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姣
(西藏民族大學 陜西 咸陽 712000)
論藏民族傳統文化與西藏新文化構建的幾點思考
王姣姣
(西藏民族大學 陜西 咸陽 712000)
隨著西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越來越突出其文化的局限性,故筆者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分析,進而提出關于建設西藏新文化的幾方面的思考。
西藏;傳統文化;新文化
藏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全國五十多個民族中為數不多的獨樹一幟、歷史悠久的文化體系。在中華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幾百年來它一直支配著藏民族人民的民族情感與行為方式,同時對于整個藏民族社會的發展以及穩定產生過非常重大的影響。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流動性的不斷增強,西藏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顯得指日可待。然而深入骨髓的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人們思維方式的轉變。值此之際,客觀認識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對于新時期促進藏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所謂傳統文化,主要就是人類祖祖輩輩在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中創造的由知識、信仰、哲學、法律、道德、藝術、風俗習慣等組成的觀念形態,是處于一定社會形態中的人直接或者間接、自覺或自發地為適應和改造自己生存的環境而進行的精神生產的結果。①
1.1 西藏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宗教文化
要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主體,首先我們應該從該民族的歷史入手,在西藏的發展史中,始終貫穿如一的即是宗教.在西藏社會的原始末期和奴隸社會的中期,苯教就已經占據西藏傳統文化的基礎地位,在吐蕃時期佛教傳入西藏,并一直受到統治者的支持,使得佛教得到極大的發展。在后來的一千多年來,西藏一直實行政教合一的體制,統治者將宗教意識融入到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科學、教育、繪畫、雕塑、建筑、醫學、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以佛教為主體的藏傳佛教文化,而這里所說的文化主體是指西藏傳統文化中主文化與文化的主導方面,因為藏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還包括許許多多的其他文化,例如:世俗文化、苯教文化、上層貴族文化、下層大眾文化、外來文化等。
1.2 西藏傳統文化屬于倫理道德型文化
著名的佛教史研究專家呂瀓先生指出,佛教尋求人生的“真實”,這個“真實”并不是從知識和科學方面講的真實,而是從倫理道德方面講的所謂的“善”。②因此西藏傳統文化在其本質上都是一種倫理道德型文化,這種傾向主要貫穿于佛教的教義思想之中,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我們常說的“五戒”、“十善”、和“四攝”、“六度”、。“五戒”、“十善”、和“四攝”、“六度”既是佛教教義的基石,也是佛教佛教倫理思想的核心。“五戒”的第一戒即“不殺生”;第二戒是“不偷盜”;第三戒是“不邪淫”;第四戒是“不妄語”;第五戒是“不飲酒”;“十善”中的前四善其內容和“五戒”中的前四戒完全相同,即不再重復,第五善是“不兩舌”;第六善是“不惡口”;第七善是“不綺語”;第八善是“不貪欲”.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分別為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癡、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最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佛教教義中堪稱最能體現其倫理道德思想的教義即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倫理道德問題是佛教創立的出發點也是法輪初轉的主題。③藏傳佛教這種價值引導使人們將道德修養看的極其重要,從而大大加強了道德修養的作用。
傳統文化是一個客觀的概念,它是在一個民族發展過程中不斷沿襲下來的代表每個歷史時段思想意識形態的總結,因此傳統文化本身即帶有凝聚性與保守性的特點。凝聚性體現在它可以團結人民,共同努力奮斗,推動民族經濟的發展;而保守性則表現在時代進步的速度總是遠遠大于人民思想意識的根新,因此保留在人們意識中的某些觀念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態度。因此對于西藏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影響,我們需要客觀的分析與評價。西藏傳統文化與一切傳統文化一樣,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積極所在便是它的消極所在。“其精華所在,往往是其糟粕所在,其功勛所在,往往是其罪業所在,其強力所在,往往是其阻力所在,因此,如何解決傳統與現代化的關系,這實在是一個極難做出合理取舍的復雜的二律背反”。④
西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具有現代價值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民族性格
