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馬克思文藝生產觀淺析
劉 偉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藝術生產的概念并認為雖然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生產方式,但它仍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制約,并且屬于精神生產領域。本雅明吸取了馬克思的有關思想,進一步對文藝生產做出了論述,闡述了文藝生產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這對在新形勢下轉變文藝生產觀念有著重要啟示。
馬克思;本雅明;文藝生產;生產力;生產關系
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有關社會客觀發展規律的思想出發,認為藝術雖然是一種特殊的生產但仍然受到普遍的生產規律的支配的,而文藝生產則認為藝術活動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實踐活動,并處在一定的系統當中。此后本雅明吸收了馬克思的思想認為,藝術發展過程也存在藝術生產力和藝術生產關系的問題,并特別指出,藝術生產力即文藝創作的技術對于文藝產品的政治傾向和實踐功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1 概念由來及其發展
文藝生產的概念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馬克思的早期著作,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當中,馬克思將“藝術”與“生產”這兩個概念聯系了起來并指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形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1]在論述當中馬克思并沒有完整地使用“文藝生產”這個概念,而將“藝術”也劃歸到了生產當中,同時馬克思還指出,藝術雖然是特殊的生產形式,但是它仍然受到生產的普遍規律制約,這實際上表明馬克思已經認識到藝術生產是相對于一般生產的特殊性。
隨后在與恩格斯的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當中,馬克思進一步深化了藝術生產的概念,他將生產做了區分,劃分為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兩大領域,藝術生產作為特殊的生產形勢自然歸屬到精神生產的領域,馬克思還從階級關系的角度一并指出,精神生產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具有一定的階級性。
而真正第一次運用“藝術生產”這個概念,則是馬克思在其1958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完整提出,這時候距離馬克思最早關聯著使用“藝術”“生產”這兩個概念已經過去了十多年。在這部著作當中,馬克思還以唯物史觀闡釋了藝術生產與消費的問題,他再次強調,藝術生產雖然是屬于精神生產而有自身特殊的規律,但也遵循著一般物質生產的規律,同時他還指出,藝術生產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出現的,物質社會的發展是構成藝術發展的最終基礎。
1.2 本雅明的文藝生產思想源泉
雖然馬克思提出了“藝術生產”的概念并做了一系列的論述,但由于馬克思更多的重心在于批判研究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因此并沒有構建起完整了理論體系,只是相關的論述過程中論及了“藝術生產”的相關內容。而作為20世紀德國的著名哲學家和文藝學家的本雅明則在吸收了馬克思的文藝理論思想的基礎上,成為了馬克思文藝生產理論的拓荒者。
本雅明一開始并非是唯物主義者,縱觀其思想轉變歷程,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本雅明的思想經歷了由神秘主義和唯心主義開始逐漸轉到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轉變,尤其是在中后期,在其受到蘇俄共產主義以及對法西斯的不滿,本雅明在后期的理論構建過程中重點論述了馬克思有關文藝生產的理論,并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
本雅明的文藝生產理論受到馬克思的影響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甚至是本雅明本人也曾公開宣稱過自己信奉馬克思主義,后世的研究者認為,本雅明之所以對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感興趣,是因為馬克思的思想與其思想存在交叉點:“其一,馬克思主義是一種致力于改變現實的行動哲學;其二,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歷史從經濟角度入手做出了更精確的說明。前者加強了本雅明的現實行動主義,后者使他進一步認識到,所有的歷史都是野蠻史,這種野蠻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剝削和壓迫。”[2]
除了受馬克思的影響,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對本雅明也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有人甚至將本雅明與布萊希特的會面稱之為“最偉大的相遇”。布萊希特的“陌生化效果”理論以及在戲劇中將娛樂與教育相結合的做法極大刺激了本雅明,“布萊希特對新型戲劇的革命性探索,以及對電影的關注和對技術的思考,對本雅明在后來關于技術給藝術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知識分子的任務等相關問題的思考帶來了很大啟迪,而對待文藝作品逐漸走向普通大眾和機械復制象形藝術的積極肯定態度,大膽地使用平實的日常和民間諺語的作風也影響了本雅明。”[3]除了上述兩點之外,本雅明對蘇俄文化及其知識分子的狀況的考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文藝生產思想的構建與思考。
