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婭婭
(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民族地區養老機構的困境與思考
董婭婭
(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我國養事業在全球化“銀發浪潮”背景下凸顯出各種問題,并且帶有中國特色,其中少數民族地區養老機構發展的問題就具有民族性和特殊性。本文主要總結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養老機構的困境和建議思考。其中特別關注少數民族地區養老事業與社會工作相結合發展模式。希望通過社工的介入將少數民族養老院發展成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樂園。
少數民族;養老機構;社會工作
有關專家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總量超過四億,將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別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萬的增長速度,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顯,養老問題日趨嚴峻。[1]
我國學術界關于養老機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個方面:第一,社會工作在養老機構中的重要地位和角色,例如,董瑞科[2]運用社會角色理論、老年社會工作理論強調了社會工作者在機構養老中的角色和功能,還有許愛花[3]從我國機構養老服務中的現狀出發,結合發達國家和地區機構養老服務的經驗,強調了機構養老服務應該在社會工作的專業指導下發展;第二,我國養老機構的發展歷史路徑和發展模式,王昆[4]將我國清代至今的百年時間劃分為三代階段,詳細說明我國在不同階段機構養老的不同模式;第三,各地養老機構的供需關系、發展困境及相關政策分析的實證研究,這一部分是我國研究的重點,成果頗豐,如黎民[5]、張增芳[6]、郝彩紅[7]、李中銀[8]等人分別對廣州、西安、貴陽等地進行了養老機構發展方式、供需矛盾、發展主要問題的實證研究,;第四,國內外養老機構模式對比研究,孫健萍、周雪[9]等人按不同的方式將養老機構進行分類,并且對國外和國內的養老機構進行了對比研究;第五,少數民族地區的養老機構研究,劉萍[10]對貴州農村少數民族地區養老問題的反思,他認為應
該通過家庭養老進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構建和諧貴州體系,農凱倫則對廣西壯族的農村養老進行關注,還有馬羽中煒、潘昭佑等人對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養老問題進行了關注;第六,養老機構的其他方面研究,其中包括董紅亞認為養老機構應該在非營利組織視角下進行管理研究突出政府作用。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實證研究中主要論述養老機構中供需矛盾、少數民族地區養老問題的困境等等;前人關于養老問題的研究有很多,但是關于少數民族機構養老、論述社會工作這一學科在少數民族養老機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部分,只有少部分研究提及,更何況本文關注在少數民族地區養老機構中社會工作的重要作用。
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偏遠落后地區,主要經濟來源依靠農業和手工業。國家雖然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大力扶植發展少數民族地區,但是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因為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還是沒有迅速發展,達到城市水平,所以,少數民族地區的養老機構發展并不是完全等同與農村養老機構發展,各民族的特性使我們在進行改革是必然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以下是少數民族地區養老機構發展中遇到的幾個困境。
2.1 養老機構的規模大小不一、入住情況不一
我國當前的養老機構大概分為以下四類:1、老年社會福利院:政府出資建設和管理,主要針對“三無”老人,退役老兵,國家退休干部等;2、養老院:接待自理老人,綜合接待自理、介助老人等;3、老年公寓:專供生活能夠自理老年人集中居住;4、敬老院:在城鎮、鄉鎮、村組設置的供養“五保”老人、殘疾老人的機構。就老年社會福利來說,是政府出資,接待對象是政府級人員和社會優撫對象,其典型特征是設施好、管理優,所以,這類型的養老機構床位是供不應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部分床位以市場高額價格被出讓,其前提是老人能實現自理。剩下的其他三類養老機構,關鍵問題是資金,因為資金不足導致硬件軟件設施差,從而導致惡性循環,條件越差,入住率越低,導致供大于求,大部分床位空置,真正的養老需求得不到滿足,造成資源的浪費。
2.2 資金匱乏,來源單一,硬件軟件設施落后
第一:養老院的居住環境差
根據前面關于我國養老機構的分類可以看到,除政府出資建設和管理的福利院外,其他形式的養老機構均是民營或公私合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本無法實現養老事業的公益性,當前我國民營機構最大的困境是資金不足,導致入不敷出,無法發展。并且我國的養老事業無法和歐美國家相比,完全由政府負擔居民養老,所以民營在這一方面起著很大作用,結合我國國情來說,將部分養老事業進行市場化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完全由市場作用將會失去養老事業的公益性,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就很重要了,既要照顧到民營機構資金不足的短處,還要發揮監督作用。
