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哲
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運營的現狀及發展分析
李 哲
高等學校學生的身體健康情況一直是社會上關注的焦點,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素質,各高校開始建立體育健身俱樂部。因此,本文將對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運營的現狀及發展進行分析研究,希望對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的運營有所幫助。
高等學校 體育健身俱樂部 創新發展
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的建立為高校學生的體育運動提供了另外一條道路,同時也使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更加完善,促進了學生們的身體健康,但是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在實際運營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只有針對這些問題,采取對應的解決措施,才能改善健身俱樂部的運營情況,更好的問學生的體育鍛煉服務。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各高校開始建立體育健身俱樂部,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在的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已經頗具規模并且擁有一定的影響力,為高等院校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體育鍛煉方式,為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做出了貢獻,可是隨著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的不斷發展,俱樂部運營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國各高等院校的體育健身俱樂部在日常管理中缺乏完備的管理制度,對于體育健身俱樂部內的健身器材的使用沒有做到詳細的說明,因此經常會出現損壞健身器材的現象。另外體育健身俱樂部缺乏對教練人員的考核評估機制,大部分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對教練人員工作的評估是通過學生的反饋情況,這樣不利于規范教練人員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俱樂部的管理者對健身教練的教學情況有一個全面、深刻的了解,從而影響到健身俱樂部的進一步發展[1]。
第二,各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內的監督力度較差。現階段我國各高校內的體育健身俱樂部大部分是由創辦主體自主運營的,學校缺少對其的監督,導致學校體育健身俱樂部的收費標準過高,教練對學員的培訓質量下降等問題的出現,降低了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的服務性,提高了其盈利性,從而無法發揮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增強學生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作用。
第三,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而且教練人員的流動性較大。目前我國高校內的體育健身俱樂部的管理人員大多是由學校教師來擔任,體育教師可以充當好的教練人員,卻在經營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從而導致健身俱樂部的運營效率過低,管理出現漏洞,影響健身俱樂部的健康運行[2]。
針對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運營現狀中存在的幾點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健身俱樂部的運營方式進行創新發展:
第一,建立健全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的管理制度。嚴格規范體育健身俱樂部內各種體育器材的使用方法,并且安排專職人員對體育器材進行保管、維護。另外應該完善對教練人員的考核評估制度,我們可以設立專職的監督人員,對教練的日常教學進行監督,同時認真聽取學員的反饋意見,從而對教練人員進行全面的評估,以此提高教練人員的教學質量,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
第二,加強對體育健身俱樂部的監督力度。這就要求各高校要制定完善的監督制度,同時規范健身俱樂部的收費標準,在學生能夠承受的經濟范圍內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并且對健身俱樂部的服務進行優化,為學生提供更多先進的體育健身器材,增加體育健身俱樂部的公益性質,從而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利用體育健身俱樂部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第三,強化體育健身俱樂部管理人員和教練人員的專業素質。這就要求各高校應該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能力優秀的管理人才,同時加大對教練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培訓機會,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同時,各高校應該為其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鼓勵教練之間相互交流溝通,借鑒彼此的教學經驗與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學質量,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另外,體育健身俱樂部應該完善自身的激勵機制與福利制度,通過優厚的福利待遇降低教練人員的流動性,保證健身俱樂部運營的穩定性,從而促進其的健康發展。
第四,各高校應積極與社會上的商業健身俱樂部合作。有選擇性的借鑒商業健身俱樂部的經營方式與管理模式,各高校也可以將學校內高水平的健身場地租賃給商業健身俱樂部,獲得部分收益,用于健身俱樂部的運營,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校的財政壓力,并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加強與商業健身俱樂部的合作也可以解決高校健身俱樂部健身器材設備的不充足,以及師資力量匱乏等問題,提高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運行的穩定性,從而促進其良性發展。
綜上分析可知,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在運營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我們需要通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與監督體系,加強對管理人員以及教練人員的培訓、積極與商業健身俱樂部合作等方式改善高校體育健身俱樂部的運營現狀,促進其健康發展。
[1]程銘.長春市城區體育健身俱樂部的運營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2]蘇曉琴.北京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類健身俱樂部現狀及發展策略的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08.
(作者單位: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