一方面藏民族族有著更為樂觀、開朗的性格特征。老一輩藏學家于式玉曾說:“藏人的性情一般都是和藹而天真,屬于樂天派民族”,“因為他們樂天,所以無論他們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如急雨來臨、雪花亂飛,一般人遇到都叫苦不迭,在他們都視若無物,處之泰然。工作的時候,普通人覺得勞苦不勝的,他們也多半在游戲狀態中把它完成,在四五月間種莊稼的時候,或六七月間有土木建筑的時候,以及七八月份收割的時候,常見三無成群的婦女,一面工作,一面聯聲歌唱,這樣一天天工作下來,絕看不出來絲毫的疲倦或者不高興來”。⑤另一方面,藏民族有著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性格特征。因為艱苦的生活環境,藏民族需要不斷面臨來自大自然的考驗,為了在這種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他們養成了勤奮、耐勞、吃苦的精神,這在新時代藏民族進一步求得經濟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
2.2 民族價值觀
一方面,藏民族的價值觀表現在反對貪婪。這種價值取向主要源于宗教思想的影響,藏傳佛教認為人生苦的原因是貪、嗔、癡三毒,故極力反對貪婪的心態,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持藏民族淳樸的民風,但這在如今發展迅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未能正確認識藏傳佛教“貪婪”的意義,將不利于民族財富的創造。另一方面重視道德的修養。藏傳佛教在其本質上是關于倫理道德的文化,故藏民族歷來有重視道德修養的特點,他們自覺虔心修佛,凈化心靈,形成藏民族友善、和藹、重情、誠實、報恩、憐憫弱者的本性,這是藏民族珍貴的精神財富。
2.3 民族智慧
藏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出許多令人驚嘆的成果,比如:文學、藝術、雕塑、建筑、繪畫、工藝等。藏民族的唐卡藝術是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是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以及堪稱一絕的酥油花更是讓人嘆為觀止,醫學方面的智慧主要集中在《四部醫典》中,在高原病、心腦血管病等方面的防治具有獨特功效,是祖國醫學寶庫中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藏民族的智慧還集中體現在藏傳佛教義理中,它是藏民族關于人類本體論、認識論、宇宙生成論的探討,具有豐富的哲學思想。例如:格魯派思想中看重的緣起性空論,闡述了生滅無常的運動觀,在“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去亦不來”中即能看出藏傳佛教義理中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還有宗喀巴大師關于治修觀的著述更是代表了藏傳佛教辯證思維的最高水準,這些都能看出藏民族具有杰出的智慧。
西藏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宗教型、倫理型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固然有優秀的部分,但是也不可避免存在著缺陷,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起到阻礙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內傾封閉的文化趨勢內傾式的文化特點是藏民族傳統文化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它不致力于改變外部環境,而是把心力傾注在“自我”上作深思內省,在這一點上它與漢民族的文化特點是一樣的,因此缺乏了對外在客觀自然的關注與把握,導致自然科學的匱乏。同時內傾式的文化心理與倫理性道德宗教思想相結合,人們過分追求宗教認同,從而失去個性,使得民族的創造意識與多元化的思維視角被覆蓋,社會缺乏創造與改變的活力。
其二,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宗喀巴提出“人法二無我”,即人無我和法無我,是建立在緣起論基礎之上的,人無我,是對由五蘊和合而成的人來說不能自己主宰自己;法無我,就因緣和合而成的法來說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這里不但否定了精神現象,徹底否定了人們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否定了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⑥這在不斷深化西藏市場經濟機制管理的今天,是具有嚴重的阻礙作用,不利于藏民族對自我主觀能動性的肯定,即在思想意識中形成不自覺地惰性。
其三,宗教影響過盛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對歐洲中世界文化作過如下評價:“中世紀是粗野的原始狀態發展而來的……其結果正如一切原始發展階段中的情形一樣,僧侶們獲得了知識教育的壟斷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滲透了神學的性質。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侶手中,也和其他一切科學一樣,成了神學的分枝,一切按照神學中通行的原則來處理。教會教條同時就是政治信條,圣經詞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甚至在法學家已經形成一種階層的時候,法學還久久處于神學控制之下。神學在知識活動的整個領域中的這種無上權威,是教會在當時封建制度里萬流歸宗的地位之必然結果”。⑦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歐洲中世紀文化的描述正是西藏社會形態與宗教文化的真實寫照。藏傳佛教思想貫穿于藏民族所有的衣、食、住、行當中,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當中,這對于一個民族的發展來說是不具有積極作用的,宗教作為一種文化應該按其文化的價值獨立發展。當然這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其中包含有很多客觀主觀的因素,但是終歸在現代化進一步深化的今天,統治者應該意識到這個問題,并應該著手改變這種現狀。
藏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是西藏各族先民在歷史上經過不斷的發展而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蘊含著藏族先民的集體智慧,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然而,隨著西藏基礎設施建設的日趨完備,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思想意識的進一步開放便顯得越來越重要。即需要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構建西藏新文化。
