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愛迪
(揚州大學 江蘇 揚州 225000)
汪琬研究綜述
于愛迪
(揚州大學 江蘇 揚州 225000)
汪琬在清初文壇具有相當高的地位,散文方面與侯方域、魏禧并成為“清初古文三大家”,詩歌方面與王士禛并稱“汪王”。但是就目前來看,相對于侯方域、魏禧和王士禛等人,汪琬似乎沒有引起近代學者們足夠的研究興趣。目前少量對汪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散文、詩歌、交游以及其他微觀方面,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理論體系。
汪琬;文學;研究綜述
汪琬(1624-1690)清初著名文學家。字苕文,號鈍庵,長洲(今蘇州)人。順治十二年(1654)中舉人,次年中進士。順治十五年(1658)任刑部郎中、戶部主事,后因奏銷案,改任北城兵馬司指揮。康熙五年(1666)復升戶部主事。康熙九年(1670)告官歸隱。康熙十八年(1679)時被舉博學鴻詞科,入史官編修《明史》。入史館六十天,撰史稿一百七十五篇,因與葉方藹意見相左,告病閉門讀書。康熙二十年(1681),乞病歸,隱居太湖堯峰山,人稱堯峰先生。康熙二十九年(1690),終老于堯峰山莊,享年六十七歲。
汪琬是一位各體兼長的文學大家,博通經史,擅長詩文,在經學、史學、文學等領域皆有所成,著有《堯峰文鈔》五十卷,《歸文辯誣錄》三卷,《說鈴》、《讀書正偽》、《兵餉一覽》、《震川先生年譜》各一卷。汪琬以古文成就最高,與侯方域、魏禧并稱“清初古文三大家”。但是通過檢索可以發現,今人對其研究興趣似乎明顯低于侯方域和魏禧,2010年以前專門研究汪琬的著作并不多,有關他的研究多零星分布于不同的著述中,如鄧之誠的《清詩紀事初編》、張舜徽的《清人文集別錄》、袁行云的《清人詩集敘錄》、錢仲聯的《清詩紀事》,張云龍的《清初散文三家研究》、張修齡的《清初散文論稿》和李嬋娟《清初古文三家年譜》等。2010年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李圣華教授編撰的《汪琬全集箋校》,匯集了現在存世的各種關于汪琬的作品,包括汪琬的各種傳記、兩種年譜、各家評論、友朋酬贈之作,及其弟與子的兩個集子,是第一部關于汪琬研究的專門性專著。李韋瑤的《重拾考據之學:明清文獻深度整理研究的關鍵因素——讀<汪琬全集箋校>有感》(《語文知識》2012年1月)是針對這部專著的一篇讀書報告。主要肯定了《汪琬全集箋校》的考據學成果,并指出汪琬是清代樸學隆興的關鍵人物之一,在清代樸學領域具有開拓性作用,李圣華教授繼承了清人考據的學術精神,重拾考據之學以推動明清文獻的整理研究。
學術論文領域,今人對汪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古文及其理論、詩歌及其創作、文壇交游和其他具體作品的分析。
散文方面,李圣華有四篇論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汪琬散文及其創作理論做出了分析。《汪琬經史散文述論》(《文藝報》2007年8月)認為汪琬也是清代樸學隆興的關鍵人物之一。他的散文中以經史散文最能體現其創作的根本旨趣和藝術風格,小品紀游散文不似經史醇重,但清新質樸,與顧炎武相近,不僅代表著吳中散文的一大潮流,還體現了清初散文嬗變的重要走向。《汪琬的古文理論及其價值芻議》(《文藝研究》2008年12月)系統的論述了汪琬的古文理論:以學為本,合文、經、道為一,主張本之六經、文以載道、文以用實,同時力倡文法,推崇“清文”,弘揚“昌明博大”和“醇厚雅正”之文風。《根柢六經 醇而不肆——汪琬古文創作探論》(2009年5月)以“根柢六經,醇而不肆”的散文創作風格為主線,總結了汪琬古文的特點并給予客觀的評價。以六經為脈,取法乎上,傳承歸有光古文風格,開辟“清文”以學為文的途徑;醇而不肆,符合盛世之文的理想;講求法度,強調清真雅潔,不濫不觴。《汪琬與清初古文論爭——兼及清初古文“中興”》(《中國文學研究》2012年1月),闡述了汪琬與清初古文家的論爭,論爭源于易代之變,文風之變,學風之變。主要論證有八次,分別與周容、陳僖、吳殳、歸莊、魏禧、葉燮、閻若璩、黃宗羲。這些論爭對清初古文中興以及清代古文的嬗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推動了清初古文運動的發展,體現了易代文學思潮的急劇變革與復雜形態。
郭福宏的《論汪琬散文思想中的“道”學觀》(《中天學刊》2007年12月)認為汪琬兼及儒家和道家的“道”學觀,將二者有機融合在一起,生成他自己的自然、道德之“道”和實用、致世之“道”。這些“道”學思想成為汪琬散文的立論之本,其散文的創作與實用、審美理論均以此為前提。徐銀的《汪琬傳記文管窺》(《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月)主要論述了汪琬的傳記散文方面的成就。汪琬傳記散文主要有三方面內容:為小人物作傳,為忠孝節義之人作傳,為明朝遺民以及抗清志士作傳。藝術特色主要是:傳記類型多樣;褒貶節孝,評價客觀;風格雅潔,感情和緩;棄繁從簡,主次分明。
