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映忠
(隆昌縣文化館 四川 內江 642150)
芻議如何拒絕“婚喪文化”中的庸俗元素
林映忠
(隆昌縣文化館 四川 內江 642150)
“婚喪文化”上的脫衣舞表演,是庸俗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結果。絕大部分村民并不認為脫衣舞是傷風敗俗的表現,反而認為以前代表著封建與落后,如今是社會進步與開放的表現,是一種新潮流,因而被村莊、被村民所接受。
“婚喪文化”;庸俗元素;拒絕
央視《焦點訪談》曾播出“喪事上跳起脫衣舞”節目,談到江蘇某一地區有一怪異風俗:凡是辦喪事,就一定要邀請脫衣舞表演隊,而且表演越“黃”越受歡迎,當地人認為這樣會令后代“人旺”。其實,在其他省份的不少地區,一些專門從事脫衣舞的表演團隊,也大張旗鼓地進行淫穢色情表演,形成了庸俗低級的“喪葬文化”。這樣現狀,小而言之,是對于生者來說是極大的譏諷,也對于死者來說是最大的不敬;大而言之,既破壞了傳統的社會風氣,又玷污了純樸的民俗文化。筆者對此,有以下見解:
首先,喪葬的本質屬性是傳統文化的沿襲,庸俗元素的侵入有違文化的本質。中國古代婚喪文化婚嫁喪葬,俗稱紅白喜事,是人生的兩件大事,也是所有社會形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婚嫁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的一種重要形式和手段,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地域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們形成了千變萬化的各種婚嫁習俗。它是人們適應自然,社會的必然結果。由于一切在改變,婚嫁禮儀和習俗也會不斷發生改變。為確保婚姻的穩定和有效,在歷史長河中,人類由開始的亂婚逐步走向今天的一夫一妻制度。另外,還有一些人們,由于種種原因,出現了獨身、同性戀等形式,共同構成婚嫁文化的全部。婚嫁文化就是研究婚嫁的起源、發展和演變特點等內容,也包括承載婚嫁文化的各種物質因素。而中國古代喪葬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受儒家思想影響,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宗法觀念和倫理道德。作為一種文化傳承,喪葬文化是復雜多樣的,其中含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如今,不少地方的婚喪文化充斥著一些低級趣味的表演,脫衣舞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形式。
其次,脫衣舞是一種庸俗文化的載體,應予以摒棄。脫衣舞(Striptease),是一種稱呼,有時也稱艷舞,用來形容各種包含情色和性意味的舞蹈。脫衣舞是一種紛繁蕪雜的舞蹈形式,它既不是一種風格,也不是一個種類,并沒有簡明的標準或者清晰的特征運用于脫衣舞的定義。脫衣舞的起源是1890年在法國巴黎發生的一個行為:一個婦女愚蠢地為了找一只在她身上蠕動的虱子而緩緩脫去衣服,由此引發了一種低俗的效仿,以此來滿足一些粗俗的人們獵奇的目光和畸態的心理。因此,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脫衣舞屬于色情表演,是被明令禁止的。在以文明為為傳統和特質的中華大地,對這樣有辱文明和污染文化的庸俗的脫衣舞,應予以堅決摒棄。
“婚喪文化”上的脫衣舞表演,是庸俗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結果。絕大部分村民并不認為脫衣舞是傷風敗俗的表現,反而認為以前代表著封建與落后,如今是社會進步與開放的表現,是一種新潮流,因而被村莊和村民所接受。據報道,湖北某村有一個從事脫衣舞表演的團隊,制作了專門的網頁,不但有專門的色情表演,還有隱秘的色情服務,業務從省內做到了省外,很多時候從省城打的回村莊,令不少村民羨慕不已。而大部分村民也是見怪不怪,認為,“現在的世道是笑貧不笑娼”,“你要是有錢,別人就會把你看得貴重些,至于你做什么,那都無關緊要”。由此,傳統的“婚喪文化”在一些地區逐漸失去了市場,專門從事傳統“婚喪文化”的村民也成了“失業”農民,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專門務農。
“婚喪文化”上的庸俗文化,是村民文化生活匱乏的結果。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老百姓物質水平的提高,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對生活的質量也越來越高,很多地方只求經濟發展和物質條件的改善,忽視了對農民精神方面的需求。農民從繁重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物質生活條件相對的富裕而富裕,導致了不少村民整天無所事事,精神空虛,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從事一些打麻將、玩撲克等不良的無休止的消遣。農民文化權益缺失較為嚴重,成為了文化的孤獨者和精神生活的漂泊者,成為了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沙漠地帶。
“婚喪文化”上的庸俗文化,是文化監管缺失的結果。不能因為偏僻、監管難就默認或漠視農村被庸俗文化占領,政府部門必須規范和凈化文化市場的運作和風氣,組織人員和力量對農村基層文化市場進行治理和整頓,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執法,打擊借助庸俗文化在農村斂財的經營行為,加強管理、加大投入、遏制住庸俗文化瘋漲的勢頭和渠道,低俗的文化流毒必然就會“逃之夭夭”了。
最后,提倡“婚喪文化”新風尚,是一種文明與進步的新風尚。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目標就是建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中國新農村,輿論陣地不占領,就會被壞人利用,地里不種莊稼,很快就會雜草叢生。而要想杜絕庸俗文化在農村滋生蔓延,是文明與新風尚對庸俗文化的有力狙擊,需要持久的斗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根本問題不僅要靠政府部門的引導和監管,更重要的還是要靠農民自發開展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這樣才能杜絕艷舞在農村興風作浪。一是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力度。各級政府要利用現有的文化資源,從農村的新特點、新訴求和新傾向出發,把它納入覆蓋城鄉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設社區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新生代農民工的日常生產、生活相結合,讓公共文化服務真正惠及于民。二是用優秀的文化成果來抵制庸俗。各級政府的文化部門要積極組織和鼓勵群眾參與,豐富和充實農村文化生活。既要讓健康的、活潑的、群眾愿意接納和欣賞的文藝形式充實深入到農村中去,排斥和擠壓畸形文化、庸俗文化泛濫的現象。也要通過社區圖書室等場所讓廣大農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只要農村文化生活上臺階、上檔次、上水平了。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務之急,正確引導和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用優秀文化成果占領農村文化市場,形成農民崇尚優秀文化、自覺抵制農村庸俗文化的社會風尚,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拒絕“婚喪文化”中的庸俗元素,任重而道遠!
[1] 焦一帆.變味的“婚喪喜慶”需關進制度的籠子.人民法院報.2016.1.28;
[2] 李永華.“彩虹故鄉”的婚喪文化.青海民族研究.2013.4。
G8
A
1672-5832(2016)01-0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