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菲
中國.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南京) 210017 E-mail:2350624068@qq.com
·論 著·(發展心理)
大學生自我設限、自尊與完美主義的關系*
朱燕菲
中國.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南京) 210017 E-mail:2350624068@qq.com
目的:探討大學生自我設限、自尊與完美主義的關系。方法:采用自我設限量表(SHS)、自尊量表(SES)及多維完美主義量表(FMPS)對711名在校大學生相關心理特質進行調查,采用相關分析和歸因分析探究了自我設限、自尊與完美主義的關系并構建了結構方程模型。結果:自我設限對自尊起到負向預測作用(r=-0.411,P<0.01),對完美主義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r=0.359,P<0.01);通過中介效應分析得知自尊在完美主義與自我設限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二者對自我設限的方差解釋達到了58.8%。結論:自尊、完美主義是大學生自我設限的重要影響因素。
自我設限;自尊;完美主義;結構方程模型
當大學生處在與評價自身能力相關的任務或情境中時,往往渴望取得成功贏得好感。類似的成功體驗會幫助他們獲得正性情緒,增加自我價值感;反之,過多的失敗經歷會影響他們自我認同,體驗到負性情緒,自我價值感降低。大學生為了提升自我價值感,往往會采用自我設限這種回避型策略來避免外界對自身做出負性評價。在大學校園中,我們會發現平時表現良好的學生在參加比賽或考試前故意泡網吧打游戲減少準備時間或聲稱身體不適追著老師請假,類似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就是自我設限。
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作為自我領域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受到越來越多地關注。自我設限,又被稱為自我設阻,最早是由Berglas和Jones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是“在表現情境中,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能夠將失敗原因外化的行動和選擇”[1]。國內外學者對自我設限概念的界定主要有3種取向:情境取向、行為取向和特質取向。一是認為自我設限與情境密切相關[2],Berglas和Jones對自我設限的界定也是基于情境取向;二是將自我設限看做是防衛行為,旨在于自我保護、自我提高和自我慰藉[3];三是強調自我設限是一種人格特質,蔡瓊華等人的觀點支持此取向[4]。本研究采取的是特質取向,認為自我設限是個體總在任務開始前人為設置阻礙以避免他人對自身失敗做內部能力歸因的個人特質。
自尊(self—esteem)最早是由James提出,認為自尊取決于成功與渴望的比例關系。國內外學者對自尊的概念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強調自尊是與自我體驗相關的個人特質。例如,黃希庭認為自尊是一種正向的自我情感體驗。二是認為自尊是一種自我評價,側重表達肯定或否定的態度,國內學者林崇德和顧明遠都支持這一觀點。三是將自尊視為自我情感和自我評價的總和[5]。本研究認為,自尊是與自我評價相關的個人特質,可以幫助個體保護自我價值感。以往研究表明,自尊水平越高的人,越容易自我肯定自我接納,相反自尊水平較低的人容易不自信,容易產生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導致害怕擔憂焦慮等不良情緒的產生,進而引發自我設限。
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與自我設限和自尊一樣也是一種人格特質,最早是由“個體心理學”創始者阿德勒所提出。關于完美主義的概念主要分為兩派觀點,一是認為完美主義是個體的消極特質;二是強調完美主義既有消極一面也有積極一面[6]。本研究贊成第二種觀點,完美主義積極一面體現在個體能夠客觀合理的認知事物并主動調整目標和方法,對成敗與否的心態比較好,較少出現負性情緒;完美主義消極一面體現在個體不考慮現實情境對任何事情都有完美無瑕的要求,達不成目標則會推卸責任或自我否定。
以往研究表明,不同自尊水平個體會對自我設限產生不同的影響。無論是高水平還是低水平自尊的個體都有可能采取自我設限策略,但是他們的動機會有所不同。有研究指出,低水平自尊者在涉及與自我有關聯的任務時傾向于使用自我設限;而高水平自尊者為了抬高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而運用自我設限策略強化成功經驗的影響,兩者本質相同只是形式不同[7]。相比于高自尊者,低自尊者更傾向于采取和使用自我設限策略,因為低自尊者在面對失敗情境時對自己的自我感覺是很差的,失敗和消極的結果對個體自尊的傷害也更大。低自尊者通常對其行為后果很不確定,會將自己注意的焦點選擇性的聚焦于失敗體驗,更傾向于使用自我設限策略來維護自身形象[8]。國內外學者也對自我設限與完美主義的關系進行了探究。國內外學者多通過完美主義的角度來探究自我設限產生的動機,采用Heiwitt的多維完美主義量表發現高自我取向的完美主義者無論在公開場合還是私人情境下都會產生更多的自我設限。國內學者在研究時發現除了條理性之外,其余維度都對自我設限起到正向預測作用,個體的完美主義水平越高,越容易產生自我設限[9]。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認為自尊水平的高低、是否為完美主義者都會對自我設限產生重要的影響。自尊是失敗的晴雨表,容易引發自我設限,對自我設限可能有負向預測作用。