張棟的碩士學位論文《汪琬詩文研究》(蘇州大學2005年)分三個方面論述了汪琬個人生平品性、散文及其詩歌特色。汪琬恃才負氣、睥睨當世,與當時多位文學大家有尖銳的論爭;古文方面,他推崇“雅馴”,革晚明“個性”之弊端,力主唐宋,開桐城派之先聲;詩歌方面則重學重史,倡導宋詩,有一定的成就,但亦步亦趨的模仿宋詩也給其詩歌進步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徐銀的碩士學位論文《汪琬詩歌研究》(鄭州大學2008年)分上下兩編,上編在宏觀上以汪琬詩歌整體為研究對象,考察其在不同時代、思潮影響下發展的特點和傾向,總結其成就和地位。下編就詩歌創作展開論述,分析其不同詩歌主題各自的特點及成就。侯敏的《清初吳中學人序跋中的詩學觀——以葉燮、尤侗、汪琬為中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2月)從文學批評史料學的角度切入,研究序跋中包含的有關文學接受和詩人風格的評論,以葉燮、尤侗、汪琬的“序跋”為中心,探討清初吳中學人在歷史嬗變時期對中國文學的源流、系別、特征的研究狀況,揭示他們的文學襟懷、視野和精神。蔣寅的《清初江南詩學散論——以吳梅村、尤侗、汪琬為中心》(《江淮論壇》2011年3月)以吳梅村、尤侗、汪琬為對象,分別總結三人各自的詩學特點,論述了清初江南詩壇的發展走向,證明了清初江南詩壇理論探索意識和多元色彩。
宋莉媛《論王士禛與汪琬的交往》(《榆林學院學報》2006年1月)梳理了汪琬與王士禛的交游脈絡。在清初詩壇,汪琬與王士禛并稱“汪王”,二人在性格、經歷、遭遇和人生態度上有諸多不同,但卻維系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友誼,論文主要考證了二人交游的歷史,分時間段介紹了汪琬與王士禛在不同時期交游的重點,從人生理想、詩文創作等方面闡述了雙方在文學上的相互影響作用。同樣論述汪琬與王士禛交游的論文還有蔡旗的《清初文壇名家王士禛、汪琬的交游考》(蘭臺世界2015年18期)。辛麗文碩士學位論文《汪琬交游考述》(廣西師范大學2010)主要論述了汪琬與計東、王士禛、劉體仁、李良年、梁曰緝、惠周惕六人的交游狀況,并分析了六人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主張上對汪琬產生的重要影響。力圖通過這一文學網絡,一探清代初期文學風貌。
李圣華的《閻若璩與汪琬禮學論爭考述》(《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月)分析了汪琬與閻若璩在禮服學上的論爭。這是清代禮學史上的第一次大論爭。二人禮學觀不同,汪琬兼采漢宋之學,重求本意,而閻若璩提倡以古禮興“古學”,取法漢儒,重考據訓詁。郭福宏《汪琬與歸莊交惡始末》(《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7月)梳理了汪、歸二人交惡的始末,從汪、歸二人對錢謙益和歸有光的評價入手,結合《震川先生文集》刊刻過程,對汪、歸二人的論爭做了進一步探析。
李圣華《汪琬的經學思想及吳派經學近源論》(《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3月)論述汪琬經學思想兼采漢、宋,主張經學與用世相結合,這種經學思想與當時的吳派經學有近源關系。同時質疑了惠棟的“四世漢學”的真實性。李圣華的《汪琬與<明史>纂修》(《史學史研究》2011年6月)梳理了汪琬參修《明史》的始末,羅列了汪琬與當時修史總裁葉方藹之間可能的沖突,總結汪琬后來放棄參與修史的原因。袁美勤《汪琬隱逸思想探尋》(《常熟高專學報》2003年9月)追尋了汪琬隱逸思想的始末,并列舉了可能導致其隱逸的三個方面原因:對官場的不適與厭煩,吳地文人隱逸傳統的影響,對吳地風物環境的留戀。蔣秋華《汪琬<詩>無天子諸侯說試探》(《詩經研究叢刊》2008年1月)就汪琬在《詩問》中提出的“詩無天子諸侯之別”做了探究,認為其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是由于汪琬沒有進行進一步詳細的論證,可能僅僅是一時心得札記。袁瑩瑩寫《魏禧與汪琬<江天一傳>比較》(《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年9月)比較了汪琬和魏禧二人筆下民族英雄“江天一”形象。魏禧著重刻畫了江天一的忠孝節義,而汪琬主要刻畫江天一的深沉多智和大義凜然。同一個人物在二人筆下具有不同的形象特點,主要是由于魏禧和汪琬不同的生活經歷和思想主張,造就了二人對于材料采取了不同的取舍態度。
綜上所述,近些年來學術界展開對汪琬的具體研究,主要從其散文、詩歌方面入手,剖析其學術思想和文學成就。但是對于這樣一位文學大家來說,目前對他的研究廣度和深度時遠遠不夠的,有待后續研究者進一步擴展和挖掘。
于愛迪(1991-),女,漢族,山東日照,研究生,揚州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
I206.2
A
1672-5832(2016)05-0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