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新媒體時代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地域性影響
——以延邊大學為例
劉 穎
當代新媒體社會衍生出來的多元化消息傳達途徑,互聯網、手機、數字媒體相繼發揮著潛移默化的時代力量。新媒體這把“雙刃劍”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以及新挑戰。新媒體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日益凸顯。
新媒體時代 思想政治 民族地域性 影響
當代大學生通過正當的現代傳播信息渠道達到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功能尤為重要。民族高校是民族人才培養的搖籃,延邊大學地處享有“教育之鄉”美譽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是一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綜合性大學,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高校之一。民族高校具有民族地域性,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影響。民族區域特點、民族區域文化、民族區域民俗等,對民族高校以延邊大學為例,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延邊州是以朝鮮族的主要聚居地區,到處充滿了民族風情,延邊大學是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搖籃。學校中的宣傳主頁不僅有校園景色更添加了延邊地區的民族之花金達萊的美麗。收貨的秋季校園里彌漫著梨花的香氣。學校創建了蘋果梨社團、金達萊民俗網絡平臺,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對蘋果梨的種植與采摘進行介紹,并鼓勵學生參與到社團的社會實踐中來。舉辦一年一度的民族美食節,并通過網絡投票的方式來對世界各地的美食進行評獎。朝鮮族民俗社團利用網絡媒體平臺傳播介紹韓服的穿戴、韓國泡菜的制作、大高的制作。多媒體技術下對民族民俗文化進行宣傳的同時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面的積極作用。更好的形成民族融合、民族互助、民族團結。
隨著旅游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韓風的狂潮席卷全球,延邊旅游以及韓國語熱也是對延邊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延邊州臨韓國、朝鮮、俄羅斯,所以異國風情也是延邊靚麗的風景線。新媒體的優勢在于它改變了傳統大眾傳媒的一點對多點的傳播方式,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有效的即時性、高度集成性與泛在的網絡性等特點。其在教育方面的優越性在于:資源豐富、方便快捷、開放共享、尊重個性、互動性強、虛擬仿真、更具人性化。[1]除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當代最高效的教育方式就是學生與老師建立起多媒體現代通訊方式。QQ群、微博、微信、網絡公眾平臺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最快最全面的掌握。并根據學校動態傳達通知,每天推出“教師愛言,學生愛行”座右銘回復板,鼓勵激勵學生,通過教師身上的點滴感染學生。學校為了全國各地的學生們提供學習韓國語的世宗學堂,有專業的韓國語教師對學生們進行小班化教學。鼓勵教育“三困學生”學習困難、生活困難、心理困難的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三下鄉,由于地域特點延邊的邊境風景以及邊境文化為學校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社會實踐基地。每年根據不同專業學生們去參見社會實踐更好的服務社會。
繼續發揮民族區域性優勢對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可以形成延邊大學的校內韓語交流aPP平臺,利用鄰國邊境優勢拓展領域,留學生與中國學生更好的互動學習交流。做成正能量傳遞平臺在學校主頁與學院主頁宣傳好人好事流動條,使學校新聞事件盡快傳播。學校、教師、學生是以網絡原住民為主體的三位一體的溝通方式。利用微信、微博、公眾號新媒體方式建立家長委員會交流群,實時在學校公眾平臺上發布學生學習動態、活動動態、生活動態,第一時間反饋給家長,形成學生為中心的“家長之情,學校報情”良性發展模式。我校以學校為首,以學院為單位的長傳下達機制,各部門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各部門的相關信息。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基于點對點、面對面的形式進行,由于話語受到新媒體時代的普及與高速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轉變收到迫切需要,新媒體創造出來的網絡世界、虛擬空間里不再被任何話語權威所控制,新話語的出現要求對教育模式有所改變。[2]新話語中體現了現代元素字、音的變化,加入了很多生活元素。突出民族區域優勢的同時尋求更多符合現代的教育創新模式。
民族高校的學生們熱愛母校、熱愛老師、熱愛少數民族的大集體、熱愛朝鮮族文化、熱愛延邊這個充滿了異國風情的熱土。新媒體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需要地方民族區域文化與特點的融入,需要充分發揮民族區域優勢、發揮民族高校民族性的優勢、將地區朝鮮族民族風土人情與高校思想政治在新媒體下形成合力,探索出符合時代背景的創新教育模式。
[1]鄭元景.新媒體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探究[J].思想政治研究,2011(11).
[2]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理學院)
劉穎(1987-),女,漢族,吉林通化人,碩士研究生,助教,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