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碧棟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 金華 321000)
浙江省空氣現狀研究
壽碧棟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 金華 321000)
環境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空氣質量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本文從介紹目前浙江省的空氣狀況引入,結合浙江省出臺的一系列環境保護措施,根據環保法規取得的一系列現實成就,對我省未來的空氣質量狀況做出預測。
空氣狀況;政府;企業;政策;前景
根據浙江省氣象站灰霾觀測記錄統計,1970年末到2000年左右,各城市灰霾天數開始不斷增多,但增長速度相對平緩;2000年之后,浙江省各地區灰霾天數都在迅速增加,短短幾年一些地區的灰霾天數超過了之前幾十年的灰霾總天數[1]。在“十一五”期間SO2濃度下降的同時,NOx、顆粒物、VOCs、NH3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呈大幅增加的趨勢,“十二五”期間以PM2.5、O3為典型特征的區域復合型大氣污染問題日益嚴重[2]。
有資料顯示,浙江省在2010年3月21-23日出現罕見的全省浮塵和霾天氣,波及所有地市;2013年12月1-15日,再次出現持續性、大范圍的灰霾天氣,波及全省所有地市,其中浙北平原地區一度持續重度污染[3]。我省在整體空氣污染嚴重的情況的情況下,逐年有所好轉。
2014年,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57.40萬噸、68.79萬噸,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29%、3.2%。PM2.5、PM10年均濃度分別為53μg/m3、78μg/m3,超出空氣質量二級標準51%、11%,全省分別只有1個和3個設區市達標。二氧化氮年均濃度和臭氧日均濃度也分別只有4個和6個設區市達標。但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大氣污染重要指標)比2013年削減1.2%、5.6%,化學需氧量、氨氮比2013年削減1.2%、2.7%,其中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量比2013年分別削減22.11萬噸、34.96萬噸、16.85萬噸。根據浙江日報報道,2014年,全省設區的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53μg/m3,同比下降13.1%,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提高7.1個百分點,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4]。2015年,我省設區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11.3%,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較2014年環境情況有所好轉[5]。
2.1 浙江省環境問題政策
浙江省在“九五”、“八五”期間,先后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改善浙江大氣環境質量的研究和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十二五”期間,《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要求,到2015年大氣環境保護指標中要求SO2和NOx排放總量分別削減8%和10%,其中浙江省目標分別是12.5%和13.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
2007年起,浙江省已經在全國首先推行了環境違法企業向社會公開違法行為,并致歉和承諾,并于當年8月下發了《浙江省企業環境行為信用等級評價實施方案(試行)》(浙環發〔2007〕64號),自此開始在全省范圍內實施企業環境行為信用等級評價制度,浙江省環境保護局又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環境行為信用等級評價工作的通知》(浙環發〔2008〕52號)的文件,通過社會群體和媒體輿論的監督取得了良好的收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省空氣質量。
《浙江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提到,要加強對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加速淘汰“黃標車”等不合格車型。2012年,浙江省嚴禁廢氣高排放企業在市區設廠,對煙塵、尾氣、油煙、廢氣等治理出以重拳。明確規定完成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氯化硫排放置均削減2.5%,氮氧化物排放量削減3%的年度任務;縣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比率選到94%以上,11個設區城市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天數達到85%。
2013年,浙江出臺《浙江省環境空氣質量管理考核辦法(試行)》創造性地提出了將環境空氣質量管理考核納人浙江省政府對市、縣市生態省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考核結果作為對市、縣市政府實績分析評價依據。《考核辦法》規定,環境空氣質量考核不合格城市,從下一年度開始,暫停審批對該城市指標造成重大影響的工業建設項目。同時,根據環境空氣質量管理考核情況和指標年均濃度下降或上升程度,對各市、縣市分別給予最高500萬元經濟獎勵或處罰。
2014年,我省全面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啟動實施20臺燃煤機組“近零排放”技術改造。
2016年,我省以G20峰會環境質量保障為契機,協調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六大專項,制定2016年大氣污染行動實施計劃,加快改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首先,編制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和《浙江省“十三五”鋼鐵、水泥、玻璃和工業鍋爐等行業領域廢氣清潔排放改造行動方案》。其次,制定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明確達標時間表、路線圖和重點項目。再次,制定《浙江省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及動態更新平臺建設工作方案》,完成源清單調查工作。另外,我省全面淘汰黃標車,加快淘汰老舊車,協調推進油品提升,協調推廣新能源汽車。自2016年4月1日起,全省新機動車提前實施國五排放標準。建立健全機動車排氣污染管理信息系統平臺。由省人大開展大氣污染防治“一法一條例”實施情況檢查,研究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管理。
在以保護環境為總方針的指導下,各縣市都紛紛響應號召,出臺了一套適應自身的環保體系,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取得的成果大家也都是有目共睹的。
2.2 浙江省內重污染然企業舉措
浙江省環境保護廳的數據顯示,省內許多高污染企業從2016年4月開始陸續向云南,貴州等相對落后的省外地區遷移,5月份遷出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相對大的規模。在有公司遷出的同時,也不斷有高新技術產業遷入浙江,如固體廢物處理公司,污水處理公司,資源利用公司等這些環保型企業為浙江大氣污染問題的解決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還有不少企業引進先進技術或者擁有一支掌握最新環保技術和專業化服務技能并具有多年環保從業經驗的專家隊伍,完善廢氣處理系統,將對大氣的污染降到最低。
[1] 牛彧文,顧駿強,浦靜姣,等.浙江城市區域灰霾天氣的長期變化[J].熱帶氣象學報,2010,26(6):807-812.
[2] 周磊,周洋毅,吳建 浙江省火電行業主要污染物減排環境效益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2014,7(5):89-95
[3] 霞君,蔡振群,項曉美,等.浙江省空氣質量及主要氣象因子的影響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4,37(12O):372-377
[4] 浙江日報,浙江省人民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
[5] 浙江日報,浙江省人民政府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
X517
A
1672-5832(2016)05-01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