第二:服務人員素質低,與老年人的真是需求無法匹配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成急速上升趨勢,年輕一代的養老壓力巨大,所以機構養老方式有利于減輕子女的養老負擔和維護社會穩定團結。但是從傳統家庭式養老過度到機構養老過程中,需要更多心理慰藉和關愛,但是當前我國的機構現狀是提供生活服務為主,基本沒有相關心理關愛,并且大部分照顧人員來自社會底層,沒有專業的護理常識。機構受資金限制,也無法配備各類應急設施,相關專業人員,所以,條件越差,入住率越低,空置浪費就越大,形成惡性循環。
2.3 傳統養老方式制約
而且目前隨著現代化變遷的不斷深入,民族地區各種傳統養老模式也受到了多種因素的挑戰??偟膩砜?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共同特點是社會養老保障事業仍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舊的養老機制功能不斷弱化,新的機制還沒有建立,所以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養老存在問題很多,特別是因為少數民族地區地理位置限制,與外界交流溝通受限,一直以來受傳統家庭式養老的影響很深,甚至會從心底抵觸機構養老模式。并且在養老院和大多數人的混居難免會出現摩擦,本來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就是脆弱和復雜的,大家對于有限公共資源的爭奪就會產生摩擦。并且少數民族的獨特性是利也是弊,因為它具有的少數民族文化是瑰寶,但是也因為如此,所以其他人無法融入,也給機構養老帶來了挑戰。
第一:中國老齡產業投資可以走“三三制”道路,即國內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和老年個人資本共同運作,政府主要是運用政策杠桿協調多元資本,優化投資結構。[15]這個是當前我國養老機構發展問題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畢竟我國現在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后,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還沒完全得到解決背景下,想讓國家完全負擔起養老事業是不可能的,但是養老事業又是國家民生的具體表現,而且關系社會穩定的根基,所以不可忽視,按照“三三制”原則發展養老機構,可以實現國家對養老事業的宏觀調控,可以實現人民微觀的養老需求,還能帶動企業的公益性,使市場化的養老事業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資金問題得以保障,就可以現在硬件設施上先發展,并且配備上相關的專業人員和醫療設施。
第二:除了第一點提到的關于資金解決,發展硬件設施的建議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養老院建成養老樂園的難度。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希望“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并不是要把老年人圈在一個房子里養起來,我們希望做到讓老年人安心度過晚年,在養老院與大家一起發揮余熱。幼兒園并不是有了可愛的座椅板凳,玩樂設施就叫幼兒園,必不可少是孩子的笑聲,那才是幼兒園的精神所在。這一切都需要專業社工的介入,社會工作是“一種幫助個人、小組、社區增強或恢復社會功能并創造有利于實現這一目標的條件的專業活動,是一種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16]
第三:養老的機構支持、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要“三結合”。老人入住養老機構,并不意味著兒女就可以卸下贍養父母的責任了。養老職能的可以向機構轉移,而非養老責任的放棄。無論任何條件的養老院都無法代替家人的溫暖。所以,我們社工需要陪伴老年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做起養老院老人和子女之間的橋梁,定時和子女共同老人的情況,做好每一個個案。子女在養老院陪伴的時間不斷增加,社工不斷努力的話,養老院一定可以成為養老樂園。
對少數民族的機構養老服務問題的解決,不僅有著迫切性,還存在著民族性和特殊性。少數民族機構養老服務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工作的介入,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的介入對于少數民族機構養老服務問題的解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養老事業不是單純依賴誰就可以發展好的,他需要政府、社會力量、各學科特別是社會工作等共同努力。我們需要在政府的支持引導下,結合社會力量,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大力培養社會工作人才,發展更多的社會工作者走進少數民族養老機構來為本民族老人提供專業化、規范化、科學化的服務,促進少數民族機構養老服務在社會工作的介入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為全中國老年人建造各具特色的老年樂園,讓每個少數民族地區養老院成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地方。(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1] 數據來源:中國老年科學研究中心.2014-1-21
[2] 董瑞科.社會工作者在機構養老中的角色探析[D].西北大學.2012
[3] 許愛花.社會工作視閾下的機構養老服務[J].
[4] 王昆。我國機構養老模式轉換研究[D].吉林大學,2008.4
[5] 黎民、胡斯平.中國城鎮機構養老級其模式選擇——以廣州為實例的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董婭婭(1991-),漢族,女,貴州遵義人,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生。
D633
A
1672-5832(2016)01-01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