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震
(湖北美術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0)
視錯覺藝術在中國山水畫的運用
朱 震
(湖北美術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0)
觀看是我們與外部世界溝通的橋梁,在觀看的過程中,經驗可能會導致人們錯誤知覺的產生,我們會被我們的視覺所欺騙,在這種情況下被大腦反饋的視覺圖像都會被錯誤知覺所影響。從新的出發點去思考這種由于產生錯誤知覺所帶來的新的觀察方式,進而嘗試去運用新的方式去創作新的畫面圖式,并依此去嘗試探索新的繪畫語言。
錯覺;圖形;色彩;圖式
繪畫是通過模仿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真實,利用造型和色彩去描繪對象,但是事實情況是即便是努力的去模仿卻也達不到真實程度,因為模仿是靠人的技藝以及感受來完成,人都是有情緒的干擾的,即便是在所謂理性狀態下由技藝高超的藝術家來繪制作品,也會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環境背景的不一樣,決定了藝術作品最終的畫面效果的不一樣。同樣是描繪自然,西方古代的藝術作品為了讓人有視覺上的真實,努力的向現實靠近以期望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而中國古代的藝術都是心的繪畫,用心記下當下的一種自然狀態,然后運用想象默寫出記憶中的形象,把在不同地點和不同時間里看到的物象重組在一個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視點的物象被合理組合在一個平面中。整個藝術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藝術在表現自然的時候,尊重現實同時更加注重藝術家個人心理上的真實。在觀賞中,這樣的繪畫在一定程度上與真實的自然有所偏離,但是在同樣文化背景下的觀者卻可以意會到藝術家想表達的是什么,這與審美背景和文化背景有關。中國畫并不講求絕對的真實,我們也可以說這樣的畫面本身就帶有一種錯覺性,這種錯覺是相對于真實而言,對藝術家來講畫本身的“味道”才是最重要的,作品的成功不在于寫實技巧如何精湛,畫面效果如何逼真,而于藝術家內在品味的天然流露。
中國畫的筆墨可以讓畫面有更多的不同圖式,我們在觀看中國山水畫作品時會發現畫中筆法的形式并不是單一的,它有著許多的變化,不一樣的筆法給我們的視覺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在山水畫中每一種皴法凸顯了每個物象的不同質感,比如“董源的披麻皴表現的是南方丘陵土質山坡,范寬的雨點皴表現的是西北地區砂礫覆面的裸石質山崖的。”將筆法混合在造型中便會得到一種錯覺性的視覺感受,對于點、皴等筆法的藝術表現力我們可以用不同于古代的藝術角度來欣皴法的多樣性可以開拓我們的思維,我們可以將中國畫的筆法延伸到我們的繪畫中去,讓它以新的面貌呈現在畫面里。“留白”是中國畫的一個特色,“白”是色彩的變化,是“空”的想象。空白可以代表天空、流水,同時可以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自由的象征。古代山水畫中物象各自一體,它們之間有些是用空白來銜接,觀者在空白引導下從畫中的一個視點轉向另一個視點,它給了我們變換視點的一個契機,讓我們在畫中暢游風景。從畫面圖式上講,空白在畫面上僅僅是一塊沒有色彩變化的圖形,但是由于畫面其他物象的關系它有了意義,它的意義由觀者與藝術家共同來完成,只有是同一文化背景下的觀者,用自身的經驗知識才會得知藝術作品每個布局安排的的意義。
我們的知識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下,繪畫對于我們來說本身的意義范圍變得更加寬廣,已經不再拘泥于畫種之間、中西方之間。我們發現中國山水畫具有的強烈圖式感,與西方繪畫圖式有著很大的不同,這種圖式感我們可以用當代的眼光去觀看。如果我們把圖像中的每個圖形割裂,分別放在同一個平面上,這樣的圖形雖然有美感但并不具有任何意義,人們也看不出來它是什么、代表了什么,然而在無意義的周圍它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只有將它放回原有的畫面中,讓它與畫面融合為一體,它才能夠與畫面中其他物象一起發揮原有的作用。比如在山水畫中空白是一整塊形狀,主體物是一個整個形狀,主體的細小變化又是另一塊圖形,如果將它們分置于不同的畫面上,它們將沒有任何意義。
觀看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在觀察的同時可能出現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影響著我們的觀看節奏和結果,當我們觀看一幅山水畫時,畫面上的一個個圖形會呈現出具體可識別的錯覺圖像映入我們眼前,圖形與圖形之間相互穿插變換,我們可能不理解這樣的圖式,然后給予各種猜想和想象,然而在初始的印象被破壞后,我們才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重新整合眼前的畫面信息,這時的我們可以利用山水畫面中的某些圖式,將它們組合運用得到新的圖式中去。由于筆墨和圖式的原因我們在觀看中國畫時常常會出現某些錯覺,它們給畫面圖式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錯覺對于解讀畫面信息可能是不準確的,或者說會給予我們一些錯誤的信息,這些錯誤信息影響我們對畫面的解讀,但是卻可以產生奇異的視覺圖像,我們可以根據個人情況來利用這些圖像,或者夸張或者變形重新組合畫面使之擁有與原畫完全不同的畫面圖式。
在錯誤知覺的支配下,無意的畫面感促使我們嘗試運用新的方式去創作新的畫面圖式,用畫面中的圖式符號來進行聯想和想象,然后用適合自己的語境將看到的圖式符號加以闡釋并賦予意義。圖式給予個人的視覺經驗感受是不同的,在繪畫中我們可以用顏色和形狀來進行畫面分析,色塊相互之間的關系給我們的感受可能是不同于真實畫面所想闡述的。藝術語匯的增加擴展了我們的想象力,藝術環境的影響讓我們對傳統的藝術經驗產生了懷疑,我們的觀看方式、表現手法都受到了當代藝術思潮的影響,它們讓我們的作品煥然一新。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分析作品也有了不同,我們可以利用錯覺運用新的觀看方式以及表達方式表現畫面,最后所產生的結果必然也是創新性的。
[1] [英]E·H·貢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譯.藝術與錯覺[M].廣西:廣西美術出社,2012
[2]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等譯.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 [美]H·H·阿納森著.鄒德儂等譯.西方現代藝術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4] [美]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著.陳品秀等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M]臺北:臉譜,城邦文化出版,2013
朱震,男,碩士研究生,湖北美術學院,研究方向:藝術策劃與管理。
J505
A
1672-5832(2016)01-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