相比于非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會更多的采用自我設限以維護自己的完美形象。本研究擬通過結構方程模型來探究自我設限、自尊與完美主義的關系,因此提出如下假設:假設1:大學生的自我設限與其自尊水平負相關;假設2:大學生的自我設限與完美主義正相關;假設3:大學生的自尊水平中介自我設限與完美主義的關系,即自我設限可通過自尊影響完美主義。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研究者在南京特殊教育學院、山東煙臺南山學院、江蘇城市職業學院3所學校發放了7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11份(94.8%),其中男生255人(35.9%),女生456人(64.1%);一年級243人(34.2%),二年級241人(33.9%),三年級227人(31.9%);文科421人(59.2%),理科290人(40.8%)。所有問卷由研究者到各個院校主持施測,由大學生被試現場獨立認真完成測試。
1.2 方法
采用修訂后的自我設限量表(Self—handicapping Scale,SHS)[10]來測量大學生的自我設限情況,單維度12道題,采用1(完全不適合)到5(完全適合)計分,全部為正向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大學生越容易出現自我設限。CFA結果表明設計符合單因子模型(χ2=667.95,df=365,χ2/df=1.83,RMSEA=0.065,CFI=0.95,NNFI=0.92,IFI=0.96)本研究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32,重測信度為0.705。
采用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11]來評定大學生對自我價值的總體感受即整體自尊。該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其中5項反向計分,受試者直接報告這些描述是否符合自己,為4級計分,從“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分別被評定為“1”至“4”分。分值越高,表示個體的自尊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自尊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81。
采用中文版Frost多維完美主義量表(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FMPS)[12],測量高職生的完美主義心理。此問卷共27個項目,有5個測量維度,分別為“擔心錯誤”、“個人標準”、“父母期望”、“行動疑慮”和“條理性”,分數越高越有完美主義傾向。“條理性”維度反應的是完美主義積極影響,被稱為適應性完美主義,其余4個維度反應的是完美主義消極影響,被稱為非適應性完美主義。量表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進行5級評定。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一致性系數為0.928,各分量表一致性系數0.770~0.850之間,量表信度良好。
1.3 統計處理
采用SPSS 18.0和lisrel 8.80軟件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并構建結構方程模型。
2.1 自我設限、自尊與完美主義的相關性
大學生自我設限、自尊與完美主義總分及各維度的Person相關,見表1。結果表明,自我設限與自尊呈負相關,與完美主義呈正相關。深入因子進行分析發現,自我設限與完美主義中的條理性維度(適應性完美主義)呈負相關,與擔心錯誤、父母期望、個人標準和行動疑慮(非適應性完美主義)呈正相關。幾個主變量之間兩兩顯著(P<0.01),假設1和2得以驗證。

表1 大學生自我設限、自尊、完美主義的相關(r)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自尊和完美主義對自我設限均有一定影響,為了解自尊、完美主義對自我設限的影響程度,做自尊、完美主義對自我設限的回歸分析。見表2,自尊、完美主義這兩個變量的聯合解釋量已經達到58.8%,所有變量全部進入模型。

表2 擬合模型的擬合效果
如表3所示,研究得到標準化的回歸方程為F =-0.387S+0.382M,其中S為自尊,M為完美主義。我們可以看出,對自我設限體驗影響最大的因素是自尊,其次是完美主義。

表3 自尊、完美主義對自我設限的回歸分析
2.2 自我設限、自尊和完美主義的路徑分析
從自我設限、自尊和完美主義的相關關系發現,三者之間兩兩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從完美主義對自我設限的回歸分析發現,完美主義可以顯著地預測自我設限水平。當重新考查完美主義與自我設限的關系時,應該考慮自尊可能成為完美主義與自我設限之間的中介變量,即自尊在自我設限與完美主義之間發揮著驅動力的功能。根據溫忠麟等人的依次檢驗程序,采用回歸分析進行中介效應的檢驗[13]。先考察完美主義對自我設限的預測作用,再檢驗加入自尊后完美主義對自我設限的預測作用,如果這一作用顯著,那么表明中介變量起完全中介作用;如果這一作用變小但卻顯著,則中介變量在二者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見表4)。分析自尊在完美主義和自我設限間的中介效應發現,c=0.31,a=-0.19,b =-0.28,c’=0.19,P<0.01,4個值均顯著。c,a,b均顯著,說明存在中介效應,且c’亦顯著,證明為部分中介效應,即完美主義一方面直接作用于自我設限,另外還能通過自尊對自我設限起作用。其中,中介效應量為a*b=-0.19*-0.28=0.053;自尊在完美主義和自我設限間的中介效應在總效應中的比例為a*b/c=0.053/0.31=17.1%。假設3得以驗證。

