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楠
(天津工業大學藝術與服裝學院 天津 300000)
東西方對抽象藝術的理解
孫冰楠
(天津工業大學藝術與服裝學院 天津 300000)
“抽象”在東西方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歷史淵源。東西方因為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不同,對抽象藝術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表現。東西方抽象藝術在其形式及內涵有何不同?本文將通過抽象藝術概念和對東西方抽象藝術產生、發展的不同社會背景、藝術本體及現代發展狀況進行梳理,進一步闡述東西方對抽象藝術的不同理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在當代中國社會現狀下,在經濟、文化、信息全球化語境下,藝術家實踐的抽象藝術不斷向東西方融合的趨勢發展,對于設計、人性、精神方面的探索研究表現的更加豐富多變。
“抽象”是通過分析與綜合的途徑,運用概念在人腦中再現對象的質和本質的方法,就是從眾多事物中提取相同屬性的過程。抽象藝術,也稱為“無主題藝術”(Non-objective Art),或者“無代表性藝術”(Non-representational Art),是特指沒有可具體識別的客觀事物的藝術形式。抽象藝術更多的是對藝術內容的表達,而不注重形式的選擇。藝術的體積、色彩、線條、色調,肌理等等的藝術表現都是抽象的,通過抽象因素組合,能夠得到抽象的藝術表現。抽象藝術就像音樂,難以捕捉,卻真實存在,只要用心體會,就會感知它的存在。抽象藝術開辟的是一種未知世界,在看不見中冒險,充滿神秘和驚喜。
抽象藝術在東方已有悠久的歷史。在東方,特別是中國,抽象藝術形式由于書法的原因很早就得到了充分發展,并影響到繪畫創作,比如八大山人,石濤等“四僧”的作品中就具有很強烈的抽象表現成分;在中國園林中,對于太湖石的使用,也提現出抽象藝術表現;中國書法藝術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特征的藝術,草書的抽象性是最強的,世間萬物均可化為線條,化為意象。因此,不能說抽象藝術是在20世紀在西方國家出現的藝術形式,其實在東方,特別在中國和日本,已經具有相當長的發展歷史了。不過由于東西方的長期隔閡,在東方發展得非常成熟的抽象藝術,在西方卻基本是一無所知,也就不存在東西方在抽象藝術方面的“對話”了。
在19至20世紀,西方藝術主體從反映客觀對象逐漸演化為表現主觀意志,繪畫藝術形式從印象畫派、野獸派、立體主義到康定斯基的出現,逐漸由具象,夸張變形,透視的轉換,演變出純粹的抽象。純粹抽象藝術的起點發生在1910年至1917年之間,它完全舍棄自然對象,以純粹形式構成出現。最重要的先驅者有康定斯基、庫普卡、馬列維奇和蒙德里安等人,并且不斷有更多的藝術家在其后追隨他們。他們的審美理念與不懈創作作為抽象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影響了很多畫家。在此之后的現代主義藝術中,同時或前后表現出各種抽象流派、樣式,其表述也在語言想象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五花八門。
書法被稱為心靈的印跡,書法的內容不僅是文字本身而且是書法靈魂的寫照,書法因此可以認為是生命的圖像。對于書法創作者來說,情緒是他參與創作過程,增添興致、達到神融筆暢的一種助力。草書做為千年中華文明的一朵奇葩,其具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特征被國人津津樂道。他以獨特而豐富的視覺語言與西方抽象繪畫形成一定的對比。藝術家通過草書創作抒情達意,表現自我,表現心靈深處最強烈的感悟,反映人文精神,展示時代風貌。在寫意特征和情感流露上,草書有點類似西方的熱抽象。草書的特點是打破字,行之間較為獨立的成立方式,而將其更改為連貫和通達,通過大小、映帶、頓挫等變化和更為性情化的東西。這也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另一面,在謙恭的表象之后,潛藏著的是洶涌澎湃的精神激流。正因為有了草書才使我們感動,感到情感的價值所在。
我們都知道,康定斯基是一位繪畫大師,抽象藝術的代表人物,其獨具特色的抽象繪畫里沒有再現任何具體物象,而是完全通過激情的色彩和飽含生命力的線條來抒發自己的內在精神與主觀感受。他的抽象繪畫觀是主張純粹抽象的形與色來表現情感的激進藝術理論。他強調把繪畫改造成“視覺的音樂”,各種幾何形、點線面都是它的“樂音”,并配以色彩的“音符”,巧妙地安排在畫面里。其在《論藝術中的精神》一文寫道:“音樂被發現為最好的老師。幾個世紀以來,除了少數的例外,音樂做為藝術并沒有把它自身貢獻給自然現象的再現,而是表現藝術家的靈魂,以及樂音的自然的生命之創造。單純的再現形象不管多么有藝術性,藝術家在其中卻得不到滿足,而盼望表現它內在的生命,于是他只有企望音樂在達到上述目的時的那種舒暢自在。由此產生的結果是:現代藝術家在繪畫中向往韻律,向往數學性和抽象的結構,向往反復的色彩的音符,向往色彩在運動中的安排。”他的《即興》《印象》《構圖》等系列代表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驗證了其進步的藝術思想和可貴的藝術實踐。
當代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正處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狀中。隨著東西方交流的日益頻繁,抽象藝術也逐漸走向融合。中國抽象藝術的明天在哪里?如何發展民族抽象藝術?這就要求我們應當從探索的高潮中冷靜思考,從現狀推測今后發展的未來愿望,同其他藝術一樣,深入生活,以生活為源泉,開拓創新,形成多元化發展,多樣性體現。只有不斷地探索研究,實踐創新,中國抽象藝術才有更廣闊,更長遠的發展前景。
[1] (俄)康定斯基著,李政文、魏大海譯:《論藝術的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 (法)米歇爾·瑟福著,王昭仁譯:《抽象派繪畫大師》,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3] 姜壽田:《中國書法批評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4] 丁文雋:《書法通論》,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5] 張渝、沈珉:《書法主義》,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6] 陳正雄:《抽象藝術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7] 崔慶忠編著:《表現主義》,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8] 畢繼民編著:《傳統文化與中國人物畫》,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出版
[9] 吳山明編著:《意筆人物畫基礎技法》,浙江美院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
孫冰楠(1990.06-),男,漢族,河北邢臺人,天津工業大學藝術與服裝學院2014級研究生,藝術設計專業。
J205
A
1672-5832(2016)05-0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