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夢君
(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0)
淺談學前兒童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梁夢君
(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0)
有一句話說的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幼兒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也是學習做人的奠基期。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習慣,因此我們應抓住幼兒養成教育的關鍵期,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使幼兒終生受益。與此同時,幼兒教育又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其中德育教育又是重要的一部分,幼兒的德育將影響到整個德育工程的質量。幼兒的道德教育無論是對幼兒自身還是整個教育事業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幼兒;道德教育;學前教育
1.1 不合理科學地使用獎勵和懲罰
對于幼兒,獎勵甚至教師一句普通的口頭表揚都具有“正強化”作用,可以強化他們的良好行為;懲罰則具有“負強化”作用,可以抑制或減少他們的不良行為。這一揚一抑,相輔相成,如果運用得法,則可以有效地引導幼兒向教師所希望的方向發展。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教師濫用獎勵與懲罰,導致結果與愿望背道而馳。
1.2 教師不能給幼兒以好的榜樣示范
榜樣示范是幼兒園德育中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幼兒由于認知的限制,缺乏一定的判斷能力,在幼兒園里幼兒常常是以教師的言行為作為示范榜樣,在模仿過程中獲得一定的價值觀念。利用榜樣進行德育,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認識具體化、形象化,使幼兒易于接受。但在實際工作中,有的教師常給孩子樹立反面的或不好的榜樣。
1.3 德育過程中缺乏自覺的方法意識和辯證意識
德育所存在的根本問題是:幼兒教師缺乏自覺的方法意識和辯證意識。上述三方面問題都是由這一根本原因引發的。比如,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常常只考慮了德育目標或德育內容,而對完成這一任務的“德育方法”卻缺少自覺的、有意識的、理性層面的思考,結果使德育的方法單一,過程粗糙,從而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4 家園合作意識淡薄
家長過度偏重于幼兒在園的智育發展和技能的提高、只在乎短期成效的獲得,忽略了幼兒個體的長期發展和幼兒教育的系統性,這不僅左右幼兒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教育目標的制定實施,更制約了幼兒可持續性的健康發展;而有些教師又缺乏一定的溝通交流能力,致使幼兒德育家園合作程度不夠,影響了德育的效果和進程。幼兒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是漫長的,幼兒園、家庭和社會教育需協調一致。家庭環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及一言一行等深深影響著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的總和,也是評價人們行為的標準。社會道德在個體身上的再現為道德品質,德育實質上就是社會道德個體化的過程。幼兒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階段,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對幼兒實施的品德教育。
從強調幼兒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方面講,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因此,幼兒德育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幼兒時期是一個很特殊的時期,這一點從心理研究上即可證明,對道德教育來說,這也是個很重要的時期。美德出良才,品德決定一個人成才的方向。學前兒童時期正是一個人的個性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采取有效的方式和途徑對孩子進行道德啟蒙教育極為必要。這個時期的兒童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無論是接受能力還是模仿能力都非常強,也較容易接受外界的影響,因為此時“兒童的頭腦尚未發展成熟,沒有定型而又幼稚無知,不管接觸什么都會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嬌弱的時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長硬后就不容易改變了”。
新時期德育應該包含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即學會做人,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學會勞動,具有動手操作和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以及認識社會問題的能力;學會創造;學會生活;學會適應社會;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和合作意識。幫助學生主動關注自我、關注他人、關注現實社會以及自然、環境和人類未來,從而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有神圣尊嚴、有豐富情感,更有不可遏止的創造力量的人。而針對天真爛漫的孩子,德育啟蒙不能是枯燥無味的說教,也不能是簡單的走形式,更不能嚴厲的制止孩子不能這樣或不能那樣。
3.1 家園聯動,經驗共享
由于幼兒園、家庭密切聯系,使原來的家庭配合幼兒園教育變成為家園同步教育、共同教育。這不但對幼兒的德育發展水平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對改變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孩子與家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學習;家長與教師在互相溝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對于家長來說,他們畢竟不是專業的教育者,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有著一定的難度,因此,通過家長會、家園聯系窗、組織相關的專題講座,向家長宣傳幼兒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2 注重幼兒的主體地位
外因主要通過內因即幼兒的真實感知、領悟或信服才能起作用,忽視幼兒地位與作用不僅容易使幼兒產生逆反心理,而且會使德育處于一種被動、消極、片面狀態,從而極大地降低道德教育的效果,對幼兒進行道德啟蒙教育,要適應幼兒的年齡特點,滿足幼兒發展需要,塑造和建構幼兒的道德主體。幼兒道德學習是在成人的指導下的自主行為,離開了幼兒的自主性,任何道德教育活動都難以對幼兒產生有效的影響。
3.3 合理開發德育內容
以幼兒道德發展為價值取向,從落實教育目標實際出發,因園制宜,進行研究編制,即關注專門性的道德主題教育活動,又關注滲透在幼兒一日活動、節日活動、社會活動中的道德特色教育活動內容的創編。
3.4 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
教材明確指出:“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蔽页浞掷酶鞣N教育教學手段,不失時機的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比如通過書中、故事中的人物行為來幫助他們分清道德標準去認識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總之,幼兒德育教師要把握好各種教育資源,從情感入手,以幼兒為中心,創設各種德育環境,通過一點一滴的身教言行,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萌芽,在此基礎上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進行德育養成教育,最終使幼兒健康成長。
[1] 劉國永.德性涌現與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張鴻燕.香港與內地學校道德教育之比較[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3] 朱文娟.幼兒德育教育的實施技巧[M].中國土族:2008年夏季號.63頁.
G610
A
1672-5832(2016)04-02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