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再林
(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侗族村寨節日文化的田野考察
——貴州省黎平縣雙江鎮黃崗村為個案
吳再林
(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侗族是貴州省17個世居少數民族之一,有著悠久歷史和民族文化;因此,在貴州省黎平縣雙江鎮黃崗村的進行了節日文化田野考察,通過喊天節、抬官人、泥人節等進行探討,希望能為侗族地區的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侗族;節日文化;田野考察
黃崗村地處雙江鎮南部,距鎮政府各地20公里,全村面積2970公頃,居地海拔780米,東部和東南部分別與從江縣的洛香鎮、貫洞鎮、高增鄉接壤,全村11個行政小組,共369戶,1710人,兩條小溪在村中交匯,為典型的純侗族村寨,分2個自然村寨居住。黃崗村座落在深山里,山清水秀,文化古樸,風情濃郁,建寨已經有800年歷史,保存和延續著上千年傳統生產生活習俗,被譽為侗族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文化保存最古老、最傳統,最完好的侗族村寨之一。
2.1 喊天節
相傳黃崗村大將吳志和和順利平定狼寨洛寨山林糾紛之亂后,狼寨自愿劃撥出大片林地、田地給他以示答謝,以此黃崗村寨一躍成為方圓百里內田土最多的侗寨,勤勞的黃崗人民開始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可是天有不測云,黃崗遇上了持續兩年的干旱。河水斷流,草木枯萎,莊家大幅度減收,天災頻頻降臨使人們相度恐民。請他乞求上天,保佑黃崗年年風調雨順。吳志和為民感動了吳萬想對民的熱愛,為黃崗人民求雨。靠天吃飯四方民眾,聽說為民能喊天求得雨,均不約而同云集黃崗看過究竟。六月十五這天凌晨,黃崗寨內人山人海,把“祭天壇”里三層圍得水泄不通。吳志和腳寨老和“蠟漢”殺了大肥豬,他自己宰殺了大公雞,擺腌魚,燒香紙。一切準備就緒后,只見他抱起大圓鼓,飛身踏上高腳凳,猛擊三下鼓,抬頭朝天大吼幾聲。接著就隨鼓點大念喊天辭:“天哪!地呀!今日大吉利,宰豬求雨益。待雷公喲而待神,平時干旱不收成。泉水不冒河斷流,人人群眾十個愁。拜天拜地求好雨,勞動人民個個喜。喚雨求霧為人民,農民無雨心不平。給好霧,禾苗棉地得適宜”剛念完畢,說也奇怪剛剛還是艷陽高照的天空,轉眼間就陰云彌布,緊接著就噼噼啪啪地落起大雨來。久旱逢大雨,全場民眾情不自禁為之狂歡,個個手舞足蹈,跳著、叫著“真靈、真靈”。從那以后黃崗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黃崗人民越來越富足,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后來為了紀念吳為民天師,為感謝上蒼庇佑,六月在其他村寨青黃不接而黃崗富足的“六月十五日”定為自己的民族節日,大擺宴席,接待四方前來觀看“喊天”的宴席。
2.2 抬官人
“抬官人”是黃崗繼“喊天節”之后的第二大節日,每隔兩年進行一天。農歷正月初七這天,黃崗全體男女老少身著盛裝,顏開喜笑。寨內蘆笙振地,鑼鼓喧天,歌聲陳陳,酒肉飄香,大搞慶祝活動歡度“抬官人”節。
黃崗“抬官人”節的形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以前,黃崗有一個名叫吳和志的青年人,天生神力,后又是高人指點而武節高強,法術神通。從江慶云大山出現一條蛇妖精,為害四方,生靈涂炭,苦不堪言。吳志和應邀請前去調解,公平劃界。洛香欺興安人少,吳志和人輕言微,不加理睬,并加侮辱。志和為了匡扶正義,單槍匹馬與洛香開戰,以少勝多,打敗洛香眾多戰將。從那以后,吳志和名聲大振,被朝廷封為“大將”,古人尊稱“黃崗大將”。志和為官正直,關心民眾疾苦,除強扶弱,成了周邊村寨,特別是黃崗的保護神。鄉親們為了答謝他的恩情,在正月初七這天自發抬他走村竄寨,讓父老鄉親參拜。年復一年“抬官人”就形成一個固定的節日得以流傳下來。
黃崗大將死后,“抬官人”就成了紀念活動,全體寨老會議研究確定寨中德才兼備的年輕人扮大將加以慶祝。全寨姑娘盛裝,攔路拜“官”,唱攔路歌,歌頌“官人”恩德,“官人”就散發出些銀兩給以答謝。看上“官人”的姑娘可上轎與官人并肩坐,故作叼難,“官人”就要加給轎夫工錢,也有姑娘抬走“官人”鞋襪欲以留念。官人為下轎方便就得花錢將“官靴”贖回。除去迷信的陰隱,人們的性情得以真實表現,奇特扮相,縱酒狂歌,方顯黃崗人民熱愛生活水平的本色,體現黃崗原汁原味的侗鄉侗情。
2.3 泥人節
泥人節侗語稱為“多瑪”,即打泥巴仗的意思,該活動習俗已有500多年歷史。傳說古時候,黎平六侗一帶都是深山老林,虎豹成群,八月十五的前一天,有一家兩兄弟在山上開墾荒田,一群餓虎將他們團團圍住,張開了血盆大口,情況十分緊急。這時,哥哥急中生智,用泥巴往弟弟身上打,并發出怪叫聲,弟弟立即明白哥哥的用意,也用泥巴往哥哥身上亂打,不一會兄弟倆都變成了泥人。老虎不知是何怪物,嚇得四處逃竄,躲入深山。
兄弟倆回寨后把此事告訴人們,大家萬分感慨,認為泥土不僅生萬物養育人,關鍵時候還能抵邪惡救人命,便決定舉辦泥人節以示對土地的崇拜。而泥人節在秋收季節舉行,有慶豐收之意,同時以泥土取樂的方式,盡情表達人們對生養人類的土地無比熱愛的深厚情感,也是侗民族對土地祭祀的獨特表達。
泥人節期間黃崗侗族群眾將稻田里的鯉魚放入塘中,然后人們到塘里進行捉魚比賽,因為是放水捉魚,大量的田水外流后,塘中只剩下了泥漿,人們便一邊捉魚,一邊相互打泥巴仗取樂嬉戲,到最后每個參與捉魚的人都成了泥人。
黃崗村座落在深山里,山清水秀,文化古樸,風情濃郁,建寨已經有800年歷史,保存和延續著上千年傳統生產生活習俗;其中節日文化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習俗,體現了這里侗族人民淳樸性格,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也體現了這里的人們過著“生于斯,死于斯”的鄉土社會。本文對黃崗村的節日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希望對研究侗族地區的民俗文化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1]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0.
[2] 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12.
[3] 金毅.論民族節日文化的現代化[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3).
[4] 王文章,李榮啟.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J].藝術百家,2012(3).
吳再林(1990-),男,苗族,貴州劍河人,貴州民族大學在讀民族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
G122
A
1672-5832(2016)01-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