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帥 段昕彤 馬立洋
(長春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魏晉時期閱讀教學對當今語文閱讀教學的啟示
張 帥 段昕彤 馬立洋
(長春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我國古代重視閱讀教學,自西周至明清時期,閱讀教育模式整體一脈相承,各時期又呈現出符合其時代特性的教育風格,以魏晉時期閱讀教育為例,對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風格加以研究參考,對當今的語文閱讀教學有著深刻的啟示。
閱讀教學;魏晉時期;啟示
1.1 閱讀教育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魏晉南北朝時期沿用了秦漢時期的閱讀教學內容,以《孝經》、《論語》及《五經》等郎朗上口的文章入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秦始皇時期焚書坑儒,《詩》《書》受到禁讀限制,《五經》多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傳承下來,魏晉期間又重新整理,學習,初學者由易到難進行學習通常從《詩經》入手,《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具有合轍押韻,易讀易懂的特點,然后在學習字數比較少的《尚書》,《尚書》是由史官記載的歷代君王和朝臣的關于國策討論的對話,簡潔且蘊含智慧,孩童通過魏晉時期較為完整的識字寫字教育,可以獨立閱讀,開拓視野。后再讀《三禮》《二傳》。
此外,詩賦文章與史書由于魏晉時期閱讀教學是由易到難,詩詞歌賦成為初學者的首選,其押韻、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點,此時的文章也作為學生的教材,所以有《昭明文選》的產生。
1.2 閱讀教育方法
魏晉時期的教學模式受到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仍然以自學為主,自學的方法主要是讀書和抄書兩種形式。
讀書有口治和目治兩種形式,口治是指朗讀和吟詠,此時的吟詠的多是詩賦,受佛經傳誦的影響,其顯示出古代私塾所獨有的教學特點,郎朗的讀書聲,帶有抑揚頓挫的聲調,唱讀中反反復復,以至于可以熟練地吟誦。另一種朗讀也有如此特征,往往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而可以熟練地背誦。《世說新語.輕祗》中記載:“人問顧長康:“何以不做洛生詠?”答曰:“何至做老婢聲。”由此可見南北方雖吟詠強調略有不同,但是吟詠的方式學習詩賦成為主要方法。
目治即如字面理解,用眼睛快速的閱讀,留言。默讀,心讀,并不發出聲音。這種默讀的閱讀學習方法現在也仍在沿用,可以大大增深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和記憶,提升閱讀效率。
2.1 閱讀教學內容
我們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根據文章在教材中的難易程度,學習價值等因素進行分類,在長春版與人教版中都將文章選文類型分為三類:講讀,自讀,課外自讀。
講讀課文是指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篇目,主要涉及具有代表性名著,以及大家的文章,從寫作手法,文章內容,結構設計,文字應用等多角度均有學習價值的文章被視為講讀類型的選文,在我國也設置了每個學年段的必學篇目,以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材為例,涉及十分全面,包含詩歌,議論文,書信,小說,說明文,文言文等單元,劃分清晰,內容詳盡,較之魏晉時代閱讀內容所涉及的更加全面,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魯迅的《故鄉》、吳敬梓的《范進中舉》等大家代表作,紛紛列如其中,但是有著悠久歷史的《詩經》、《論語》僅在七年級語文教材中出現兩節,大大的淡化出讀者視線。
自讀類型的文本,新課標對自讀課文作了十分明確的教學要求:自讀課文,讓學生自讀、自測,培養和檢驗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以配合講讀課文的教學,完成聽說讀寫訓練。自讀課文大致有“詩歌品讀”,“閱讀議論文”,和“提供資料文”“文言文小說”等若干個品種。例如《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給女兒的信》、《傅雷家書兩則》等文章列入其中,方便學生自主閱讀學習。
2.2 閱讀教育方法
綜上所述,現代的教學內容多為講讀為主,自學逐漸被淡化,因此教師在閱讀中逐漸形成了豐富的教學方法。例如,整體感知法,文章解析法,言語形式解讀法等。
整體感知式是中學語文課堂常規教學的常見手法,學生通過初讀全篇,獲得個性體驗,進而在學生閱讀初體驗的基礎上學習文章,在教師的引導下最終歸納出文章主旨,中心思想。
文章解析式;深入剖析其文本內涵和產生背景,從介紹作者經歷入手,如見深入,挖掘其每一句課文的深層含義,發現許多學生無法自覺領悟的文章內涵,逐句的分析,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還原作者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例如莫懷戚的《散步》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透過500多個文字解析出更多的內涵,例如對生命的珍愛,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等。
言語形式解讀式;主要聚焦在語言文字上,從文字入手,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用字藝術,例如朱自清的《春》教師多會選擇這種方式教學,對文本中“小草從土里鉆出來了”的鉆字進行同義詞替換與賞析。
串講評點式,即不安文章的行文順序講授,而是從中找出有曾表達文章主旨或有代表性的句子,著手分析。在文章中有膾炙人口的名句一類的文本適合此法,例如《海燕》中“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可以作為講解文章的切入口。
首先在閱讀教學的內容,一方面現當代的閱讀教學內容不斷豐富,但是對國學的重視明顯下降,并沒有很好的繼承傳統文學,將《詩經》《尚書》等作為歷史淡化,另一方面,魏晉時期的閱讀教育內容,更重實效性,讀《孝經》助于學童自幼培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學《五經》更可在提高閱讀寫作能力的同時,修身修心。史書的閱讀也符合那個戰亂時代的需求。這是我們需要借鑒的,在當今自媒體時代,信息爆炸,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內容應該加以調整,效仿先人,增加閱讀的實效性,將閱讀與新聞緊密相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同時健全其對信息的主觀判斷力。
其次在閱讀教學的方法,我們需要學習魏晉時期自學的閱讀方法,因為學生在進入課堂前并非頭腦空空,學生都會擁有豐富的初始閱讀體驗,一方面我們應重視學生的初始閱讀體驗,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自學,有利于提高閱讀能力,閱讀成績,歷史上有眾多先例:馬續七歲能誦《論語》,張霸七歲通《春秋》,班固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司馬遷十歲誦古文……這樣的閱讀能力為何在古代比比皆是,而今卻寥寥無幾。
[1] 張隆華.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
[2] 王榮生.“閱讀能力”與“閱讀方法”散文教學內容問題研討的預備之一[J]語文課程建設
[3] 魏曉娜.語文閱讀教學“流行語”散文解讀與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2.9
張帥(1992.06-),女,吉林榆樹,長春師范大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G633.33
A
1672-5832(2016)04-02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