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媛
淺析當代高校主題團日活動現狀分析及對策
江 媛
團日活動就是高校共青團組織發揮團結、教育、引導、服務職能的重要抓手,也是基層團組織建設工作的重要形式。本文深度剖析了當代高校主題團日活動的現狀問題,并針對其提出了改進的措施。
高校 團日活動 現狀 創新 對策
團員作為共產黨的儲備力量,團支部作為最基層的團組織,其職能的發揮直接關系團先進性和先鋒性的體現。高校團組織肩負著團結青年、為黨培養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而團日活動就是高校共青團組織發揮團結、教育、引導、服務職能的重要抓手,也是基層團組織建設工作的重要形式。高校中的大多數德育活動都是通過團組織來開展的。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有益于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而且可以促進支部組織優化,擴大支部影響,也創造了一定的社會價值,獲得了社會的認可。不僅使學生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也對其達到了一定的德育目的。
(一)內容過于傳統,形式單一乏味
團日活動在策劃的過程中缺乏深入的探查和研究,組織者往往更多地還是在重復一些舊的,相對已很完善的活動形式,按照以往活動內容開展,逢“節”過節,逢“日”過日,基本上都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模式,所以整體設計出來的活動就較為呆板和單調,以致團日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主題缺乏新意,活動有名無實
活動的主題大多在于貫徹政治理論、學習文件知識上,比如“愛國”、“愛黨”、“愛校”、“紀念建黨、建國”,這些主題比較空泛俗套,對于相關政策文件的學習,也只是停留在初步了解、淺層討論的階段,達不到實質性的結果。個別團支部甚至會出現“為了活動而辦活動”、“已完成任務為先,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現象,看似完成了任務,但其含金量嚴重不足,團日活動有名無實。
(三)團干部包辦,團員參與性不高
主題團日活動未能與時俱進,很多團日活動都是學校確定主題后,在教師的和團干部商量后策劃而成。前期未能有效地收集廣大學生的建議和需求、充分發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和創新性思維,學生多是處在“觀眾”的被動位置,最終導致老師班委辛苦籌劃組織,團員積極性卻不高,得不到團員的鼓勵和支持。
(四)團日活動娛樂化,內涵不夠,教育意義甚微
目前開展的團日活動,內涵大多輕思想教育、重娛樂氛圍,忽略了團日活動的本質。作為年輕人的高校團員來說,往往追求自我,追逐時尚,在團日活動中增加了娛樂元素吸引學生的眼球,活動雖開展的熱鬧很多,但是過后很難給人以啟迪,背離了通過團日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德育效果的初衷,與學生的切身需求和個人專業也嚴重脫節,教育意義和影響力也甚微。
新形勢下,高校團日活動面向的主體對象是有著鮮明時代特點,自我意識較強的90后青年大學生。他們為共青團注入新鮮活力的同時,為團委的工作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這就需要高校團委工作者和學生團干部不斷創新思路和工作方法做好新一代大學生思想的領路者。針對上述問題,結合當代高效工作實際的問題,主要提出以下幾點改進措施:
(一)加強內容創新,結合專業性質,提高團員參與度
團日活動的籌劃過程中應積極創新,有效地與學生的專業結合。例如對于中醫學院校來說,可以開展以“中醫藥專業發展前景”為主題的團日活動,使學生全面了解最新出臺的各項相關政策(如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改革、醫學學生規培政策、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等),更多了解中醫藥專業發展前景,進而合理規劃大學生涯、職業生涯。
(二)革新活動形式,提升團日活動的自身魅力
團日活動的策劃還應把主題內容加以突出,創新活動形式,遵循實事求是原則,對活動過程中涉及到的預算和任務提前做好規劃和安排。可以適當的開展實踐、考察等活動,為廣大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機會走出校園,接觸社會的機會;為學生營造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活動模式,讓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得以鍛煉和成長,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重視調查研究,突出團日活動的實際意義
要讓組織受團員青年歡迎,產生實實在在效果的活動,還得靠平時的調查、研究。這需要團干部們平時要學會走到學生中間去,談心、交流思想,積極的開發新的形式,利用網絡平臺使學生和團組織之間來實現平等的交流,廣泛面向大學生征收意見、摸底調研,并通過分類剖析,找出同學們關注的焦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這樣就能取得良好的活動效果。
(四)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提高學生團干部素質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高校團委部署的所有工作都要通過班級團支部來落實,基層團組織的重要性也可見一斑。因此建議班委團干等活動組織者應提前做好準備,征集好的創意和形式,才能達到實際的效果。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歸根到底是要提高學生團干部的整體素質。同時,學校也可通過組織團干培訓和評優機制,加強對團干部的學習和考核,形成發現優秀、表彰優秀、學習優秀的良性循環,從而促進干部的培養。
[1]趙美.關于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09(07).
[2]葉婷.新時期高校團日活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6).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
江媛(1988-),女,山西運城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