表4 自尊在完美主義與自我設限之間的中介作用

表5 自我設限、自尊與完美主義的關系模型擬合指數
根據以上研究,為進一步從量上理清自我設限、自尊和完美主義的關系,研究者利用lisrel 8.80結構方程模型的方法,建立以完美主義為外源潛變量,自尊為中介變量,自我設限為內生潛變量的模型(見圖1)。根據吳艷和溫忠麟[14]的研究,當利用結構方程建立模型時,如果題目數較多,需要估計參數較多,直接利用原始題目建模容易產生較大的參數估計偏差,可以采用打包策略。打包策略具有使模型擬合程度提高、指標數據變好等優點。數據打包的前提條件是單維、同質。本研究在建立模型時,采用隨機打包策略將12道自我設限題目打包成4個指標,將10道自尊題目隨機打包成3個指標。這兩個量表都是單維度量表,符合打包策略的前提。模型所使用的主要擬合指數為χ2、NFI、CFI、RMSEA等。其中χ2檢驗是常用的擬合優度檢驗,與自由度聯合使用表示模型的擬合情況。通常認為,χ2/df的值小于5,NFI、CFI等大于0.90,RMSEA小于0.080就認為模型是可以接受的。本研究中,模型數據分析的結果符合要求,χ2/df=2.16,NFI、CFI等均大于0.90,RMSEA=0.073<0.080(模型擬合的結果見表5)。

圖1 自我設限、自尊與完美主義的關系
本研究通過對711名大學生自我設限、自尊水平和完美主義關系調查發現,自我設限對自尊起到負向預測作用,對完美主義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通過中介效應分析得知自尊在完美主義與自我設限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二者對自我設限的方差解釋達到了58.8%。
其一,本研究探究得知不同自尊水平個體所產生的自我設限存在顯著差異,自我設限對自尊起到負向預測作用,低自尊的個體更容易發生自我設限, Rhodewalt、李曉東、楊麗[15]等學者的研究支持這一觀點。研究者認為,由于低自尊個體更有預料失敗的傾向性,容易忽略成功過往經歷,將期望構建在以往失敗經驗上,所以低自尊大學生更有可能產生不安全感及不確定感。Rhodewalt提出,與高自尊者比較,低自尊者更傾向使用自我設限策略,那是由于低自尊者在面對失敗情境時的自我體驗很糟糕,消極結果對個體自尊傷害更為顯著[16]。總之,低自尊者由于對行為后果的不確定,往往會將注意焦點集中在失敗體驗,更傾向于使用自我設限策略來維護自身形象。
其二,在探究自我設限與完美主義的關系中發現,自我設限對完美主義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這與鄭應霞、李丹和常虹[17]的結論是一致的。以往研究表明,時常擔心錯誤學生往往容易出現自我設限。這類學生的典型特點是擔心錯誤的產生,通常將錯誤默認為失敗,不為自己或他人留下改進的機會,害怕承擔犯錯誤的后果,往往采用消極回避的策略,比如自我設限來避免錯誤的內部歸因。也有研究者提出,完美主義特質中行動疑慮傾向的學生容易出現自我設限,他們通常不夠自信,瞻前顧后,經常懷疑自己及他人,在學習和生活中會選擇有意拖延,將失利歸結于缺乏準備或被無關人事耽擱,以此避免外在對自身做出低能力的不良評價結果。以往研究獲知,非常在意父母期望值的學生也會容易出現自我設限。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通常是不確定的,缺少量化標準,且隨著學生的年齡變化會產生變化。對學生而言,他們往往感到自己永遠無法企及父母的標準,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非常擔心失敗或為失敗找尋不讓父母失望的借口,往往擅于利用自我設限策略把失利歸因于外在因素。
其三,通過中介效應分析得知自尊在完美主義與自我設限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二者對自我設限的方差解釋達到了58.8%。一方面完美主義者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和理解不夠客觀合理,難以去調整目標和方法,對成敗與否的心態調節不佳,容易出現負性情緒,對自己的評價標準不合理,過分依賴他人的反饋,容易出現自我設限;另一方面完美主義者思維方式比較極端,會因為暫時的失利全盤否定自己的能力,容易產生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失敗體驗會降低自我認同度和自我價值感較高,進而自尊水平較低,更擅于采用類似自我設限這種回避型策略。
總之,本研究通過結構方程模型構建了大學生自我設限、自尊水平和完美主義關系模型,調查發現自我設限對自尊起到負向預測作用,對完美主義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通過中介效應分析得知自尊在完美主義與自我設限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但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對自我設限、自尊和完美主義的評定均為自我報告方式,數據都為橫斷數據,這使得研究結論的推廣性存在一定局限性。未來的研究可考慮實驗設計減少方法偏差證實變量之間的關系,也可采用質性訪談進一步挖掘大學生自我設限的心理機制。
[1]Berglas S,Jones E E.Drug choice as a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 in response to non—contingent succ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8,36(4):405-417
[2]李曉東,袁東華,孟威佳.國外關于自我妨礙的研究進展[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31-136
[3]張麗華,邱芳,劉雯婷,等.自尊與自我妨礙關系研究述評[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6(1):51-55
