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西
“法治熱”現象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解讀
李亞西
文章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聚焦法治熱現象展開研究,在總結梳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從下述三個方面解析法治熱現象: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探究現象背后的因果關系;從辯證唯物主義視角探尋此現象之嬗變與發展;從質量互變規律出發管窺法治良性發展之“度”,希望法治中國的建設運行在健康良性發展的軌道上,從而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給人民群眾帶來切實的福祉。
法治 馬克思主義哲學 因果關系 嬗變與發展
自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來,“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化進程”被推向空前的高度,“法治”理念和“依法治國”成為國家治理的核心主導思想[1],這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得到系統全面的闡釋和部署。國家的大政方針給全國人民以鼓舞,國家的建設日益邁上規范化法治化的良性發展之路,與此同時,普通民眾的法治意識與思維也在逐步增長,不論食品安全事件、產品質量事件等引發的消費者維權,還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對于拐賣兒童的犯罪分子是否一律判處死刑等問題的熱議,都從不同維度折射出黎民百姓法治意識的增強,用法律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同時,在完善立法、規范執法、公正司法等方面呈現出日益高漲的參與熱情與責任意識。此文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解析當今的“法治熱”現象,通過因果關系剖析揭示其實質,運用發展的觀點、辯證否定觀和質量互變規律中度的把握等原理對這一現象加以闡釋和展望,希望我們能夠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指導下合理科學地運用法治思維,將法治治理模式投放到良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是在批判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和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在深刻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與趨勢以及科學總結工人階級斗爭實踐的基礎上創立而成[2]。它包括:(1)辯證唯物論: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意識的本質和能動作用、實踐本質原理;(2)唯物辯證法:聯系和發展的觀點、質量互變規律、辯證否定觀以及矛盾的觀點;(3)認識論: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真理和價值;(4)唯物史觀: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動力、歷史的創造者等。其中,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建構原則,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以及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此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并非封閉僵死的,而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完善豐富的理論,是開放的、不斷發展的學說。因此,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解析“法治熱”現象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踐價值。
(一)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探究現象背后的因果關系
首先透過法治熱現象,剖析一下其背后的因果關系實質。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指出:(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變化和發展,同時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3)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當今法治熱現象的出現,歸根結底是由于生產力的大發展,特別是生產方式的轉變。馬克思曾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3]如今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下,一方面,從國家政府層面看,我國在經濟技術變革的同時也在進行著政治管理、社會治理以及文化、生態等領域全方位治理模式的改革,順應生產力的發展,黨和政府在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發展規劃。另一方面,從普通民眾的現實生活看,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讓民眾有了更多表達意愿、參與政治生活的平臺。民主思想和法治觀念更加深入人心。當出現和頤酒店事件、雷洋案時,人們通過論壇、博客、微信等多元社交渠道自由地表達著自己的觀點,面對女性等弱勢群體的保護以及普通公民的人身安全等合法權益的保障大家較為一致地呼吁加強法治保護屏障,通過規范立法、完善執法程序等舉措理性科學地解決現實社會矛盾和問題。這一切變化歸根結底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由此波及上層建筑和整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
法治理念的普及與推廣勢必會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經濟基礎,最為核心的是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近幾年的法治藍皮書——中國法治發展年度報告,從立法工作、法治政府、司法改革、廉政法治、民商經濟法治以及社會法治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較為系統全面的真實數據[4],透過這些數據我們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法治給我們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特別是在促進經濟增長,調整經濟結構,規范化市場運作乃至整個社會治理模式的健康化規范化建設方面產生的積極影響。
(二)從辯證唯物主義視角探尋此現象之嬗變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辯證否定觀認為:(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2)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3)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系的環節;(4)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保留其積極因素。
欲實現法治在中國的長足發展,需要立足中國的現實國情,挖掘剖析其中的深層次問題,否定不利因素,在揚棄中促進事物發展。例如,我國刑法針對計算機犯罪的立法中,第285條第一款規定,“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系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5]此規定所針對的犯罪領域極為特定,僅指與國防以及尖端科技聯系的計算機領域,如果犯罪分子侵入的是普通計算機則不能用此條款定罪。那是因為在制定此條款的年代計算機還沒有在家庭用戶中得到廣泛普及,主要應用在國防等尖端科技領域和其他的辦公場所,而隨著計算機在民用領域和家庭的普及,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兩款——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從而擴大了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保護范圍。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在互聯網+的背景下,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又增設了三個新罪名——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首先,罪名中將計算機信息系統改為信息網絡,是由于生活實踐領域這類犯罪已不拘泥于計算機,還輻射到iPad 、手機等終端。其次,因為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此類犯罪的犯罪率大幅度上升,為加強對其打擊力度,所以將犯罪入罪門檻前置,幫助犯行為實行犯化,并沒有將之作為實行犯的共犯處理,而是單獨成立罪名。由此可見,法治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在立法領域,在法律執行、法治監督等整個法治建設中,需要順應時勢變遷在自我否定的“揚棄”中實現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的繁榮與進步。
(三)從質量互變規律出發管窺法治良性發展之“度”
在質量互變規律中,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圍、幅度和限度。它的極限叫關節點,超出了關節點,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質量統一。認識度的意義為:認識度才能確切地把握事物的質,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才能為實踐活動提供正確的準則即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
面對馬路四周隨處可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標語,“公正、法治”奪人眼球,不得不承認法治思維在逐漸深入人心,逐漸成為廣大民眾解決糾紛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有力武器。然而,對于日常生活中人們產生的矛盾與糾紛是否都要以司法救濟的途徑加以解決呢?如今人們的維權意識增強了,有些鄰里之間的小糾紛也非要對簿公堂尋求法庭裁判的方式加以解決;還有位知法懂法授法的老師與他人發生車子刮碰事件后,在對方做出合理讓步并真誠希冀以調解方式予以解決的前提下,偏偏不依不饒非走司法訴訟渠道了之。當然,調解不可強制,訴訟維權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但在這類糾紛以法庭宣判的方式予以解決的背后,一方面,造成了大量訴訟成本和社會成本的浪費,另一方面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維系和道德元素,鄰里可能自此不再往來,結下積怨與仇恨,人與人之間在爭奪和保護自己利益的同時少了份寬容與諒解。而這些情感道德等元素同樣是人類和諧社會構筑所不可或缺的。所以,在用法治思維治理我們的社會,處理解決社會矛盾糾紛的同時,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堅持適度原則,否則超出了度的節點便走向了其反面,非但不能發揮法治的優勢作用,還很有可能帶來一系列破壞社會和諧與良性健康發展的弊病。
綜上分析,我國的法治建設應當立足中國的現實國情,我們應當堅持實踐的觀點,實事求是,將法治理念合理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領域;從當前我國法治建設的問題出發,如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土地收益問題[6]、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社會保障問題等,抓住主要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合理解決方案;隨著時代發展,新事物和新問題的涌現,在辯證否定觀的指引下,堅持揚棄原則,同時把握好質量互變中度的標準,避免法治的濫用,讓法治中國的建設運行在健康良性發展的軌道上,從而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給人民群眾帶來切實的福祉。
[1]汪習根.發展、人權與法治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2]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譚培文,陳新夏,呂世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李林,田禾.中國法治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5]李立眾.刑法一本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6]魏永忠.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法治建設[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李亞西(1982-),女,河北滄州人,英語語言文學碩士,法律碩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法律英語、司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