舞蹈動作上的千變萬化,剛柔并進,灑脫明朗,曼妙舒緩外。還有服飾、發飾、妝扮的組成。服飾上襦裙是隋唐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還有回鶻裝穿變體寶相花紋云頭錦鞋。面部妝容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等,其中花鈿是一種額飾,用金箔片、黑光紙、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各種花朵形狀,以梅花、牡丹最為多見。項飾有項鏈、臂飾、腰飾等。
唐朝的舞蹈藝術,在經過漢朝百戲在舞蹈技巧上的飛躍,以及南北朝中外樂舞交匯的推動下,達到一個更趨成熟的新境界,此時乃中國古代舞蹈藝術發展的最高峰。
4.1 寶相花與唐朝舞蹈同佛教的聯系
寶相是佛教徒對佛像的尊稱,寶相花是佛教藝術活動中產生的紋樣。寶相花紋是以蓮花為母體,又吸取了傳統紋樣中的云紋中間鑲著形狀和大小粗細有別的其它花葉組成。
蓮花為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征物,取“出五濁世,無所污染”之義,象征佛法之純凈無染。相傳,釋迦牟尼一出世時,即站在蓮花上,成道后,起座向北,繞樹而行,一步一蓮。釋迦牟尼佛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他的手“開敷如蓮花”,故藏傳佛教的壁畫、唐卡上,釋迦牟尼佛的掌心均畫成玫瑰紅色。佛教贊嘆蓮花有香、凈、柔軟、可愛四德,視為吉祥物,這種對蓮花的崇尚,體現在佛教文化的各個方面,成為美的象征。
中國舞蹈自佛教傳來之后,從中吸取了許多精髓。我們從敦煌、云崗、龍門等石窟中歷代的壁畫、雕刻中,目睹飛天千姿百態、飄逸優雅的身形,就可見其端倪。史書記載,對于佛教舞蹈的描述更是令人目不暇給,隋唐時代,佛寺除了繼承南北朝時代民俗歌舞的活動之外,還舉辦廟會、戲場,將各種民間流行的節目均匯集于此,而宮廷中所流行的天竺樂、龜茲樂、西涼樂、胡旋舞等也都是隨著佛教傳來的舞蹈,后來成為中國的民族舞蹈。其中“秦王破陣舞”是由唐太宗親自設計的舞式,據說觀者“莫不扼腕踴躍,凜然震悚”;而由擅于歌舞的唐明皇創作的“霓裳羽衣舞”,將婆羅門舞曲、西域舞曲及漢族舞蹈熔于一爐,堪稱為中國舞蹈史上的一顆明珠。此外,“五方獅子舞”源于《佛說太子瑞應經》中的典故,直到現代仍經常在慶典中表演,視為辟邪呈祥的象征;“缽頭舞”又稱“撥頭”或“拔頭”,是從南天竺拔豆國傳來的面具舞,據說極有可能是中國平劇的初步形式,“蘭陵王”和“踏搖娘”完全是摹仿此一印度舞劇。
佛教文化影響著寶相花以及唐朝舞蹈的發展,兩者都吸取了佛教文化的精髓,使其在唐朝時期都深受人們的喜愛以及在這一時期走上了頂峰。今敦煌石窟中,發現壁畫上蓮花或寶相花安置在中心位置,周圍飾以飛天,以顯示佛國天宮的莊嚴、美麗和歡快。兩者都是佛教發展來的精髓,都促進了藝術文化的發展。
4.2 寶相花紋用于唐朝舞蹈服飾、配飾、額飾中
大唐文化吸取了諸多異域風采,與外來文化相互吸收融合,當時的藝術家們也喜歡表現外來題材和外國的神和圣者,并且吸收那些與自己不同的創作風格與手法。在當時的服飾、配飾中運用到了當時流行的圖案紋樣,可以分為:聯珠紋、纏枝紋、寶相花紋、團巢紋、幾何紋等。額飾中用金箔片、黑光紙、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各種花朵形狀,以梅花、牡丹最為多見,牡丹則是寶相花的母體圖案。在唐朝石窟壁畫中,飛天服飾的紋飾①寶相花紋飾是其中常見的紋飾之一。
藝術是一個大的門類,在這個大范圍中,許多藝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及相互發展的。佛教對寶相花及唐朝舞蹈影響深遠。本文是論寶相花與唐朝舞蹈,其在今也對舞蹈有著密切聯系,舞蹈的隊形上很多也是以“十”字基準和“米”字結構式,來進行變換的。所以我們在今對中國古典舞蹈的研究,不僅可以從戲曲、芭蕾這些進行聯系研究,也可以擴散出去,對其他藝術進行發散,吸取其中對舞蹈發展有利的。
注釋:
① 黃能馥、陳娟娟:《中華歷代服飾藝術》,中國旅游出版社,北京,1999,第1頁。
[1]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2] 田自秉,吳淑生,田青.中國紋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國古代舞蹈史
云霜(1991.02-),女,漢族,四川古藺人,碩士,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民族民間舞蹈教學。
J522
A
1672-5832(2016)04-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