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術紅 劉 毅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關節外科,貴州 遵義 563003)
?
個性化康復鍛煉方案治療老年肩袖損傷患者的療效
吳術紅 劉 毅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關節外科,貴州 遵義 563003)
目的 探討個性化康復鍛煉方案對肩袖損傷老年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80例肩袖損傷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治療,將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術后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脈沖磁療、短波、非甾體類抗感染藥物治療,并給予觀察組患者個性化康復鍛煉。對比術前、術后6 w、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術后1年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美國肩肘醫師協會評分(ASES)、加州大學肩關節評分(UCLA),術前、術后1年兩組患者不同角速度下肩關節等速肌力測試情況。結果 術前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ASES、各項肩關節功能UCLA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w、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術后1年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ASES、各項肩關節功能UCLA較術前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均P<0.05)。術前兩組患者的不同角速度下肩關節等速肌力測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兩組患者的各不同角速度下肩關節等速肌力測試情況較術前均顯著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給予肩袖損傷老年患者個性化康復鍛煉能夠提高肩關節外旋/內旋(ER/IR)峰力矩比值,改善肩關節功能,提高臨床療效。
肩袖損傷;個性化康復鍛煉;常規康復訓練
近年肩袖損傷的發生率逐年升高,17%~41%的肩關節病變患者為肩袖損傷〔1〕。肩袖損傷患者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同時伴有肩關節外旋(ER)、外展、內旋(IR)障礙等。隨著關節鏡技術的不斷發展,且老年患者對手術的耐受力較差,關節鏡下修復肩袖損傷因其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已經成為臨床治療的主要方式〔2〕。但是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水平與患者術后的康復訓練也有密切相關性〔3〕。因而本研究探討個性化康復鍛煉對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后的肩袖損傷老年患者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肩袖損傷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項研究并已經簽署知情書。觀察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65~89〔平均(71.63±8.83)〕歲;病程0~25〔平均(19.73±9.39)〕個月。對照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齡65~92〔平均(72.84±9.23)〕歲;病程0~24〔平均(18.83±9.65)〕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
1.2 方法
1.2.1 心理疏導 因術后拆線后患者肩部活動仍然受到限制,肩部周圍出現麻痛等癥狀,對生活造成影響,因此部分患者會產生焦慮、抑郁的不良情形下。康復治療師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為患者詳細講解康復治療的目的、注意事項等。通過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幫助其消除心理障礙,樹立康復的自信心。
1.2.2 康復訓練 觀察組:采用個性化康復鍛煉。康復訓練包括4個訓練階段,每個階段訓練2~4 w。患者術后使用肩吊帶,且采用蠟療、超聲波、藥物減輕疼痛、控制炎癥。(1)第1階段:保護性康復訓練,時間為術后1~6 w。①在患者可耐受的范圍內進行被動活動練習;②鐘擺運動:與地面平行彎腰,使用健側手拖住患側手臂上肢進行左右前后的擺動,然后交替進行逆時針劃圈和順時針劃圈;③每天進行3次屈伸腕、握手、屈伸肘、旋轉前臂等主動練習,每次進行10~20次;④主動助力關節活動度(ROM)訓練,包括外展、前屈、ER、IR等;⑤訓練2 w后拆線并進行肩部外展、前屈、三角肌、ER、IR訓練;每天對疼痛部位冷敷3~6次,每次20~30 min。(2)第2階段:增強肌力康復訓練,時間為術后7~12 w。①除去吊帶并進行滑輪練習和肩梯練習;②主動助力ROM訓練,包括外展、前屈、ER、IR等,訓練范圍較第1階段訓練擴大;③肩部肌肉練習。A俯臥肩外展,使用器材為啞鈴,患者采取俯臥位,保持肩關節中立位,外展90°,在水平面內進行ER動作;B水平外展ER,使用器材為啞鈴,患者采取側臥位,保持肩關節前屈90°,外展至水平位進行ER動作;C俯臥后伸,使用器材為啞鈴,患者采取俯臥位,保持肩關節前屈90°,由中立旋轉位牽拉為中立位;D側臥ER,使用器材為啞鈴,患者采取俯臥位,保持肩關節中立位,屈肘90°后進行ER動作;E站立體側肩ER,使用器材為彈力管,患者采取站立位,雙手自然垂下,在腋窩下墊毛巾,屈曲肘關節為90°,前臂進行ER動作,肩關節轉動為中立位然后緩慢回至起始位;F站立90°件ER,使用器材為彈力管,患者采取站立位,手臂向前離冠狀面30°,屈曲肘關節為90°,進行手部ER和前臂ER動作,前臂與手部垂直后緩慢回至起始位。(3)第3階段:運動功能恢復訓練,時間為13 w以后。此時患側肩袖已經基本愈合,全范圍內基本無痛感,需要對肩部力量進行強化,不斷改善對神經肌肉的控制力。①借助桌子、門等對肩關節囊進行全方位牽拉,每天進行3次,每次牽拉20個,每次牽拉時間為10~20 s;②使用沙袋帶和啞鈴凳進行全方位的力量練習;③主動助力ROM訓練,包括外展、前屈、ER、IR等,訓練范圍較第2階段擴大;④進行等速肌力訓練。(4)第4階段:恢復活動期,時間為6個月至1年,患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逐漸進行慢跑、游泳、球類等娛樂性體育活動,并逐漸加強力量練習和柔韌性練習,但是禁止進行競技體育運動。