[4]蔡瓊華,鄭雪,李桂芝.自我妨礙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10,25(11):163-167
[5]高石.高職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及其自尊、抑郁的關系[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6]廖秀紅.大學生完美主義與人際信任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2):1815-1816
[7]李苑,蘭繼軍.大學生完美主義與抑郁: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調節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11):1682-1685
[8]洪明,范兆雄.大學生自尊、自我妨礙、防御性悲觀和成功恐懼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5,29(3):230-235
[9]唐輝,丘霞,陳媛,等.大學生完美主義現狀及其對孤獨感的影響—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0): 1577-1579
[10]邱芳.高職生自尊對自我妨礙的影響及干預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
[11]張潮,張佳楠.高職生自尊、主觀幸福感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4):537-540
[12]董雪,倪曉莉.大學生完美主義與安全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4):530-534
[13]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運用[J].心理科學,2004,36(5):614-620
[14]吳艷,溫忠麟.結構方程建模中的題目打包策略[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12):1859-1867
[15]朱燕菲.高職生的自我妨礙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16]韓思竹,孫炳海.自尊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4):627-631
[17]朱燕菲.高職生自我妨礙的個體影響因素研究[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48-5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Self—esteem and Perfectio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Zhu Yanfei
Jiangsu Open University,Nanjing 210017,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self—esteem and perfectionism of college students.Methods:The 711 subjects wer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By corresponding questionnaires SHS, SES and FMPS,we brought self—esteem,perfectionism variables to explore what influenced the motivation nature of self—handicapp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esent study.Results:Self—esteem negatively predicted self—handicapping(r=-0.411,P<0.01),while perfectionism positively predicted self—handicapping(r=0.359,P<0.01).By analysis,self—esteem might play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 and perfectionism.In the model,self—esteem and perfectionism had explained 58.8%variance of self—handicapping.Conclusion:Self—esteem and perfectionism ar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elf—handicapping.
Self—handicapping;Self—esteem;Perfectionis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R395.6,B844.2
A
1005—1252(2016)11—1702—05
10.13342/j.cnki.cjhp.2016.11.027
2016-05-26)
http://www.cjhp.com.cn/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國家一般課題“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編號:BBA07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