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升
(貴州省威寧縣麻乍鎮紅樂小學 貴州 威寧 553100)
優化估算教學,提升數學素養
張富升
(貴州省威寧縣麻乍鎮紅樂小學 貴州 威寧 553100)
估算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保證計算正確的重要環節,計算前進行估算,可以估計出大致結果,為計算的準確性創設條件;計算后進行估算,能判斷計算有無錯誤,為及時糾錯提供了根據。在平時的學習中把估算內化為學生一種自覺、自主的意識,使其具有一定的估測能力,勢必會有利于學生計算、推理、反思能力的培養。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筆者對優化估算教學有幾點感悟:
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豐富,他們很難體會到估算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所以估算教學需要結合具體情境來進行。作為教師,要想強化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學會創設具體的情境去改變學生對估算的態度,學生才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才會自發地調動全部感觀,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估算學習中去,從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強估算意識,使學生變“要我估”為“我要估”。例如,媽媽帶錢去超市,要買洗衣粉(每袋6元)、毛巾(每條8元)、洗發水(每瓶28元)、大米(每袋33元)各一件,帶100元夠嗎?這是教學中創設的生活中的一個購物情景,有的孩子看到題就拿起筆計算,花費了很多力氣;而有的孩子剛讀完題就有了答案,問他怎么會這么快找到答案的,方法是:把28看成30,33也看成30,6看成10,8也看成10,30+30+10+10=80(元),100元錢夠的。在對比中,學生充分體會到了運用估算的優越性,覺得平時學的精算雖然十分有用,但有時運用估算解決問題也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對于生活中“夠不夠”“能不能”的問題,往往不需要精確計算,只要“抓大放小”,粗略估計即可。又如:小紅喜歡書店里的4本書,《小學生作文》9.80元,《趣味數學》7.40元、《童話故事》7.60元,《腦筋急轉彎》7.20元,她帶了16元錢,買了其中兩本書,猜一猜她買的可能是哪兩本書?這樣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估算意識,變“被動”估算為“主動”估算。
估算和學生的思維活動緊密相關,我們教師要在不同的場合提供學生估算的機會,讓學生在各種具體情境中逐步地體驗、感悟估算的過程。當然,生活中的估算有時受實際情況的限制,會有各種不同的情況,我們要指導學生根據客觀實際探索合適的估算方法,靈活運用估算策略,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也便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2.1 取近似值估算法。取近似值法就是對算式中的數先取近似值,最好是取整十、整百的數,然后再進行計算,這樣計算起來就簡單多了? 例如,算98乘32的積是多少,可以將98看成100,將32看成30,那么就先計算100×30;還可以將98看成100,將32不變,計算100×32。取近似值估算法尤其適用于多位數的乘法,檢驗得數是否正確。
2.2 數位估算法。數位估算法就是根據因數、被除數、除數的位數,估計積或商是幾位數。例如,四年級教學三位數乘(除以)兩位數的乘、除法時,積的位數等于兩個因數位數之和或比這個和少1,商的位數等于被除數的位數減去除數的位數所得的差或比這個差多1。如:376×54,學生可以根據這一經驗推出它的積是五位數。
2.3 經驗估算法。經驗估算法就是根據學生的生活常識和經驗進行估算的一種方法。如二年級(下冊)“倍數的實際問題”新課結束后,出示這樣一道題:爸爸今年36歲,是爺爺歲數的一半,是兒子年齡的4倍,爺爺和兒子今年各幾歲?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常識,很快就可以判斷出爺爺年齡不會少于36歲,兒子則不可能多于36歲。這樣,學生在解題,估算中體會到他們所學習的不是枯燥、刻板的東西,而是有趣的、富有生氣的,同時也是有用的數學,進而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2.4 首尾估算法。首尾估算法比較適用于整數運算,就是根據算式中每個數的個位上的數,估計得數個位上的數。例如,檢驗3668-408-104=3104是否正確,只需算一下個位上的數:8-8=0,10-4=6,因此可以斷定得數3104是錯的。又如:在乘法計算中,計算356×74用尾數估算6×4=24可判定得數的個位是4;3058÷7商的最高位是“4”,否則就錯。(5)循規估算法。根據有規律進行估算,如小數或分數乘除法,根據一個因數(0除外)小于1,積小于另一個因數,一個因數大于1,積大于另一個因數;除數大于1,商小于被除數,除數小于1,商大于被除數……
估算的方法是多樣的,教師不能簡單地用“哪種估算結果更精確”或“哪種估算方法更簡單”的單一要求作為評價的標準,應該更為關注估算過程是否合情合理;判斷推理是否合乎邏輯,有條有理。要鼓勵學生積極解釋自己的觀點,交流自己的看法,不要輕易地用一兩句話就否定學生的思考方法。
由于學生選擇估算策略的差異,必然也導致學生對同一問題估算出來的結果的不一致。對此,教師是否能夠以單一的標準去評價學生呢?顯然是否定的。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估算過程,關注學生的差異,作出不同的評價,既保證結果的合理性,又體現評價的層次性。
允許估算結果的多樣,引領學生體會合理精確計算的結果是唯一的,而估算往往把算式中的數據看成近似數來估算,由于對數據的處理不同,必然會產生不同的估算結果。因此,在估算教學中,教師要跳出傳統計算教學答案唯一的框框,不必也不能把估算結果局限于某個特定的答案,更不能以是否接近精確值作為衡量、評價估算正確與否的依據,重要的是要關注估算結果是否合情合理。估算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根據實際問題來進行估算,另一類是脫離實際問題的情境,純算式的進行估算。根據實際問題,選擇合理的估算策略,結果合理方為正確;脫離實際問題情境,屬于純算式的估算,只要結果落在區間內,就算正確。因此不同的情境會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時把兩個或幾個數同時估大比較合理,有時把兩個數同時估小也能解決問題。教師應讓學生根據問題的需要,運用生活經驗,靈活選擇估算方法。
估算既是一種技能,一種策略;更是一種意識,一種經歷。我們不僅要著眼于培養訓練學生估算的具體思維方式方法,又要讓學生感受、體驗到估算的價值進而迸發對運用估算的主觀能動反應,兩者不能偏廢,行為與意識并重。
G642
A
1672-5832(2016)05-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