正如前文所講,馬克思對藝術生產并未做完整的理論闡述,故此在本部分將重點介紹本雅明的文藝生產的內容。受到馬克思的影響,本雅明是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關系出發,“將文藝生產視為社會生產的一種特殊形式,而非將其視為是一個表面的簡單事實而交由文學社會學家去做處理,他首先是把文藝生產視為一種客觀的社會實踐過程,一種同其他社會形式緊密聯系的社會、經濟生產的形式,而不是僅供抽象思維研究的對象”。[4]在本雅明的文藝生產的理論中,最為主要的是他關于以“技術”為代表的文藝生產力的論述,以及不同生產方式對敘事形式的影響為主要內容。
2.1 生產力對文藝生產的影響
在名為《作者作為生產者》的演講稿當中,本雅明從開始從馬克思的勞動生產理論中去探索文藝生產的問題,本雅明認為,文藝的創作與物質生產有著相同規律的一種較為特殊的生產活動和過程。文藝創作同樣要受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矛盾運動的制約,具有與社會生產領域相類似的基本要素,比如生產與消費、生產者與消費者等基本要素。
而在文藝生產的過程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技術”,而這個“技術”實際上就是一種生產力的代表。究竟什么是“技術”呢?“在本雅明的視野里,技巧不僅僅是通常所講的生產技術,更包括文藝創作的相關技巧和隨之而來的帶有突破性和創新色彩的藝術形式,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技術和布萊希特的史詩劇探索。在他看來,技術不僅是某一時期的藝術發展水平的代表,并且也構成了藝術生產中的藝術生產力;而藝術消費者與藝術創作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藝術生產關系。”[5]
“技術”成為了本雅明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去論述文藝作品的出發點,因為藝術的內容及形式都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相應的發生改變,藝術的發展是無法脫離藝術生產力的制約的,而且特定時期的藝術創作技巧體現著該時期藝術所達到的歷史水平。為此,他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角度將其對文藝的影響歸結為兩點:“其一是藝術家的創作,會受到時代經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影響和制約;其二是藝術創作本身也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問題。”[6]
2.2 不同生產方式對敘事形式的影響
本雅明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方式與社會生活的考察,發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生產方式以及社會生活的不同,人們敘事的方式也相應的發生著變化。他著重分析了三種重要的敘事方式:故事、小說和信息。
在他看來,故事流行于前工業階段,也就是農業和手工業社會,它是農民商人以及手工匠之間的交流形式,主要作用是激發人們的聽故事的興趣和消遣日常生活的苦悶。因此,故事要求有集體經驗的融入,不能由個人單獨創造。而小說則不同,小說的發展是由于工業革命的爆發所帶來的市民階級的興起和世俗文化的繁榮的產物,為此,小說不需要故事那樣的集體經驗的融入,而是小說家將自己封閉在孤獨的空間內創作的產物,小說更加注重情節性,而這也讓閱讀者沉迷其中尋找線索知道懸念的解開,人們閱讀小說不是為了獲得教會或是道德忠告,相反,是為了觀察人生,獲得人生的意義。
而信息的出現,更是有別于前兩者。信息的出現是工業文明快速發展的產物,快節奏的生活使得人們每天要面對太多的事情和訊息,但是人們總是渴望得到一些最接近、最有趣、最想得到的東西,新近發生的生活瑣事的吸引力甚至大過了遠在天邊所發生的一場無聲的革命,信息的時效性極大得滿足了人們對于快節奏生活的要求。本雅明通過對故事、小說、信息三種敘事形式的分析深刻的揭示了生產方式及社會生活對于文藝生產的反作用,這對于我們進一步理解文藝生產的內容無疑是極大的幫助。
關于馬克思的文藝生產理論,有人認為:“藝術生產理論是馬克思基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背景,從哲學、政治經濟學角度提出的現代藝術理論。”[7]也就是說馬克思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著手研究的,也就是強調了文藝生產的經濟性質和文藝生產作為“生產”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存在,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與技術的變革以及生產關系的變化,這種觀點有利于我們在新形勢下去研究文學藝術活動,通過也為文學藝術的創作與轉換帶來了新的啟示。
[1] [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單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2.
[2] 溫恕:精神生產與社會生產—二十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理論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93.
[3] 張亮亮:本雅明文藝生產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9.
[4] 張亮亮:本雅明文藝生產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3-14.
[5] 張亮亮:本雅明文藝生產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5.
[6] 陳學明:西方馬克思主義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45.
[7] 陸貴山:中國當代文藝思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82.
劉偉(1989—),男,漢族,陜西安康人,碩士在讀,內蒙古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西方文論。
J0-02
A
1672-5832(2016)05-02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