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俊
(貴州省威寧縣鹽倉鎮施家營小學 貴州 威寧 553100)
淺談如何利用農村資源進行作文教學
楊光俊
(貴州省威寧縣鹽倉鎮施家營小學 貴州 威寧 553100)
很多人認為,相對閉塞的生活環境制約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誠然與城市學生相比,我們是處于一個較封閉的空間里,我們的學生人文素質方面薄弱,我們的生活更多的是波瀾不驚的平淡,但這并不等于單調,因為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里,存在著許多獨特的寫作資源。教師應該修煉慧眼,引導學生最大限度與最大效度地用好這些資源,讓更多的農村學生也能文思泉涌,落筆生花。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很多學生都抱怨過:每天進行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實在無話可寫。確實,我們沒經歷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就意味著無話可寫了嗎?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的,它不是一部跌宕起伏的電視劇,而我們的寫作就該從平淡細微處著手,轟轟烈烈的壯舉固然值得記載,但日常生活中孕育的真、善、美更能激蕩心靈的漣漪。不少學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對繁華都市生活的羨慕與向往之情,而對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幾乎含有厭棄之嫌,常常發出生不逢時的感嘆,這樣的消極情緒也反映在他們的作文中。曾經讓學生以《校園的早晨》為題寫一篇習作,等作業交上來一看,這哪是我們的學校,“環行跑道”“科技樓”“雕塑”……這些充斥著我的眼球,當我把這位學生叫來與之交談時,他才吞吞吐吐地說:“這是我從電視上看到的某個學校,我們的學校不好看。”話雖簡樸,但卻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農村學生的價值取向已在不自覺中受到了社會的扭曲,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與趨同性,這種錯誤的觀點致使孩子很難用真情實感去謳歌自己的生活。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發現、體驗農村生活之美,孩子的價值觀尚未成形,且易受外界干擾,需要我們及時給予一定的指導。
魯迅先生曾經介紹過自己鐘情的百草園,“何首烏”“木蓮”“桑葚”這不就是孩子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嗎?秧苗青青的田野,一望無垠的菜花,潺潺流動的小河,香飄萬里的金秋碩果,炊煙裊裊的村落,這些難道不美麗嗎?夏日下水摸蝦,荷塘采蓮,河邊水戰難道不有趣嗎?烈日下農民的勞作、淳樸的鄉村俚語、憨厚的笑聲難道不感動人嗎?……讓學生體驗到這塊土地是充滿了真、善、美的。老師應該引導學生發現、體驗農村之美,學會觀察、感悟生活。學生可用隨筆形式把這些豐富多彩的素材加工成寫作素材,一旦作文需要,便會“文思泉涌”。
怕寫作文是農村孩子的一個通病。所以,我在平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消除他們對寫作文的恐懼心理。
2.1 命題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寫作欲望。學生的習作,大多由教師命題。如果題目命不好,主觀臆定,脫離學生實際,學生面對稿紙,自然搜索枯腸,最后還是不知所云。長期下去,必定對寫作失去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心理。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教師命題首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使學生有事可敘,有情可抒。農村的一些風俗習慣極具風土味,教師可以挖掘這些資源進行一些命題設計。
2.2 擊破心理障礙,玩中學寫。很多孩子害怕作文寫不好,而不樂于動筆。一方面,要讓他們明白作文其實很容易,就是寫話,把自己想說的話寫清楚,把自己經歷的事情記敘清楚,在寫作中表露真實想法就夠了,我們并不需要給他們很多理論性的指導,“虛實相生”“鳳頭”“豬肚”“豹尾”……這些會讓學生感覺寫作是件很枯燥的事,有太多的條條框框束縛。相反,化難為易不但會使孩子產生輕松感,而且會對作文重拾自信。
另一方面,要多一些趣味性。貪玩是孩子的天性。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寫,在“玩”中收獲。此“玩”非彼“玩”,它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條理地進行的活動。比如我曾帶領學生走入農家,參與捕魚活動。以前孩子們雖也寫過此類素材的文章,但文章都很干癟,這次我們一邊捕魚,一邊教孩子如何觀察。在勞動中體驗快樂,在玩中提高寫作熱情。回來之后,很多學生寫出了不少高質量的文章,有的歌頌農民的勤勞與健康,有的表達自己的喜悅與興奮,有的則創作了哲思類的文章,可謂異彩紛呈。
2.3 搭建展示平臺,增強自信心。有趣味性還不夠,還須培養成就感。于是我在班級開創了優秀作品專欄,張貼學生的優秀習作;在作文評講課上,常以學生作品為范文進行分析;每學期末還將本班的優秀作文編輯成冊發于同學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征文活動。事實證明,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班里刮起了寫作熱。
閱讀是提高寫作的有效途徑,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寫作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它是循序漸進的。在閱讀中我們可以積累必要的素材,學習寫作技巧。但是現實條件制約了我們,一方面學校圖書館中書籍陳舊,可供學生閱讀的書籍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家庭疏于管理,基本不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面對這種現實,我們不得不改變學習方法,于是我做了以下嘗試:
3.1 以課文為典范,在講讀中滲透作文教學。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工作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語文教學與作文教學各自為政,每周只是作文課上才講述與寫作有關的內容,其他時間都用來講授課文、做習題。其實以課文為媒介,在點滴中滲透作文教學也是一個好方法。課本上的作品,都是經專家精心挑選出來的經典之作,我們可以以此為典范展開作文教學,上課無心插柳似的滲透,也許會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一面》時,作者緊扣魯迅先生“瘦”的特征進行三次描寫,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學習抓住人物特點來描寫,因此在課后趁熱打鐵讓學生以《猜猜他是誰》為題刻畫班上的同學。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也可滲透作文訓練,鄭谷的《蓮葉》,句句如畫,我就請學生根據詩文,展開想象,假設自己就是詩人,用文字來描述這幅色彩鮮艷的風俗畫。
3.2 互閱互改,增強寫作責任心 在作文批改中,我有時會放手將批改任務交給學生,在互評互改中,每個作品都有了忠實的讀者,孩子都十分在意別人特別是他的朋友對自己作文的評價,這樣就會增強寫作責任心。當他在給別人提出意見時,客觀上也會要求自己這么做,這也是一種收獲。
我深信,我們的學生完全有能力寫好作文,作為教師要合理開發資源,積極探索適合農村孩子的作文寫作方法,點滴中培養孩子對寫作的興趣。作文教學將不再是農村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個瓶頸,它將綻放出異彩紛呈的花朵。
G623.2
A
1672-5832(2016)05-01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