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秀召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 417000)
論中國畫教學中體悟的創造方法
蔣秀召(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417000)
創造是一個重要的藝術品格,是一個優秀藝術家的重要品質。在中國畫教學中體悟的創造方法,主要有運用“非常”的觀察方法,點燃創新意識。巧用逆向思維,迸發創造的火花。雜糅多樣學養,結出優異果實。
中國畫教學;獲取;創造方法
中國畫歷經幾千年的傳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征。其中中國畫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視傳統,歷史上評價某個畫家時,往往是“直追宋元”“師法倪、黃”等。然而與其它藝術形式一樣,中國畫也講創造。明朝王世貞總結山水畫之變曰:“山水則大小李一變也,荊關董巨又一變也,李成范寬一變也,劉李馬夏又一變也,大癡黃鶴又一變也”。二十一世紀以來的中國畫發展可謂“百花齊放”,是最為講究創造的時代。在中國畫的教學中琢磨與探究、體悟出一些藝術創造的方法。將這些方法傳授給學生,可助其成長一步之基。
人都只有兩只眼睛,而富創造力的藝術家可能有“第三只眼”,多出來的這“第三只眼”不同于常人,這“第三只眼”可以提供一種“非常”的觀察方法。有這樣一個例子,當人們面前有一個杯子,然后可能會拿在手上,再慢慢旋轉起來,把整個杯子看過一遍之后,再看看杯子里面。那還有沒有一種“非常”的觀察方法呢?如果有的話,就是從玻璃杯的底部往上看,那將是一個平常不曾注意的景象。當有人直接將杯子的底部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時,大多就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如此的創造更能使人印象深刻。而要想獲得類似、甚至更加美妙的創造運用好“非常”觀察方法,就可以在意識中增加了創造的因子,帶給人們更多的創造機會。
在重視改變通常的觀察方法的時候,也不能忽視觀察感知受的積累。藝術家的“第三只眼”也不是天生而來的,是在長期的觀察中練出來的。只有在平常生活觀察的積累中,當視覺記憶逐漸豐富起來,觀察的經驗豐富起來,好的觀察角度就容易被找到,“第三只眼”就長出來了。肖舜之老師引用過一個很好的例子。說的是藝術創作中好的點子,也可以叫做藝術靈感,都是要經常觀察加思考的。好比是在池塘里養魚,魚兒一天天、一年年增加,同時也一天天、一年年地長大。終于有一天,一條大魚蹦了出來,跳出了池塘”。這個比方說明了“第三只眼”神奇之處,獲得它賦予的“非常”觀察方法也是需要創造意識的長期積累,終將體悟的。“藝術家是帶著自己豐富的審美經驗和藝術創作經驗,特別是帶著自己深摯的藝術思想、情感、不同的心境去觀察和感受客觀事物的,因此,被觀察的客觀事物必然受到作者主觀審美目的、態度、心境和情緒等的緊密牽連的影響的。同是觀山詠水,卻會產生‘山歡水也笑’和‘山泣水也悲’的截然不同的兩種感受”。1
獨特的觀察方法是外在的,思維是內在的,二者是事物的兩個方面。藝術家在創造思考中,會養成自己的思考習慣,造成面對事物的無意識狀態,形成思維定勢。思維定勢在藝術創作中對產生好的想法有阻礙的作用。要克服思維定勢對藝術創作的阻礙,就要利用方向思維。以中國畫構成而言,取得獨一無二的畫面組合,才可能獲得獨到的形式美感。要做到這點是相當不容易的,除了觀察方法的靈活獨特,還需要運用逆向思維。比如中國畫有比較固定的結構方式,象三段式等。這種構圖的方式從宋代的山水畫起,到近代的還是山水畫的重要形式。近代來自西方風景畫構圖形式出現后,激發了很多人的逆向思維,發現透視的觀察方法可以產生不一樣的構圖。
創新的思維,指揮思考者用獨特的觀察方法,從而創造出新的藝術樣式。中國畫有強大的傳統力量,保留了特有的東方藝術之美,同時了保持了一種頑強的創力。類似音樂的旋律,總共只有八個音符而創造出無窮優美的旋律。這個無窮是真的無窮,給了每一個藝術家廣闊的創造空間。同樣,世界上應該沒有兩幅繪畫作品是完全相同的,如此也可以說藝術創造的空間是無限的。那種開創性的創造固然重要,但一部分大畫家就是成功在某個方面取得自己的創造,而在美術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比如五代董源開創的披麻皴是表現南方山水的基本范式,到后來的很多畫家就在其基礎上稍加創造,創造出荷葉皴、短披麻皴、甚至牛毛皴等,也便成就一家面貌。也只有善于思考,多運用逆向思維的畫家,容易在藝術創新中得到回報,用一種自己獨特的創造來回報自己艱辛的藝術探索。
創造的方法還要向外界吸收營養,很多成功的藝術家往往是諸多領域的專家,這樣可以在不同學科知識里相互借鑒,類似生物學里的優勢雜交,結出品質優、樣子獨特的新品種。比如中國畫的經營位置由南齊謝赫提出已經1500多年了,到后來北宋郭熙提出的“三遠法”,可以說是中國畫傳統結圖方式的完善。之后元明清時代的中國畫以文人畫為主要力量,造就了中國畫筆墨的繁榮,而對畫面的組織方式的探討相對比較薄弱。清代,在石濤的《苦瓜和尚話語錄》中的《蹊徑章》就提出了取得中國畫獨特的形式美的看法,對“蹊徑”一詞的理解有人就認為是竅門的意思,足見好的畫面圖式取得與創造是十分重要的。到了現代,畫家發現平面構成的理念與方法可以運用到中國畫的構圖之中,于是為中國畫圖式的創新多了一種可能。當下,構成的觀念更是對包括中國畫的圖式創新增加了養料。吳冠中的作品中就有一種強烈的現代氣質,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構圖中成功使用平面構成的理念與方法。
在中國畫的教學中,重視傳統的研習是根本,可以對古代經典的作品進行認真的臨摹,深諳其中的奧妙之后,感受生活,表現時代是目標。創造是給藝術生命力增加的養分,輸入新的基因。只有不斷創造,才能將中國畫這顆繁茂藝術之樹長久的枝繁葉茂。在教學中體悟而來的創造方法是從思維上、觀察方法上“非常”而為,或者借鑒其它學科的知識,使得面貌煥然一新。
注釋:
1.王宏建等.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1:286.
蔣秀召(1976-),男,湖南懷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校美術教育、中國畫理論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