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彥玲
(重慶市醫藥衛生學校 重慶 408000)
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彭彥玲
(重慶市醫藥衛生學校 重慶 408000)
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目前已成為我國教育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它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反映和評價指標。許多事實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師的心理健康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
教師;心理健康;解決策略
根據對教師群體的調查發現,中學教師認為教師的心理健康的特征體現道德品質,人際關系,責任感,自我效能和情緒,創造性,工作態度和素質方面。這一結果與一些學者的觀點有較大的一致性,道德品質是人們共同生活以及行為的準則和規范在人身上的體現,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嚴格上講不能夠反映一個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一些教師在心理健康觀上對道德品質的過分重視會促使他們過分拘泥在一些道德品質上的培養與提高,從而忽視了對教師心理健康真正重要的方面。可見,目前教師尤其是年齡較長的教師的心理健康觀比較陳舊,未能較好地體現時代特點和社會的需要。因此,更新教師的心理健康觀,培養教師全面科學的心理健康意識,促進教師心理全面健康發展是當前教師心理健康工作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中小學教師已經成為心理障礙的高發人群。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心理學課題的研究成果。
中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采用國際公認的scl_90心理健康量表,檢測表明:69%的被檢測教師自卑心態嚴重。另外,嫉妒情緒明顯,焦慮水平偏高等也較為突出。
廣州市天河區在最近舉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講座上,用心理健康測試量表對在場教師進行測試,結果顯示:31.51%的教師有輕度心理障礙,12.37%的教師有中度心理障礙,21%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師感到壓力很大,嫉妒情緒、焦慮情緒的出現率也比較高。調查發現,教師的心理問題癥狀主要表現為抑郁、精神不振、焦慮、過分擔心、有說不出原因的不安感、無法入睡等。
在對沈陽市6所中小學和部分市民進行了隨機調查,發放問卷150份。調查結果顯示的事實是:由于感覺心理壓力較大,七成教師存在著經常失眠的情況。同時,在接受調查的89名教師當中,有近六成以上教師明確表示,自己的工作時間每天均超過8小時,有七成教師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有70.4%的教師容易失眠。還有少數教師經常出現少食、抑郁、煩躁、忍不住要發脾氣等。
眾多調查顯示,目前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較低與教師尚未形成成熟和完善的心理健康觀不無關系。因此,必須加強對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創立合理的教師心理健康理論,從理論的角度來引導考證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
2.1 教師工作壓力過大,導致適應不良問題
在素質教育還未真正落實的今天,教育教學的評估管理體系被蒙上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評估重現象不重人;重結果不重過程;重分數不重內部管理。各種考試、競賽、考核、評估頻繁。大量的作業批改,每天從早上6點到晚上9點滿負荷運轉,使教師很少有喘息的機會。然而,即使是這樣的全身心投入。教育管理層和社會家長卻常把諸如孩子逃學、品行不良、升學率不高。校園暴力單純歸因到教師個體。教師們忍辱負重面對一切不公正對待和評說,心理壓力沉重。
2.2 教師負擔過重,導致職業倦怠問題
教師工作負擔過重是形成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家長、學生及社會各界對教師的期望越來越高,這無形中給教師施加了巨大的壓力,迫使教師們向著“完人”的方向努力,形成了極端的完美主義觀念,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些教師力不從心,心理疲倦感油然而升。
2.3 教師的人際關系復雜,導致人格障礙問題
教師必須與學生、其他教師、學校管理者以及與學生家長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處理各種關系中可能產生矛盾沖突,使教師激動、不安、煩惱和痛苦,如果關系長期惡化,教師心情必然沉重不僅影響工作,而且有礙心理。現在,教師普遍反映人際關系難處,有些教師在與人相處時,缺乏良好的溝通方式與能力,或無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去適應環境的需求,容易產生身心失控的現象,導致人格異常。
3.1 教師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防衛工作
一是在調節、控制情緒上下功夫,通過自我情緒的調節,有意識對情緒的發生、發展加以調控,尋找有效的、適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二是教師要保持正確的處事態度。正視現實,客觀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三是保持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主動適應環境,不斷學習掌握新的知識、新的教學方法、尋求新的發展,才能真正擁有心理的安全感。
3.2 建立良好的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影響心理健康水平,教師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環境,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其次熱愛教育事業,正確認識教師工作,自覺履行教師職責;第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3.3 為教師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
教師心理健康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學校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教師,積極創造條件滿足教師的需要。一是滿足教師的學習需要;二是滿足教師體現自我價值的需要;三是滿足教師的生活需要。
3.4 增強教師對挫折的耐受力
能接受困難和挫折的考驗,保持人格完整和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教師要具有直面挫折的意識,在挫折中激發自身潛在的能力與活力,加強教育責任心,積極調整心態走出挫折。教師遭遇挫折后應認真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明確是非標準,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
教師擔負教書育人的重任,要培養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兒童,教師首先要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的心理健康防衛工作不容忽視。
[1] 俞國良,曾盼盼.論教師心理健康及其促進.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1(01).
[2] 邊玉芳,藤春燕.教師心理健康內隱觀研究.心理科學,2003(3).
[3] 王加綿.遼寧省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檢測報告.遼寧教育,2000(9).
[4] 李百珍,王凱,李煥穩.中小學教師心理狀況的調查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1).
彭彥玲(1985.06-),講師,心理健康教育,重慶市醫藥衛生學校。
B844.3
A
1672-5832(2016)05-02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