1.3 觀察指標 對比術前、術后6 w、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術后1年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美國肩肘醫師協會評分(ASES)、加州大學肩關節評分(UCLA),術前、術后1年兩組患者不同角速度下肩關節等速肌力測試情況。(1)ASES:包括生活功能評定和主觀疼痛評定兩部分,各50分,總分100分。(2)UCLA:包括10分的功能評分,10分的疼痛評分,5分的前屈肌力評分,5分的前屈角度評分,5分的滿意度評分,總分35分。(3)等速肌力測試:在角速度為60°/s、180°/s和300°/s時采用等速肌力測試系統對患者肩袖肌肉ER和IR的峰力矩及其比值。每個角速度分別測試4次,間隔20 s,取平均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1 肩關節功能ASES比較 術前兩組肩關節功能ASES無差異(P>0.05)。術后6 w、3個月、6個月、1年兩組肩關節功能ASES較術前均提高,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肩關節功能UCLA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各項肩關節功能UCLA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w、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術后1年兩組患者的各項肩關節功能UCLA較術前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不同角速度下肩關節等速肌力測試比較 術前兩組不同角速度下肩關節等速肌力測試情況無差異(P>0.05)。術后1年兩組各不同角速度下肩關節等速肌力測試情況較術前均顯著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肩關節功能ASES比較(分,±s,n=40)
與本組內術前比較:1)P<0.05

表2 兩組肩關節功能UCLA評分比較(分,±s,n=40)
與同時間點對照組相比較:1)P<0.05;與本組術前比較:2)P<0.05,下表同

表3 不同角速度下肩關節等速肌力測試情況比較
肩關節運動中肩袖發揮穩定和支持盂肱關節的作用,肩關節外展上舉時,肱骨頭通過肩袖肌肉的收縮能夠將肩關節作為運動軸的中心進行后伸、前屈、內收、外展、環轉和旋轉等活動,且能夠避免因三角肌的收縮使肱骨頭對喙肩弓或肩峰造成損傷〔4〕。若人體進行劇烈活動未做好準備活動或者應對突發事件,均有可能發生肩袖損傷,即時肩袖損傷程度較輕,患者在進行較大動作時可能會發生嚴重的肩部撞擊癥等,對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5〕。隨著關節鏡技術的不斷發展,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補術已經成為臨床上治療肩袖損傷的主要方式〔6〕。除了肩袖損傷本身對患者功能和結構的損傷外,修復受損所引起的炎癥反應、組織水腫,修復中形成的瘢痕等均會對肩關節功能的恢復產生一定的影響,且老年患者因機體各項功能均衰退,術后恢復慢,因而肩袖損傷老年患者術后需要進行康復鍛煉,對術后患者的肩關節功能恢復進行促進〔7〕。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個性化康復鍛煉能夠促進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這是因為術后進行個性化康復鍛煉,可以顯著緩解局部組織的炎癥反應和水腫反應,加速組織的愈合,減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預防肩周肌肉萎縮和肩關節周圍組織粘連的發生〔8〕。且術后進行的早期康復訓練,能夠使患者在不對修補后的肩袖產生損傷的基礎上進行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度訓練,并根據肩袖愈合過程的不同階段,對肩袖進行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能夠有效緩解肩袖功能康復過程中產生的疼痛,促進局部組織愈合,且通過不斷康復鍛煉能夠逐步增強肩袖肌肉的肌力,穩定肩關節,逐步恢復肩關節的活動能力、活動范圍和運動能力〔9〕。肩袖損傷老年患者發生損傷后,ER和IR肌群不能保持原有的平衡狀態,繼續進行肩關節活動,會導致病情惡化,加重損傷。在本研究中,患者通過對ER肌群進行適度的運動鍛煉,既能夠在一定程度內鍛煉ER肌群,也能夠預防對IR肌群過度強化〔10〕。且進行個性化康復鍛煉患者能夠主動參與康復鍛煉,提高患者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高治療依從性,且康復鍛煉方案簡單易掌握,通過康復訓練師的指導即可進行自主鍛煉,降低了家屬誤工費、病人交通費等支出,提高了社會效益〔11〕。
綜上所述,給予肩袖損傷老年患者個性化康復鍛煉較常規康復訓練能夠提高肩關節ER/IR峰力矩比值,改善肩關節功能,提高臨床療效,可以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和使用。
1 Le BTN,Wu XL,Lam PH,etal.Factors predicting rotator cuff retears:an analysis of 1000 consecutive rotator cuff repairs〔J〕.Am J Sports Med,2014;42(5):1134-42.
2 費文勇,Park JY,章洪喜,等.關節鏡下縫線橋技術修復全層肩袖損傷的療效觀察〔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3;29(1):21-4.
3 莊 澤,盧華定,陳郁鮮,等.肩袖損傷后單排與雙排縫合方法比較的Meta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29):4742-51.
4 Killian ML,Cavinatto L,Shah SA,etal.The effects of chronic unloading and gap formation on tendon-to-bone healing in a rat model of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J〕.J Orthopaed Res,2014;32(3):439-47.
5 王國偉,林永杰,毛軍勝,等.體外沖擊波治療慢性肩袖損傷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6):479-80.
7 黃成龍,吳 華,陳 剛,等.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后早期及延遲康復治療介入的療效比較〔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3):255-9.
8 王 琦,盧耀甲,熊傳芝,等.肩關節鏡肩袖修復的術后護理與功能康復〔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2):157-9.
9 潘麗英,潘 軍,孫 晨,等.系統早期活動方案用于肩袖損傷術后患者功能鍛煉效果探討〔J〕.護理學雜志,2013;28(10):84-6.
10 劉述芝.系統康復訓練對老年肩袖損傷患者肩關節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3):3182-3.
11 張偉明,楊 帥,謝 青,等.康復訓練在全關節鏡下修復肩袖損傷術后的療效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1):43-6.
〔2015-05-17修回〕
(編輯 安冉冉/曹夢園)
吳術紅(1977-),男,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關節外科疾病研究。
R49
A
1005-9202(2016)21-5399-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