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宇
(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人民檢察院 廣西 桂林 541000)
芻議職務犯罪初查
陸明宇
(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人民檢察院 廣西 桂林 541000)
初查對于檢察機關自偵部門開展偵查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基層檢察機關不斷探索,實踐初查管理相關工作機制,各地基層檢察機關的初查工作成效也有了顯著提高。為此,有必要加大對基層檢察機關初查工作機制的系統性研究,在各地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完善基層檢察機關初查工作機制。
職務犯罪;初查;內容;改革
職務犯罪初查在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初查的制度建設相對于初查實踐活動嚴重滯后,如在初查的法律地位、初查的程序制度、配套制度等方面存在諸多缺陷,造成缺陷的深層次原因是沒有全面貫徹法治理念、程序正當理念和制度功能理念。初查對于檢察機關自偵部門開展偵查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實踐中我們卻發現基層檢察機關初查工作存在一定的隨意性、粗放性及不規范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基層檢察機關初查工作成效不是很理想,進而影響到基層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工作質量。隨著基層檢察機關不斷探索,實踐初查管理相關工作機制,各地基層檢察機關的初查工作成效也有了顯著提高。為此,有必要加大對基層檢察機關初查工作機制的系統性研究,在各地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完善基層檢察機關初查工作機制。
初查是什么?高檢院先后有四個規范性文件明確提出了初查概念,但界定不一。比如,1995年《關于要案線索備案、初查的規定》界定為:“初查是指人民檢察院在立案前對要案線索材料進行審查的司法活動。”1999年9月《關于檢察機關反貪污賄賂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界定為:“初查是檢察機關對案件線索在立案前依法進行的審查,包括必要的調查。”前者初查等于審查,后者初查包括書面審查和必要的調查。然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的規定則是:“偵查部門對線索進行審查后,認為需要初查的,應當報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初查過程中,可以進行詢問、查詢、勘驗、鑒定、調取證據材料等不限制被查對象人身、財產權利的措施。不得對被查對象采取強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凍結被查對象的財產。”
在探尋初查的合法性依據的過程中,有人把目光投向了現行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六條,將該條文中的“立案前的審查”視為初查的法律依據,認為初查是審查的一種方式。其實無論是檢察實踐中的初查,還是刑事訴訟規則中的初查,都與刑事訴訟法上的“立案前的審查”有著本質區別。檢察實踐中的初查雖然起源于審查,但早已遠遠脫離審查的本來含義。初查實踐具有兩個顯著特征:其一,初查是一種調查活動,這就將其與審查區別開來。初查客體是線索,初查目的是判明線索是否具備刑事立案法定條件。而該八十六條規定的“審查”對象是“材料”,不是“事實和證據”。初查不是刑事訴訟法規范中的立案前審查,審查應是初查的基礎和準備工作。其二,初查是具有一定偵查性質的初步調查。檢察實踐中初查的外延包括走訪、查賬、鑒定、勘驗、詢問、查詢(查詢身份資料、通訊資料、銀行存款財產資料等)、商請或介入有關機關機構調查、委托協查、調取證據等。相對于偵查的深入性、全面性、強制性,這種調查是初始的、局部的、輕緩的,因而稱之為初步調查。
2.1 初查的內容
既然初查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是否立案的問題,因而初查就應緊緊圍繞是否認為有犯罪事實和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來開展。同時,由于職務犯罪的復雜性,有些案件線索在初查時尚難以完全查明是否有犯罪事實,因而在決定是否立案時還要結合考慮涉嫌人員的有關情況;在立案后的偵查過程中,特別是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中,也往往要結合考慮犯罪嫌疑人的有關情況,因此,初查時還得重視對涉嫌人員有關情況的凋查。基于以上認識,初查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2.1.1 案件事實本身,即是否有犯罪事實和需要追究刑事責任。
具體為:(1)材料所反映的問題是否真實;(2)所反映的問題是否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特別是主體是否屬于國家工作人員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為是否與職務有關聯,是否達到了構成犯罪的程度等;(3)是否具有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況。
2.1.2 涉嫌人員的有關情況。如涉嫌人員所在單位權力運作是否規范、管理是否有序、生產經營是否正常;涉嫌人員一貫表現及社會反映;涉嫌人員個人與家庭基本情況,如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成員、財產狀況、生活習慣、消費觀念、社交圈及關系網、性格愛好,等等。
3.1 信息共享與傳遞機制。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利用網絡信息發現職務犯罪線索或者在初查中收集涉案信息十分重要。法律應當明確規定職務犯罪相關信息共享和快速傳遞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構建運行機制,也就是檢察機關與紀檢監察、公安、法院建立信息共享機制,與工商、審計、稅務、金融等執法部門和經濟管理部門或諸如移動、電信、網通等其他因行業特點而擁有特殊信息的單位、機構建立信息快速傳遞機制,以保證檢察機關及時發現涉嫌職務犯罪的線索和保證檢察機關在實施初查中及時順利的收集涉案信息。
3.2 案件相互移送機制。應建立操作性強、保障措施到位的職務犯罪案件線索移送制度,對不移送案件線索的行為規定督促措施和應承擔的法律后果。同時,檢察機關受理或者在初查中發現的違法違紀線索也必須及時移送有權機關處理。
3.3 檢察機關之間的聯動機制。轉型期職務犯罪案件凸顯出一個系統、一個行業之間上下勾聯的串案多,跨區域之間的串案多等特點。對于經審查有查辦串案價值的線索必須實行上下級之間與跨區域之間的統一協調。因此,應構建在初查環節上級對下級的統一指揮和跨區域檢察機關之間統一協調聯動機制,以有效避免初查的顧此失彼,影響初查效果。
[1] 張建偉.刑事訴訟司法解釋的空間與界限[J].清華法學.2013(06)
[2] 盧樂云.我國現行職務犯罪初查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03)
[3] 盧樂云.檢察機關初查制度之價值評析及其實現——以法律監督權為視角[J].中國法學.2010(01)
[4] 龍宗智.初查所獲證據的采信原則——以瀆職侵權犯罪案件初查為中心[J].人民檢察.2009(13)
[5] 莊華.檢察機關初查制度的利與弊[J].法制與社會.2010(32)
D926
A
1672-5832(2016)01-0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