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天津工業大學藝術與服裝學院 天津 300000)
關于美學主、客觀問題的認知
張 潔
(天津工業大學藝術與服裝學院 天津 300000)
本文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結合科學的方法闡述了美的認知過程,辯證的論述了美學是一個主客觀辯證統一的整體,為藝術創作與大眾審美認知提供了深入淺出的說明。
美學;主觀美;客觀美
美的本質問題是美學中一個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論問題,也是解決其他美學問題的理論前提和基礎。在人類思想史上,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借蘇格拉之口最先提出了“美是什么”的問題,美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藝術創作與欣賞有無統一的標準與原則,這些問題的回答從根本上影響著主體的藝術創作與欣賞。
紀旭在《對美的本質的新思考》中這樣寫道,“美是事物通過其外在形象表現出來的某些客觀屬性,在一定社會生活情境中基于某些相似性和主體發生的‘物心感應’或‘心靈默契’”。[1]從中不難看出,美包含著客觀的成分,也有其主觀的因素?;隈R克思唯物主義對立統一的基礎之上,也就形成了本文關于美學主客觀性美學的基本觀點,美是主觀與客觀相互作用的統一的整體。
首先,美是一個與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和審美情境都相關的系統,堅決摒棄單純從主觀或客觀方面論美的極端思維,始終堅持審美主體與對象在社會生活實踐基礎上相統一。
朱光潛曾敏銳地指出,“唯心主義者把美看作主觀的感覺,機械唯物主義者把美看作事物的屬性,都是不能解決問題的”。[2]這從根本上把握住了美得對立統一問題。美既是事物通過其外在形象表現出來的某些客觀屬性(從審美對象看),也是人的一種主觀需求,即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審美主體看),更是事物通過其外在形象表現出來的某些客觀屬性具有滿足人的情感需要的一種價值(從審美主體和對象的關系看)。
從對立統一的角度來分析,美不僅在物,也不僅在心,同時也在心與物的關系層面上。物的實體與表象分開,表象一方面不能脫離實體存在,另一方面它是物在人的主觀條件、意識形態和情趣的影響下,反映于人的意識的結果。這種結果化作人腦中的美感,作為一種觀念,深刻反映著人所處的環境、歷史、文化。
其次,美也表現出強烈的客觀性,即美的客觀存在性。美的客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更不是先于人類社會生活實踐的理念,這一點在自然藝術中表現尤為突出。
客觀派就是將美歸結為不依存于人類社會而獨立存在的自然屬性?!赖目陀^存在和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是完全一樣的,是脫離人類社會的存在而存在的。[3]因此,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前,美就客觀存在自于然界之中。人類社會產生之后,美依然是獨立于人類社會而存在的。美或者不美在于事物的客觀屬性本身,與人無關,這才找出了“黃金分割”、“數的和諧”、“形態的均衡統一”等美的標準。
美與客觀審美對象的某些屬性有關,但不等于客觀審美對象的這些屬性。[4]審美對象的某些屬性只是激活和誘發審美活動的前提條件,是審美的基礎,但不是“美本身”。審美活動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產生,審美離不開客觀世界中存在的萬事萬物美,其根源在于客觀對象。把客觀審美對象的屬性當作美本身的看法是錯誤的,是機械物主義的形而上學的觀點。同時,把美歸結為這種簡單的低級的機械|物理生物的自然條件或屬性,認為客觀物體的這種自然屬性條件本身就是美的看法是低級而又庸俗的機械唯物論。
美的客觀存在也是指“自然物經人化后(可能僅僅是腦中的表象)也能激起美感”。[5]這種激起美感的東西,并非來自天賜,也非來自純粹的主觀臆想,而是人類歷史的積淀,它們與人的歷史文化等等種種認同有著親密的關系,包含了社會因素,如民族、階級、也包含了自然因素,如生產生活資料、尚未被開發的大自然,只要他們被人類認識,被人類認同,這種東西也就被烙上了人類的印記。只有存在這種印記的客觀存在,才可能與人的心理相契合,產生美感。
最后,美作為主客觀的對立統一體,具有客觀性的同時,無論從哲學的角度還是科學的角度都表現出更多的主體性特征。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早在18世紀,康德就曾指出,美作為一種合目的性的表象,固然包含對象的形式表象為條件,但并不屬于對象純然的客觀性質,而是來自主觀的反省判斷力,因而美是帶有主觀性的。[6]美感體驗的形成,乃是主客體共同參與的結果。因而要正確理解美的本質,離不開對主體自身的純粹反省或反思。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大量事實表明,審美主體對作品的感知背后有一種微妙的心里圖式,即S→AT→R,其中S是刺激,R是刺激后的反應,AT則是審美主體接受外在刺激做出行為反應之間的概念結構,是一種心理過程。[7]一切內化了的心理因素都是這個心理過程的變量,直接影響著主體的感受與藝術批評。
美具有主觀性,但不是說美是主觀的。強調美的主觀性也并不是忽略美的客觀構成,而是強調美在主觀性在審美認知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美必須通過人們的審美活動才能得到肯定,沒有音樂感的耳朵無法欣賞音樂之美,沒有美術感的眼睛無法欣賞圖畫之美,沒有美的心情,無法欣賞任何美。
長期以來,有關美的本質、美學問題的主客觀性問題各學派的看法論述不一,很難有一個清晰直觀的認識。但隨著審美與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要從根本上把握住美的主客觀性的對立統一,防止把美的標準過度社會化和主觀化的傾向,亦防止把客觀審美對象的屬性當作美本身的機械唯物主義的形而上學的觀點。探求美的本質應當從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辯證關系出發,撇開一方片面地強調另一方勢必走向自相矛盾。
[1] 《對美的本質的新思考》,紀旭,美與時代旬刊,2015.(3)
[2] 《我的文藝思想的反動性》,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五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3] [4]《關于審美本質的新思考》,王朝元,大學教育,2013.08
[5] 《關于美的本質的反思與探索》,楊堯,大舞臺,2010.(9)
[6] 《判斷力批判仁》,(德)康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 《藝術設計審美基礎》,顧建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7
張潔(1990.03-),男,漢族,河北滄州人,天津工業大學藝術與服裝學院2014級研究生,藝術設計專業。
I01
A
1672-5832(2016)05-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