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 (中國文字博物館 455000)
甲骨文認知和甲骨文書法研習
楊濤(中國文字博物館455000)
甲骨文距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最早的、成熟和系統化的文字。從書法藝術上看,甲骨文書法現在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書法種類之一,有著羅振玉、董作賓、葉玉森、商承祚等一大批甲骨文書法大家,青少年對甲骨文的認知以及又該如何進行甲骨文書法的研習呢?
清朝末年,那時候的河南安陽殷墟小屯還是普通的農田,小屯村的村民在日常耕種的過程中經常會從泥土中刨除一些小骨片,被人們當作中藥賣給藥店,取名“龍骨”。1899年,著名的金石學家王懿榮在生病后從中藥店買回一些藥材,細心的王懿榮發現“龍骨”上竟然有些奇怪的刻畫符號,有著古文字的特征。經過長期和不斷的研究,王懿榮確定了這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就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
很多學者都對甲骨文進行了研究,1903年劉鶚出版了第一部甲骨文著錄《鐵云藏龜》;1904年,孫詒讓完成了《契文舉例》;后來,羅振玉發表了《殷商貞卜文字考》和《殷墟書契考釋》,到1920年,總共考釋出大約500字甲骨文字。經過學者堅持不斷的研究和探討,按2012版李宗焜《甲骨文字編》統計,共有1682個編號,除去一個字占有數個編號的以及生僻的文字,可用于甲骨文書寫的大約有千字左右,這些已經識別的甲骨文就成為甲骨文書法創作最基本的因素。
學習甲骨文書法,必須要對甲骨文有一定的認識,這也是青少年學習甲骨文書法的第一道難題。我們仔細研究一下甲骨文的造型特點,就很容易認識和把握甲骨文。古代商朝文字的基本造型多是取自與人們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和場境。造字者憑著他們對生活的體驗,或注重形狀輪廓,或注重姿態特征,隨物賦形,下面從四個方面探討甲骨文的造型特點。
1.以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征作為書寫的基礎
這是甲骨文中比較基礎的文字,也是青少年書法學習中比較常用的一些文字。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很多甲骨文通過其外形來了解其文字含義。在甲骨文中的“人”,即,就可以看出,字形就如同是彎腰垂臂的人,是在鞠躬敬禮或是彎腰駝背而行?但總之是側立的人像,即人字。豎立的曲筆表示人的頭、身、和腿,左邊一短筆表示人下垂的手臂,非常的形象。如同這樣的文字還包括“身”“大”“夭”“交”等等。

人側面躬身而立的人,表示一般的人身像人妊娠之形大像正面人形,以大人的形象,表示大小之大夭像人擺臂奔走狀立像大人立于地面之形交像交錯下肢的正面人形
2.根據動物形象特征為構字的基礎
殷商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動物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人們或者以某些動物作為食物,或者以某些動物作為運輸工具等等,因此,動物常出現在甲骨文中。這些文字都非常直觀和形象,突出其動物的某些特點。例如“鹿”的甲骨文,就非常突出了鹿頭上的角,而“象”字則突出了大象長長的鼻子。

鹿像鹿的形狀象大象的縱向側視形

鳥像鳥的側視之形龜像龜的形狀魚像魚視之形豹像豹的形狀
3.以自然中的事物特征為構字的基礎
自然界中萬物,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例如云的形狀一會這樣,一會那樣;水一會溫柔,一會暴虐,但是事物都有一個基本相同的或者典型的特征。

火像火焰的形狀云像云團的形狀山像山峰的形狀川像河流的樣子雨像天空下雨之形泉像泉水溢出狀
4.以勞動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

衣像上衣的形狀射像箭在弦上舟像小船的形狀冊像編簡的形狀鼎像鼎的形狀網像羅網之形
我們對甲骨文字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那么,又應該如何開始甲骨文書法的學習之路呢?有些同學翻閱甲骨文字典,或者從網絡上查找某個甲骨文的寫法,然后就開始甲骨文書法創作了。這樣寫出來的甲骨文書法很少甲骨的韻味,那么青少年又該如何開始甲骨文書法的藝術學習之路呢?
王宇信先生就曾經倡議:“甲骨拓片就是甲骨文書法的法帖,只有回歸甲骨,再走出甲骨,才能真正寫出既有甲骨風韻,又有個人風格的甲骨文書法作品。”因此,倡導同學們先臨摹一些甲骨拓本。至今,有關甲骨文的著作已經很多,一些早期的書籍很難找到,但近期有集大成的甲骨著錄——《甲骨文合集》,它集合了1899年甲骨文發現到1973年小屯南地的甲骨精粹。此外的《小屯南地甲骨》中編入了小屯發掘的一片甲骨。此外,還建議同學們多去博物館,近距離地觀摩真正的甲骨,感受原骨的風貌。
在甲骨文拓片以及甲骨原片中,能很清晰地感受到甲骨文字的刀痕以及甲骨文字通篇的行款和布局,而同學們在進行甲骨文書法臨習的時候,就需要反復地體會用毛筆表現文字刀刻的風格和甲骨文獨特的位置經營和布局,這也就是所謂的“入帖”。在不斷地摹寫的過程中,要不停的思考、理解。要問自己:“這一筆為何要這樣處理?”“這一個字為何要這樣取勢?”
漢字書法藝術,有其無窮的魅力。甲骨文字的出現,讓書法藝術得以延承上古藝術遺風,這也正成為現代書法領域的一個特色。同學們在甲骨文書法的學習過程中必定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藝術上的收獲。而甲骨文書法也會隨著同學們的加入而更加色彩斑斕、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