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鈺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基于教師的經濟地位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思考
張金鈺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教師的經濟地位是指社會給予教師包括工資、福利等在內的經濟待遇和社會經濟方面對教師工作的認可程度。教師的經濟地位與教師專業化發展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本文通過對我國教師專業化發展介紹,結合當前我國教師工資水平之間的差距,探討教師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如何帶動教師工資水平的提高。
教師專業發展;教師經濟地位;工資水平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國內外不斷推進教育改革。而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作為教育工作中的關鍵因素得不到更多的重視,導致許多高校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因此,教師的專業發展越來越成為改革的主要問題。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眾多,主要包括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個人因素等方面,而在影響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眾多因素中,教師的經濟地位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產生著一定的影響和作用。
教師的專業化是教師在社會發展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專門職業,有其自身的職業特點和要求,需要經過專門的職業培養和訓練,形成相應的職業保障機制,并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1]但是目前為止對于“教師專業化”這一概念也沒有明確的定義。有些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而相對于理論研究,學者們更加普遍關注的是在實踐中教師怎樣去實現其專業的發展。
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明顯的三個特征:一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意識的過程;二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三是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系統的過程。[2]教師專業發展存在于人的思想中,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更應該具有專業發展的意識,保證自己不斷向前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并不是某一個特定階段需要實現的目標,它貫穿于教師發展過程的始終。教師的專業發展不是單一的個體,它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是提高教師社會地位的內在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在社會中,人們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而擁有不同的社會地位。一般來說,決定職業社會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包括社會功能,經濟待遇,社會權利以及專業化程度。[3]社會經濟地位一般是指個體或群體的社會地位或社會層級,通常是用個體或群體的受教育水平、經濟收入和職業特性三個指標來衡量。教師作為一種專門的職業其勞動力具有較高的價值,其在社會總體勞動者中的待遇水平應與其勞動的性質和形式相適應。
目前,我教師的經濟地位還處在比較低的層次。民國時期,教師的工資相對其他職業人員來說還處于較優越的地位,尤其是高校的教師;抗戰末期,由于物價的飛漲,教師的薪資已經無法滿足不了當時的生活狀態;到了文革時期,教師被當作“臭老九”,地位更是降到最低。西方教育經濟學家認為,教師的勞動是一種既繁重又復雜的創造性勞動,其艱苦程度及創造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遠遠高于一般體力勞動者。[4]但現實卻是一些高校教師的工資遠不及一些工人的工資,從統計數據來看,2001年和2002年的教師收入在各行業中的排名為第十位,屬于中等水平的最末一位。
教師的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教師的經濟地位無疑也對教師的專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作用。教師專業發展可以促進教師個體專業發展,使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提高專業能力。教師的經濟地位的提高,不但使學校管理的科學化程度提高,也可以使教師結構更加高層次化,[5]從而能更有力的保證教師的專業化得到不斷的發展。目前,大多數教師除基本工資外沒有額外收入,大多數教師對收入不滿意。經濟收入是衡量個人社會地位的主要指標,如果教師收入過低會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樣也影響著教師的經濟地位,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個教師的專業程度越高,其經濟地位也就越高,反之也是如此。
教師的專業發展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不僅是學校教師,包括社會各界以及家長都對教師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重視。用教師的專業化來提高教師地位的策略,一方面保障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教師的地位的提高。
首先,保障教師的福利待遇,提高教師隊伍質量。從收入分配制度來看,應進一步規范與完善義務教育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對其建立長效機制,我國教師工資分配來看,我國教師大部分享受的是津貼大多是根據教師所面臨的地區差異和工作量差異所設置,它們屬于基本的保障性津貼,并不能起到激勵教師的作用,因此要多設置激勵性的津貼政策以促進教師經濟地位的提升。
其次,完善教師薪資制度,減少教師的流動,提高教師的經濟地位與專業發展。教師的工資是影響教師供給的重要因素,是否能夠吸引高質量教師并將其留在教學崗位上是提高教師經濟地位的關鍵。同時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專業培訓,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在考核、晉升等方面加入更多的學術指標,提高對學術的評審標準,不以數量作為依據,并且提高對科研的獎勵和直接的資助,逐步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再次,合理構建教師結構,分類制定教師工資標準,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決定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是決定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打造一支高水準的專業化教師隊伍已成為學校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因此,調整工資結構,分類制定教師工資標準使教師的收入工資化,即盡量減少工資項目,把各項津貼、補貼等項目納入工資;實行貸幣化分配,同時,要以崗位、績效、市場等因素調整工資結構。按等級管理教師工資,優化教師結構,保障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得到不斷發展。
[1] 蘇勝利.試論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J].小作家選刊,2014,(7).
[2] 李天鳳,羅華玲.云南農村中小學教師職后專業發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6
[3] 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3).
[4] 欒儷云.現實與差距:和諧視野下的中國教師工資水平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09,(1).
[5] 姚時會.績效工資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19.
張金鈺(1990-),女,漢族,山東肥城人,云南師范大學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原理。
G451
A
1672-5832(2016)01-02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