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3)
淺析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
張麗萍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3)
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實現了西方哲學的研究對象從自然向人事的轉變,對整個西方哲學和現在關于人的認識的研究有重大影響。通過對這個命題的研究,可以給當代青年以深刻體會,旨在呼吁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
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人生價值
“認識你自己”是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楣上的一句名言,蘇格拉底將其作為自己哲學原則的宣言。馬克思說過: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產物。可見這個時候的希臘哲學已經開始從研究自然本體轉向研究人類自身,這一轉向促使哲學的研究對象和哲學思維有所改變,對以后哲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1.1 提出背景
促使蘇格拉底提出這一宣言,有早期自然哲學家和智者運動兩方面的背景。
(1)自然哲學家們的研究對象為自然,他們企圖從宇宙事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這在蘇格拉底看來是錯誤的,他認為哲學應該關心人自身而不是自然,因為人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才可能認識自然。
(2)智者運動的興起。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他們強調社會和人性問題,這使得哲學研究對象有所轉變。但是,由于智者學派的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不能使人真正認識自己,所以蘇格拉底提出了這一命題。
1.2 內涵
蘇格拉底是一位典型的述而不作的哲學家,關于他的“認識你自己”的思想,我們僅能從他與別人的對話中來了解。
(1)自知自己無知
蘇格拉底說:我除了知道自己無知外什么也不知道。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一位偉大哲學家的謙虛精神。只有承認自己無知不斷尋求新知,拓展我們的認識空間,當然這也是人們要做到真正認識自己的前提。
(2)節制的智慧
蘇格拉底認為懂得節制的人是智慧的。節制是人對自己的清晰的認識,它是經過理性反思后做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通過節制人們可以感受到最大的快樂、可以使人免受外界的誘惑,還可以認識自己的內心,從而向善,獲得美德。
(3)認識心靈的德性
對蘇格拉底而言,認識自己就是認識心靈的內在原則,即認識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它潛藏在人的心靈中。蘇格拉底認為人只有在理性的指導下認識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出現,成為真正的善。由此,他提出:知識即德性,無知即罪惡。蘇格拉底認為人選擇向善還是從惡與知識有關。
2.1 哲學研究對象的轉變。在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有自然哲學和智者學派,他們都不能真正做到認識人自身。蘇格拉底認為人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才能認識這個世界。從他開始,自我與自然有了區別。人有感性與理性,感性是自然的一部分,而理性才是真正的自我。在現實生活中,人通過理性來認識自然并獲得關于世界的真正的知識。這一過程中不難發現人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提升,價值得到顯現,為后來哲學的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
2.2 開創新的哲學思維方式。在認識你自己的這一過程中,通過承認自己的無知來尋求真知,這一思維方式稱為辯證的思維方式,這為近代辯證法的出現奠定基礎。
蘇格拉底的辯證的思維方式就是他的反詰法。它包括諷刺,歸納、定義和誘導、提升三個環節。
首先是諷刺。它是整個反詰法的第一步,指通過反問揭露對方談話中的矛盾或漏洞。這樣做可以消磨對方對原有知識的自信,迫使對方承認自己對原以為十分熟悉的東西實際上一無所知。這種方式盡管有不足之處,但也是在提醒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要深入到本質、核心。
其次是歸納、定義。通過辯論,不僅使得人們對原來知識產生懷疑,而且也激發了人們探索新知識的熱情。它通過對回答者具體而片面的意見的否認,逐步將其引向普遍且真實的知識。他從不同的事物中歸納出相同的特征,然后給事物下新的定義,也就是關于事物本質的知識或者理念。
最后是誘導、提升。誘導是整個過程的實質。它通過啟發、比喻等方式幫助對方把潛藏在頭腦中的思想說出來,進而進行考察,得出真偽。在蘇格拉底看來善是人與生俱來的,它潛藏在人的內心,必須通過他人的誘、啟發導才可以釋放出來。
總的來說,反詰法就是人通過對自己靈魂的追問,以達到提升。作為圣人不是把觀點從外面強加給人們,而是通過誘導、啟發使對方自己去領會和體悟。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被柏拉圖繼承和發展,對整個西方哲學有重大影響。
3.1 要感悟生命的重要性。生命不僅意味著活著,重要的是要有所價值。從蘇格拉底的一生中,我們知道他一直在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追尋生命意義。他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懼,誓死用自己的犧牲來喚醒雅典人民沉睡的理性。
3.2 加強自我修養,做一個有德性的人。
蘇格拉底認為每個人生來有善,只不過需要人的引導與教育。同樣的,德性也是可以傳授的。道德原則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通過交流、學習便可激發出來。他教導雅典人民要關注他們的道德,從而實現自身的完善。在現代社會,我們同樣要加強自身修養,通過學習各種文化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努力做一個有道德、有知識的對社會有用的青年。
3.3 要養成實事求是的品格。老子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要在對自己有深刻、清醒的基礎上,養成實事求是的品格。堅持實事求是,既不被周圍人的言論而干擾,也不違背內心做與社會、法律相對立的事情。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排除內心的雜念,堅持正確的理想和信念。通過這樣,實現知行合一,達到實現自己價值的目標。
[1] 劉海燕.當代中國與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教育理論與實踐,第三期4-5
[2] 楊雄.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及當代啟示.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3] 明月.試論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3第21卷第1期
張麗萍(1990-),女,山西陽泉人,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B502
A
1672-5832(2016)05-02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