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芳
(蘇州科技大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淺談中世紀時期的反猶運動
高曉芳
(蘇州科技大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中世紀被稱為西歐的黑暗時期,文化落后,社會動蕩,戰爭頻發。其中11世紀-13世紀發動的十字軍東征和14世紀爆發的黑死病影響巨大。尤其是對于處在中世紀時期弱小的猶太民族來說更是毀滅性的災難。十字軍東征時期與基督教的全面沖突是猶太民族死亡近萬,卻反被指為災難的罪魁禍首。此后,猶太人民受宗教排斥,被認為是“不可同化的猶太人”,以至于14世紀爆發的黑死病被認為是猶太人的報復,是猶太民族又一次受到摧殘和殺害。中世紀的猶太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中世紀;拜占庭;十字軍;黑死病;猶太人;宗教
出現于五千年前的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是卻在2千年的時間里失去故土和家園,居無定所到處流浪。因此,他們滲透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猶太民族不斷受到來自各階級各民族的壓迫殺害,在這樣的情形下,猶太民族四處離散避難。中世紀的西歐反猶主義隨處可見,猶太民族的情況岌岌可危。
在拜占庭帝國得偉大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查士丁尼將自己狂熱的帝國抱負與宗教信仰相混合,強調帝國內的宗教唯一性,將猶太教以及和基督教異端全部削弱,抑制其發展。在查士丁尼和他之后的繼承者的統治下,猶太教被視為低級宗教。還向富裕的猶太人征收重稅,并對整個帝國范圍內的猶太社團施加嚴苛的限制。
同時,羅馬天主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卻反對對猶太人的人身攻擊,他更希望創造一個有利于猶太人自身發展的環境。他認為查士丁尼的《民法大全》應該更人道化。他對猶太的態度是保護主義。他死后,猶太人遷入阿拉伯地區,在阿拉伯境內,猶太民族的生活開始興旺,經濟,文化開始了新的發展。但是,由于猶太人從自己的教義出發拒絕接受穆罕默德是上帝的使者和先知。于是,阿拉伯境內的猶太教和阿拉伯人的沖突也逐漸擴大。
以宗教為由的迫害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11世紀,在羅馬教會的煽動下,歐洲出現了十字軍東征運動。盡管它的原因不是為了打擊猶太民族,而是征討在圣地迫害基督教的穆斯林,討伐異教徒,但實際上,猶太人從一開始就是十字軍東征最慘重的犧牲品。
隨著十字軍的熱潮,人民逐漸將烏爾班二世所指的“被詛咒的種族,完全被我主所拋棄的種族和“邪惡”的種族,擴展到猶太人身上。很多參加東征的人認為,集中力量攻打了侵占圣地的穆斯林,卻讓另一邊的異族人——猶太人在自己的眼皮下生存繁衍,這是極其愚蠢的。于是,十字軍所到之處數以千計的猶太人慘遭屠殺,其中一些猶太人不得不集體自殺,以免受折磨。屠猶行為由當地居民發動并受到”隱修士彼得“軍隊的支援。他們與居民一起屠殺猶太人,搶取猶太人的錢財,摧毀他們的社團。曾經有人記錄下武裝毀滅的情景:“這些人滿載從猶太人那里搶來的戰利品,上帝之手肯定是反對這些朝圣者的,因為他們之前的罪行,他們臉上滿是淫蕩和無恥的表情,他們屠殺無家可歸的猶太人,稱他們是基督教的敵人,在他們心中,貪婪已戰勝對上帝的畏懼。”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于1099年征服耶路撒冷之后,令猶太人改變信仰和驅逐猶太人成為許多基督教教徒的口號。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克呂尼修道院院長彼得提議,收繳猶太人的財產以資助新的軍事活動。猶太人被當作教會的敵人受到敵視,同時,因為猶太人從事經濟商業貿易等活動,很容易讓基督教徒認為猶太人“掌握經濟”,這一印象是致命的。隨后的十字軍東征期間的反猶暴力行為也就不令人吃驚了。
同時在歐洲,猶太人若想得到官方保護,必須償付重金。一開始的期望是為了保護猶太人,但是之后,皇帝將占有猶太人的權力交給貴族之后,變成了謀取利潤的手段。從此,猶太人為了獲得些許政府保護,必須承受巨大的稅收和經濟剝削。
1347年,一種淋巴腺鼠疫席卷西歐。他就是人們所說的“黑死病”。據數據統計,黑死病奪取了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歐洲人的生命。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以及死亡人數,歐洲人不知所措,一些人認為這是因為上帝了要懲罰人們;一些人則認為是猶太人投毒報復他們造成的。
從1348年至1349年,無數的猶太人因被與瘟疫有關而被活活燒死。在黑死病期間對猶太人的集體迫害也有過發生。1351年歐洲有60個大型和150個小型猶太人社區被消滅,并發生350次大屠殺。雖然在這期間教皇克雷芒六世也頒布敕令呼吁保護猶太人,維護猶太人的生存權利,但是那是卻無功而返。最后真正促使屠猶行為減緩的是疫情的減弱,然而直至黑死病消失之后,德意志的反猶行動也未完全停止。
其實,在黑死病的蔓延過程中,死亡的也有猶太人,但是卻只有猶太民族被控訴了“幕后黑手”的罪名,被瘋狂的指責。這其中的原因很復雜。但是反猶主義在其中的推波助瀾影響是巨大的。當宗教狂熱被異乎尋常的煽動起來時,他的敵人(猶太人)必回受到攻擊。在中世紀那個落后黑暗的時代,人們對于黑死病的原因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大量人口死亡的事實使人們恐懼,這種情況迫使人們尋找緩解內心恐懼的方法,求得心靈上得安慰。加之,基督教對猶太教的打擊壓迫需要,對猶太教進行攻擊,便輕而易舉使信徒相信黑死病是猶太人造成的。浩浩蕩蕩的反猶愈演愈烈。
事實上到中世紀末,猶太人的人口數已不到100萬,與曾經的輝煌時代相比,無疑是天壤之別。反猶屠殺是可怕的,無人道的,站在今天的歷史上我們絕對不能讓曾經的歷史重現,民族是平等的。
還要指出的是,反猶主義興風作浪的同時,猶太人民的反抗也是從未放棄過,停止過,只是他們的力量太過于弱小,并不像武裝反抗暴力行動那樣明顯。也許他們的反抗更多的是精神團結,生死與共,堅持自己的信仰,堅持自己的傳統,堅持自己的觀念。即使肉體受磨難,信仰也絕不拋棄,也許這也是在沒有祖國的2千年里,猶太民族得以頑強生存下來沒有滅亡的原因吧。
[1] 《猶太文化史》.徐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離散與避難——猶太民族難以忘懷的歷史》.潘光,汪舒明.時事出版社.2013.5
[3] 《大屠殺——根源、歷史與余波》.(美)戴維·M·克羅,張旭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 《淺析西歐黑死病期間的“投毒說”》.高建紅.歷史教學.2000
高曉芳(1991-),女,蘇州科技大學,世界史研究生。
K516
A
1672-5832(2016)01-0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