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梅 劉常榮
農村農民價值觀現狀調查分析
王東梅 劉常榮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步伐的加快,我國農村的社會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本文以河北省三河市部分農村農民為調查對象,通過調查發現,由于該市在地緣上與首都地區接近,城鎮化進程尤為迅速,農村農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價值觀發生了較大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
農民 價值觀 現狀調查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步伐的加快,當代中國進入了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關鍵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農村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本文通過對河北省三河市部分農村農民走訪調查發現,由于該縣級市在地緣上與首都地區十分接近,致使其城鎮化進程尤為迅速,部分農村從傳統到現代的嬗變在短短十余年內幾近完成,農民的勞動方式、生活方式、社會地位等都發生了顯著改變。社會轉型不僅會造成社會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同時也必然帶來社會的政治、文化、思維、價值觀念等一系列深刻變化。在轉型過程中,傳統和現代之間的博弈激烈進行。
農民傳統的價值觀,是農民在基本或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并內化于主體頭腦中的對客體對象的評價結構。通過對相對年長農民(60周歲以上)的調查,我們對傳統意義上農村農民的生育觀、土地觀、貧富觀、生活觀、宗教觀、家庭觀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農民的傳統價值觀存在其十分鮮明的特點。一方面,中國農民的傳統價值觀念主要表現為權威崇拜——以家族年長者為榜樣;安分守己——遵守家族約定或村規村紀;封閉、內向的文化心態——追求與土地相互情感的滿足;富貴利祿的價值目標——對富足生活的渴求。
(一)文化觀
由于生存環境嬗變,受教育水平提升等因素,農村農民尤其是農村青年的文化觀改變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在文化形式選擇上,農村青年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傳統文化形式的基礎上,更傾向于現代化的文化模式和活動類型。例如傳統的踩高蹺,扭秧歌等形式的文化娛樂參與者大大減少,而廣場舞成為了老少皆宜的主流健身、鍛煉和娛樂模式。其次在信仰崇拜方面,20 世紀以來的唯物主義意識形態宣傳,很大程度上蕩滌了過去農民思想上存在的鬼神觀念、輪回轉世等觀念。人們不再熱衷于對本體性價值觀的追求,拜神拜祖、占卜算命、看風水等活動往往表現為基于一些傳統的儀式性行為,或是基于現實問題的一些實用性舉動。
(二)生活觀
首先,由于很多農村青年安身立命的根本已經不再依托土地,他們沒有祖輩和父輩那樣對于土地的執著往往只是把土地作為某種“錦上添花”式的資源或財富。其次在日常生活方式方面,曾經打麻將、打牌喝茶聊天是農村人的主要日常消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腦、智能手機已不再是奢侈品,電腦搜索、手機游戲已成為農村中青年的主流消遣娛樂。同時隨著國家政策的傾斜,機動車也大量向農村流動,而在汽車車型的選擇上,也由實用型的面包車、皮卡車向美觀舒適型的家用小轎車轉變。在飲食方面傳統農民認為大魚大肉就是最好的吃食,而農村青年在此方面顯然有所差異,他們更傾向于略顯“華而不實”的西式快餐,肯德基、麥當勞等。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任務艱巨且意義深遠。而在眾多任務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民正確的價值取向,因為只有農民才是新農村建設的真正主體、直接受益者和當然評價者。在此,對引導農村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的舉措進行簡要闡述。
(一)加強專業教育,提高農民素養
走訪調查中發現,“讓孩子走出農村,找個好工作”、“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些口號性的觀點也是很多農民對于子女的期望。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進一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增強辦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實行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素質教育顯得尤為必要,相關機構要逐步探索建立適應城鄉建設和終身學習需要的職業技術教育模式,完善和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體系。
(二)鼓勵適度消費,提高生活水平
科學的消費觀要求農民從盲目攀比的消費形態向科學而節儉消費模式轉變,因此加強消費引導勢在必行。例如在食品消費方面應注重營養搭配,在居住方面,適當注重居住的舒適度。除了這些物質方面消費外,還應重點提高對文化娛樂和醫療保健等生活消費的比重,以達到提高農民心理和生理素質的目的。
(三)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作用,為農民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當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根本任務,這就要求著力加強農村軟件方面的建設。中國農村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因此更要不斷努力著眼于提高農民的內在素質,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農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跟上社會和經濟改革的步伐。樹立廣大農民賦有參與性與創造性的人本精神,全面提高農民的生活和生存技能、文明素養和道德水平,塑造一批“四有”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為實現“中國夢”不懈努力。
[1]賀雪峰.農民價值觀的類型及其相互關系[J].開放時代,2008(3).
[2]劉清芝.我國農民消費結構現存問題與優化對策日[J].先驅論壇,2009(19).
(作者單位:廊坊燕京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系2016年度廊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6060,課題組成員宋美媛、劉常榮、李遠杰、王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