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峰
(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 吉林 延邊 133000)
探討漢語處所范疇句法表達的構式
鄭林峰
(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 吉林 延邊 133000)
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漢語文化中,包含著諸多的句式結構與語法,漢語處所范疇就是眾多句法表達結構形式中的一種。本文開篇首先對漢語處所范疇的句法表達研究現狀進行了一定分析,然后從產生動因與構建特點兩部分對非常規關系下的“V+N(處所)”構式進行研究,最后從分類、特點與認知對“把+O+VR+L”構式進行了相關研究,希望通過研究能夠讓更多人深入了解漢語語言與漢語文化。
漢語處所;句法表達;把+O+VR+L;非常規關系
前言
認知語言學研究表明,漢語處所范疇中“在+處所”的短語既包含有時間表達方式也包含有空間表達方式,且時間的表達實際上是對空間概念的一種隱喻。雖然這一研究從語義和句法上都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但目前關于漢語處所范疇句法表達的研究還處于貧乏狀態,研究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性與規范性。因而有必要對漢語處所范疇句法表達進行研究,以彌補這一缺陷。
關于漢語處所范疇句法表達的研究,目前已積累了較多的研究文獻資料,且不同研究學者從不同角度分別對漢語處所范疇句法表達進行了研究,包括認知角度、傳統角度、類型學角度等等。本文基于認知角度對漢語處所范疇句法表達研究現狀語義概要說明。認知語言學是從上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它從認知角度對語言進行研究并作出解釋,以空間關系為基礎對方位詞進行研究,如廖秋忠認為空間定位一般應選取一個參照點,這樣方位詞才能發揮定位功能,并且他給出了空間定位的一般句式結構“在+名+(的)+空間方位”。方經民通過研究指出空間方位(絕對方位與相對方位詞)參照物的確定與觀察點密切相關,觀察點會影響相對方位詞但絕對方位不受觀察點所影響。崔希亮從認知視角對漢語空間論元與場景進行了研究,并從認知圖式中發現不同的空間場景結構論元與句法的表現形式也不相同[1]。
2.1 非常規關系下的“V+N(處所)”構式的產生動因
對于非常規關系下的“V+N(處所)”構式,有關理論將這種句式描述成一種場景,場景中所有參與者承擔著某種角色,在透視域之下,一些角色被選擇為句子的核心成分,這些核心成分之間帶有深刻的語法關系,使得其他參與者難以進入句子,或只能成為句子的外部成分。要想對這種動詞帶處所名詞“V+N(處所)”構式的句法結構進行正確理解,就需要從述題化來了解其產生的動因。
所謂述題化,就是將外部成分移到相應動詞后的受事位置,賦予其一定的受動性,使其轉變成句子的賓語,如往北京去→去北京、在食堂吃飯→吃食堂、在岸邊上走→走岸邊等等[2]。可見,述題化是一種語法過程,非常規關系句子經過述題化處理后即可使句子外部成分從句尾轉移至句子核心部位,進而成為句子語義重心所在。實際上,以這種方式所得到的處所名詞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賓語,因為它與常規句子中的賓語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即不受動詞直接支配,也不是動詞直接作用的對象,而且它仍然保留了補語的句法功能,仍然代表動作直接觸及的處所。
2.2 非常規關系下的“V+N(處所)”構式的構件特點
非常規關系下的“V+N(處所)”構式的構件特點分析應包括V的特點與N的特點兩部分。在V的語義中,動詞語義具有抽象化特點,且動詞與處所名詞之間在語義上是高度關聯的,這種高度關聯性體現在可以成為“V+N(處所)”構式句子中的單音節動詞是有限制性條件約束的,不是任何一個動詞都能夠進入“V+N”構式。如,在床上睡可以轉換為睡床上,但在床上吃卻不能轉化為吃床。這主要取決于動詞與處所名詞之間的關聯程度高低[3]。因此,動詞與處所名詞間關聯程度高是非常規關系下“V+N(處所)”構式中V所具有的一個主要語義特點。在N的語義中,處所名詞通過述題化從句子的外部成分提升至核心成分,這意味著其在句子語義上變成了非典型的受事論元,并成為處所名詞的一個主要特點。如前所述,被轉移至賓語位置的處所名詞,并不受動詞直接支配與作用,依舊是起補充說明的作用,說明動作涉及的場所,因而它在原句中的受事性被大大降低,形成了非典型的受事論元。
3.1 “把+O+VR+L”構式的分類和特點
“把+O+VR+L”構式是指帶有“把”字的、屬于處所范疇的、動詞后接處所賓語的句式結構。在這種句式結構中,對物體空間位移過程的描述就屬于一種典型的“把”字句形式。從位移路徑圖式角度分析,包含位移主體、位移起點終點、位移方向與位移方式幾個要素的圖式才算是一個完整的位移路徑圖式,而研究空間位移的“把+O+VR+L”構式,必須要從這幾個要素入手。依據這一特性和該構式的各種句法表達形式,其可以劃分基本式、引申式及各種變化式類型。在基本式“把+O+VR+L”構式中,各成分都具有明顯的原型性特點,是表示具體實在的空間意義的詞,它可以是明顯的位移動詞,也可以是非位移動詞。“把+O+VR+L”構式的特點突出表現在“把”字上,具有實詞虛化、隱現、大塊置末的特點。
3.2 “把+O+VR+L”構式的認知分析
從認知角度出發,人們對于一個線性符號的認知往往更容易關注開頭和結尾部分,而“把+O+VR+L”構式大塊置末的特點正好符合人類的這一認知心理,符合語言學信息組織的原則,簡單而言就是對新舊信息前后順序的組織。“VR+L”構成的動賓結構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即動作在先結果在后,由舊信息到新信息。在認知語言學的路徑圖式中,有人將圖形視為一個移動或概念上可移動的實體,而背景是其參照物,位移路徑、方向等是其相關變量,通過這一靜止或相對靜止的參照物對照來描述該實體的移動過程。
通過上文對漢語處所范疇句法表達的研究與分析可知,“V+N(處所)”構式是漢語處所范疇的基本語法結構,而“把+O+VR+L”構式是處所范疇較為典型和常見的語法結構,還有很多構式也都屬于處所范疇。這種構式的產生在漢語語言中有著其存在的必然性,更有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文章從產生動因、特點、分類等較為基礎的層面對漢語處所范疇句法表達進行了研究,希望對基礎研究可以起到一定鞏固作用。
[1] 唐依力.漢語處所范疇句法表達的構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2] 李志賢.現代漢語介詞短語“在+NP”的語序制約因素及其構式義考察[D].上海師范大學,2014.
[3] 王政卿.漢語起點處所范疇的句法表達及應用[D].吉林大學,2012.
鄭林峰(1992-),男,朝鮮族,吉林省永吉縣,碩士研究生在讀,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
H146
A
1672-5832(2016)04-02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