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恒
天津臨港經濟區
◎張麗恒

天津臨港經濟區是通過圍海造地而形成的港口工業一體化海上工業新城,是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以及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本文介紹了臨港經濟區的區域概覽,對臨港經濟區加快高端裝備制造、充分利用港口與工業一體化優勢、治理污染發展循環經濟等突出亮點進行了分析與總結。
臨港經濟區;高端裝備制造;港口建設;循環經濟
天津臨港經濟區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核心區,是港口工業一體化工業新城,規劃總面積200平方公里,背靠京津冀,面朝環渤海,直接經濟腹地涵蓋華北、西北十個省區,是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
點,也是中國臨近內陸國家的重要出海口。
天津臨港經濟區在海河入海口的南側,北與天津港隔大沽沙航道相望,南接南港工業區和輕紡工業區,西為濱海新區中部新城,東臨渤海,處于環渤海經濟區的中心地帶,距離濱海新區中心城區10公里、距天津市區50公里、距北京160公里。
天津臨港經濟區區位得天獨厚,交通便捷順暢,擁有發達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多式聯運體系格局日漸成熟,碼頭、航道、鐵路等資源得以優化組合,臨港經濟區的“磁吸效應”正被不斷催化、放大。海運方面,臨港經濟區下轄大沽口及高沙嶺兩個港區,規劃70公里港口岸線,60平方公里港池水域,其中大沽口港區已實現開港通航。大沽沙航道目前具備10萬噸級晝夜雙向通航能力,10萬噸級高沙嶺航道正在建設中。陸運方面,京津塘、津晉、海濱大道等九條高速縱橫交錯,貫通臨港,區內“三橫五縱”骨干路網已經形成,入區鐵路正式通車,年鐵路運輸能力超過1500萬噸。連接臨港與濱海新區核心區的濱海地鐵B1線也已正式開工。空運方面,臨港經濟區距我國重要的干線機場和北方航空貨運中心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僅38公里。開通了12條國際航線,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航運業務往來。
近年來,臨港經濟區積極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綜合經濟實力取得迅速提升。“十二五”期間,累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千億元,工業總產值5000億元。2015年,臨港經濟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招商引資協議額超過 10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港區吞吐量超過3000萬噸。
天津臨港經濟區緊緊圍繞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在天津臨港經濟區建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的定位要求,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體系,以高端裝備制造項目為重點目標,積極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轉移項目,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臨港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的功能。
(一)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

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2016年臨港經濟區優化提升產業結構,按照 “1+1+1+N”產業發展模式,由單一引進
項目向構建現代產業集群轉變,定向實施“聚鏈、展鏈、補鏈”行動,突出發展高端裝備制造六大產業集群,形成技術領先、配套完備、鏈條完整的全產業集群。其中,以中船重工、博邁科、海油工程、泰富重工等項目為龍頭,30余家高端海工裝備企業實現集聚發展,打造修造船及高端海工裝備產業集群;以天大水下滑翔機、愛國者機器人、今相傳智能飲品機器人、智造寶3D打印等項目為龍頭,打造集工業、農業、醫療、教育、娛樂領域,涵蓋地面、水下、空中等多空間為一體的智能制造產業集群;以天津電力機車、錢江重工等項目為龍頭,打造軌道交通產業集群;以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基地等項目為龍頭,打造海水淡化及成套設備產業集群;以華能、龍凈環保、勝科水處理等項目為龍頭,打造節能環保產業集群;以天航華創、光啟等項目為龍頭,打造空天技術裝備產業集群。
此外,臨港經濟區智能裝備產業已初具規模,完成智能裝備產業園一期建設,15家智能裝備項目落戶。同時,天津臨港中德“工業4.0”產業園的規劃建設已全面啟動,必將實現“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融合發展,促進臨港制造業向打造工業4.0快步邁進。
(二)新興產業迅速崛起

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推動臨港經濟區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臨港經濟區借助技術研發設計轉化、基于大數據和 “互聯網+”的綜合信息服務、員工教育培訓、科技金融服務四大保障平臺,加快拓展海洋經濟、新能源、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生產性服務業等新興產業板塊,加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天津臨港經濟區2015年海洋產業總產值迅猛增長,超過228億元,海洋高端產業體系建設初見成效。以臨港港務集團、安信物流為代表的物流產業規模逐漸壯大;以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為代表的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以中德醫藥產業園為代表的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高端產業取得重大進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成效明顯。以“海博會”為標志的區域產業品牌正在形成,泰富重工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型設備交易平臺成功“上線”,與中科軟合作,建設臨港高端裝備數據中心。2016年,臨港經濟區加快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臨港分園建設,落實自主創新示范區“6+4”科技支持政策。同時,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推進金融改革創新,降低企業融資成
本。
(一)完善管家式服務,提升軟實力
天津臨港經濟區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目前從簽約、建設到投產、達產,從項目準備、工商注冊到竣工驗收、產需對接,從產業政策、金融服務到技術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為入區企業提供便捷、完善、專業的“專家+管家式”服務。今后,臨港經濟區將繼續完善提升管家式服務,通過建立“線上公共服務平臺+線下服務管家隊伍”的管家式服務體系,拓展政策、信息、市場、資金等服務內容,幫扶企業及時解決問題,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二)發展綠色經濟,實現“零污染”
臨港經濟區定位為生態型中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并被確定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盡管臨港經濟區好項目接踵而至,但這里卻是“零污染”,形成了工業園區與生態建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大綠色”格局。
天津臨港經濟區成立以來的十多年中,已實施了六大環境治理項目:一是拿出價值60億元的工業用地,投資10多億元建成了長約5公里、寬500米的綠化生態長廊;二是投資約2.65億元,建成了占地面積約63萬平方米的臨港生態濕地公園,并被評為天津市五星級公園第一名;三是投資0.7億元,建成了日處理污水能力11萬噸的勝科污水處理廠,使區域內工業企業廢水達標排放;四是建成了長約30公里,集防風暴潮、防汛、排澇、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工業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景觀河;五是投資2億多元,開展了濱海鹽堿土地治理改良項目,為全國鹽堿土地治理改良探索方法、積累經驗;六是每年開展增殖放流10萬余尾魚苗活動,提高海河入海口的生物多樣性。

2016年,臨港經濟區繼續完善基礎配套,加大港區建設力度,持續提升發展環境,打造宜居宜業臨港,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實現一批酒店、商場、大型餐飲中心、休閑娛樂項目入住,九年制義務學校主體結構完工、規劃建設大型醫療衛生機構。推進“美麗臨港”建設,深入實施“四清一綠”行動,新增綠地面積35萬平方米以上。
好風憑借力,奮飛正當時。今天的臨港經濟區,已吹響改革創新的沖鋒號,將積極搶抓戰略機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凝聚起強大的智慧與力量,譜寫開發開放新篇章。
責任編輯:曲 寧
攝影:曲 寧
F127
A
1006-1255-(2016)11-00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