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常松
論新時期法律意識的轉型
崔常松
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其經濟、政治及文化都得到大力發展,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也隨之轉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法律不斷發生變化。從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發展歷程來看,法律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律意識不斷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從國家領導人到政府官員,從城市居民到農村居民,從社會人員到學生等法律意識都不斷發生變化。
新時期 法律意識 轉型
[1]蘇雪菁,喬素素.藏族傳統法律文化的內在價值及現代化轉型芻議[J].法制與社會,2015(26).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德衡律師事務所)
中國社會轉型期法律意識的變遷歷程充分體現出中國社會轉型的過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變化。一是立法觀念的變化,從“工具主義”到“權利主義”。傳統的立法觀念是將法律作為統治階級專政的工具,具有工具主義的法律的主要作用是加強行政管理、加強對社會的控制手段,并不是作為公民維護合法權益時的權利保證,也不是監督、規范、控制國家權利的有效工具。在改革開放的初始階段,由于我國的社會經濟仍處于計劃經濟體制階段,立法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社會秩序的恢復和重建,不斷適應社會經濟建設的需求,主要側重于經濟建設方面,仍以工具主義的法制觀念為制定理念。這時的立法具有較大的經濟目的性,加強政府對社會經濟的管理,賦予政府相關部門廣泛的法律權利和部門職能,失去法律保護公民權利的真正意義。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逐漸確定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并建立其經濟體制,提出這個時期的改革目標。而市場經濟的實質內容是法治經濟,因此,為了滿足和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需要轉變期政治管理理念,轉變立法理念,將法律作為實現行政管理的工具和規范制約國家權力的手段,真正發揮法律的作用。隨著“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及和諧社會建設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加上中央高層領導治國理念的轉變,不斷促進了立法理念的轉變。立法觀念由“工具主義”轉變為“權利主義”,在新理念的指導下,不斷加強對公民權利的保證,將立法重點放在保障公民經濟權利方面上,充分體現權利主義的真正內涵和意義。二是行使權力意識的變化,由傳統的“橡皮圖章”轉變為真正的權利機關。立法機關的主要職能是行使其立法權和監督權,由于在改革開放初期政治經濟體制的不完善,其立法職能和監督權利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空有職能,被人們稱作“橡皮圖章”的政府機構。隨著法律意識的不斷轉變,社會法律意識不斷得到加強,逐漸實現其立法權和監督權的行使職能。改革開放初期,立法的實際權力掌握在國務院及相關部門的手中,一般都由國務院及其相關部門負責法律議案的起草和審議,并不需要充分的討論和論證。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加快立法步伐,立法機構的地位也得到提升,其立法權和監督權不斷起到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其職能。隨著立法機構監督功能的不斷加強,法院及檢察院的監督權充分發揮作用,確保司法機關真正發揮其職能作用,立法機構的功能發揮標志著“橡皮圖章”時代結束,逐漸變成具有真正權利的立法機構。三是立法程序的變化,從“一次性審議通過”到立法過稱不斷民主化。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經濟處于恢復和重建階段,法律的立法權主要掌握在國務院及其相關部門的手中,一般由其起草和表決通過,實行“一次審議通過”的立法原則,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討論和論證。隨著中國社會轉型期法律意識的轉變,逐漸重視立法審議的質量,由“一審”改為“二審”,由“二審”變為“三審”,并需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以及充分反映社會各個方面對該法的有效建議,在三審結束后還需要對有爭議的部分進行四審和五審,這樣就可能的保證法律制定和建設的公平性、公開性和公正性,不斷實現立法程序的民主化發展。法律意識的不斷變化反映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國社會轉型期法律意識轉型的過程及意義。
通過對中國社會轉型期法律意識變遷過程中存在的沖突、矛盾及整合等內容的分析和研究,姜起民教授對其相關變量進行了分析,建設法治現代化與構建現代法律意識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但由于我國推進型法制建設具有必然趨勢,選擇推進型法治現代化模式有助于我國社會的轉型,致力于協調法治建設模式和構建現代法律意識的共同發展,促進兩者和諧發展。我國傳統的法律文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發展現代法律意識,增強公民法律意識現代化,仍存在一些基本矛盾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法律意識的轉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加快現代法律意識的發展,促進法律意識的轉型。加強法律意識對法律教育的整合作用,有機結合我國法律意識結構和法律教育的形式,有效整合法律教育的相關資源,有助于法律意識的轉變。實現法律意識的現代化發展,加強對立法機構的管理,培養其社會責任感,提高執政黨的法律意識,促使法律意識現代化的轉變,引領樹立現代法律意識的潮流,引導社會公民積極地認識和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滿足和適應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實際發展,共同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