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軍
(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民事判決中“執行財產”的確定之問題研究
鄭文軍
(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深思造成“執行難”問題的根結,難以尋找被執行人財產成為主要原因之一。在查控被執行人財產方面,我國立法還很不完善,法律和司法解釋雖然規定了申請人提供財產線索的責任,但卻未給予其財產調查權,致使申請人提供財產線索的積極性很難調動。又由于缺乏明確的財產申報條件和程序,使得本應發揮重要作用的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毫無實際意義。再之,法律和司法解釋賦予人民法院多項財產調查權,但并未建立全社會范圍內的執行聯動機制,使得法院的調查權十分有限,效果也是差強人意。
民事執行;被執行人;財產確定
我國現行法律中關于民事執行財產調查制度的規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訴法》)中關于人民法院有權向金融機構查詢被執行人的存款情況的規定和關于搜查的規定;2、《執行規定》中關于被執行人申報、申請執行人提供、傳喚被執行人到庭詢問和搜查的規;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民訴法意見》)中關于對被執行人及其住所及財產隱匿地進行搜查的規定;4、2007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對關于被執行人申報財產義務及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的規定;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執行解釋》)。綜上,我國現行法律中關于財產調查方式規定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申請執行人提供,二是法院在執行中依職權調查,三是被執行人報告或申報。
2.1 立法過于籠統和簡單,缺乏可操作性
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的民事強制執行法,關于財產調查的各項規定散見于《民事訴訟法》等法律法規、司法解釋中,內容相對模糊,規定較為籠統,可操作差。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對當前我國民事執行財產調查中的一些突出問題進行了規定,但由于司法解釋的效力等級有限,而且囿于現行的法律規定,司法解釋在許多問題上很難有大的突破。有關民事執行財產調查制度的法律規定還沒有形成相對完整、規范的法律體系,使各類執行案件在司法實踐中難以有法可應對。
2.2 申請執行人缺乏調查途徑
我國法律在規定申請執行人應當提供被執行人財產狀況和財產線索的同時,卻沒有同時賦予申請執行人相應的調查權利。目前,我國信息公開制度建設還不完善,許多單位手握應當公開的信息資源卻不愿向社會直接公開,對待申請執行人的查詢也以各種理由拒絕。可見,要求申請執行人提供被執行人財產線索在目前法律沒有相關規定并提供一定的措施保障的情況下是不現實的。在司法實踐中,也經常有申請執行人及其代理律師自行調查被執行人財產時,往往因沒有任何立法上所確定的調查手段和途徑,缺乏制度上的保障而受到重重阻力最終導致無功而返。
2.3 法院方面的問題
在法院依職權調查方面,存在司法資源緊張、調查權責模糊、消極調查等問題。司法資源緊張表現在三方面:一是調查成本過高。大量的執行財產調查案件需要法院執行機關親力親為,大量的司法資源都投入在財產調查上,調查成本過高,相比較于本地調查而言,異地財產調查的成本則更高;二是需要財產調查的案件眾多,法院精力有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誠信的缺失,產生了大量的經濟糾紛。法院行使司法審判本已力不從心,又得花有限的精力去執行裁判文書,而執行中的財產調查又是龐大而復雜的。三是執行人員調查的專業性不夠,缺乏經驗。現在法院執行機關中的執行隊伍成員來源復雜,并不是由專門的調查人員組成,法院又很少有精力組織執行人員的調查培訓,這就造成執行人員多半缺乏調查的專業性與經驗,財產調查效率不高,難以完全滿足大量執行案件財產調查的需求。
3.1 對包括民事執行財產發現制度的民事強制執行制度專門單獨立法當今中國的民事強制執行領域要改變現狀必須制定獨立的民事強制執行法,從方法、程序和責任等方面全面規范民事執行中的財產發現制度,對民事執行財產發現制度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完善整個民事執行財產發現制度的規則體系:一是整合現行法律中所有有關執行財產發現方面的條文,使有關民事執行財產調查的立法規范更為詳盡、具體、可操作,專門立法能夠最大限度確保民事執行財產調查制度的規范化、專業化、科學化。二是提高相關制度的效力等級。如前所述,多數規定財產發現的制度其效力等級都較低,且受地域性等因素限制,施行時受到的阻力非常大。通過強制執行法的制定,以立法的方式提升當前民事執行財產發現制度的效力等級有利于該制度更好的運行。
3.2 賦予申請執行人適度的財產發現權
如前所述,雖然民事執行程序不適用“誰主張,誰舉證”原則,針對申請執行人所設置的財產發現制度不應有強制性,但是針對申請執行人對發現財產的積極性與法律賦予其發現財產的手段不足有著一定的矛盾,賦予其一定的財產發現權有助于執行財產的發現,這里可以借鑒英美法系的“調查令制度。
3.3 拓展法院的調查途徑
建立集約化財產查詢制度、懸賞舉報制度、債務人名冊制度、檢察院參與制度的具體內容方面做初步嘗試性探討,以期對拓展法院的財產調查途徑有所益處。集約化財產查詢制度是指在法院的執行或執行局中設立專門的財產調查人員,對全庭或全局需要調查的被執行人的動產(如存款、股票、基金、債券、車輛)、不動產(如房屋、店面)以及債權債務等基本財務信息進行專門集中查詢的制度。該制度將財產調查從執行程序中分離出來,設立專門的財產調查小組,由專門的財產調查人員去完成全庭或全局的財產調查工作,使各自分散、獨立的“一案一單”查詢模式轉換為“多案一單”的統一查詢模式,極大整合、優化配置了有限的執行資源,提高了執行財產調查的效率。該制度構建的關鍵在于專門的財產調查小組。筆者認為,首先,小組的財產調查人員的主體資格必須嚴格要求,除具備專業的調查技能外還需品行良好。此外,還需定期對調查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和定期考核;其次,賦予財產調查人員一定的執行財產調查權,并由其專司執行財產調查權,這樣可以集中專業化的優勢提高財產調查效率。當然,財產調查人員在財產調查過程中需適用回避的規定;最后,需要相應的配套措施如類似于執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統,法院與公安、海關、工商、稅務、車管所、房管部門、社保部門、金融機構等聯網,便于財產調查人員信息查詢。
筆者認為民事執行財產調查制度最理想的模式,是申請執行人、被執行人及執行法院三方在查找被執行財產的過程中都各盡其責,構建法律賦予各方權利、法律允許實施強制措施以及相關協助義務人積極努力作為障的平衡狀態,只有在完善立法的基礎之上,保障調查權利,豐富調查手段,明確調查的法律后果,并且明確被執行人財產申報的義務和法律責任,以及對妨礙民事執行財產調查行為的法律懲罰,同時建立健全一系列民事執行財產調查制度相關的配套機制,形成一個全面、完善:高效、能動、操作性強的制度,才能在司法實踐中經得起推敲,充分發揮民事執行財產調查制度在社會生活和司法活動中的作用。
[1] 劉璐著:《民事執行重大疑難問題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
[2] 湯維建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原理與案例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3] 羅增慶:《民事執行財產調查制度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4] 張雨霞:《民事執行財產調查制度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
[6] 劉璐著:《民事執行重大疑難問題研究》,北京:人K法院出版社.2010年.
貴州民族大學審判專業學位研究生工作站研究成果
鄭文軍(1988.11-),男,漢族,河南駐馬店正陽縣,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
G05
A
1672-5832(2016)01-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