3.1 市場管理機制應該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人類改造世界與改造自身的活動是文化的的源泉和基礎,文化發展及形態變更歸根到底依賴于人類生產方式的發展及其形態的變更。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關于人類發展規律的客觀描述。因此對西藏生產方式的轉變顯得尤為重要,這種轉變即表現為進一步的市場化管理,江澤民同志曾指出:“中國的改革就其引起的經濟社會變革的深刻程度來說,是一場新的革命。這就必然引起人們精神世界的巨大變化”。市場經濟是一種講究效率、提倡競爭的運行模式、奉行優勝劣汰的原則。它的利益觀念、競爭觀念、效率觀念、平等觀念、自由觀念、市場觀念是促進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更是進一步解放人類思想,使人類潛能得到極大開發的源泉。在西藏地區依舊實行著工作靠分配,生活靠補貼,經濟發展依賴國家大力投入的現狀,人們安分守己,不問世事還在做著那個幾千年的夢—因果報應說與六道輪回說,這一世的苦難果是緣于上一世的作惡因,構成藏民深信不疑的天命觀。在拉卜楞寺每年高考前即會來一些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在寺院做義工,祈求佛的保佑來實現他們讀大學的愿望。每天清晨無數藏民懷著虔誠之心從千里之外三步一拜,九步一叩一直抵達寺院,人們終年手執經筒,祈求來世佛報,連貧困也顯得理所應當。這種封閉的,因循守舊的,重來世,親現世的人生態度與市場經濟下人們意識開放活躍,相信自我改變當下現狀的能力并不斷投身到現實中精進求上的心理是截然不同的,當然我們不可否認,西藏地區面臨著比漢民族更為艱苦的生存環境,但是社會需要發展的總意志是不能動搖的。同時,市場經濟下的意識形態并不意味著要人們放棄宗教信仰,而是用新的視角正確的看待自我信仰,使兩者能真正的相得益彰.最后,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于漁,這是新時代西藏發展的需要也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之道。
3.2 宗教需要得到相應的改革.
新文化的構建必然面臨一個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在西藏地區宗教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主體部分,如何繼承精華去其糟粕便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藏民族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藏傳佛教佛法中,例如藏傳佛教佛法中豐富的的辯證思維,是極其令人嘆服的,然而,藏傳佛教包括藏傳佛法,而藏傳佛法有別于藏傳佛教,藏傳佛教以藏傳佛法證一,進而證究竟,最終成佛,無量壽,極樂.藏傳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門住福相、住壽相、住果相,是以無執無我為名相的太極我執,致使藏傳佛教有迷信、宿命、貪執的文化特征,已然障蔽藏傳佛法.所以,筆者認為藏傳佛教若能依照藏傳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個人解脫,以藏傳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議究竟生產力與文明的真理真相,慧于綱紀澤于民生,才是真正的普度眾生.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佛教本身需要完善與發展的地方.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任何宗教與文化都是在不斷的改革與創新中求得自身的發展,同時推動人類邁向新的文明.任何故步自封,不能適應時代需要的思想終將被新的文明思想所取代.
3.3 政治干涉應該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近幾年來,我們看到國家在著手平衡藏傳佛教與政治以及經濟的的關系中卓有成效,一方面持續對西藏地區輸入教育資源,提升西藏地區人民的科學認知能力;另一方面由國家主辦的佛學院在西藏地區不斷受到認可,在學期間的活佛學員通過國家制定課程了解國家政治思想,引導其將佛教智慧用于促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建設當中;同時國家在深化地方村民和牧民與國家的感情中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大批駐村干部在駐地改善民生,組織民眾參與黨組織的活動,使得民眾愛黨愛國家愛社會主義的情懷不斷深化,但是,這種程度還遠遠不夠,這是一個需要持續引導的過程,因此筆者認為政治引導很重要,政治干涉更是必要的,這是黨的責任,也是民族期望。
總之,西藏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是一個必然過程,但也是一個艱巨而漫長的過程,需要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的引導。只有各個方面協同影響,西藏社會主義文化的新形態、新體系才能盡快構建起來。
[1] 喬根鎖:《西藏的文化與宗教哲學》[J]高等教育出版社.第78頁.2004.
[2] 呂瀓:《印度佛學源流略講》[J]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5頁.1979.
[3] 覺醒:《佛教倫理與和諧社會》[J]宗教文化出版社.第50頁.2007.
[4] 童鷹:《論儒學與中國現代化的二律背反》[J]見武漢大學學報.第一期.第41頁.1997.
[5] 于式玉:《于式玉藏區考察文集》[J]中國藏學出版社.第54-55頁.1990.
[6] 許德存:《藏傳佛教研究》[J]宗教文化出版社.第11頁.2008.
[7]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J]第6卷第125頁.1859.10-1860.3.
K203
A
1672-5832(2016)01-01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