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隆萬政治的復雜變局說起*"/>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試論劉鳳與湯顯祖的樂律之爭
——從隆萬政治的復雜變局說起*

2016-12-06 09:27:01李舜華
文化遺產 2016年6期

李舜華

?

試論劉鳳與湯顯祖的樂律之爭
——從隆萬政治的復雜變局說起*

李舜華

約在萬歷十四年至十五年間,和李攀龍、王世貞鼎足而三的吳中耆宿劉鳳與湯顯祖書信往來,就當時如何復古樂、復古文學頗有議論。其核心問題有二:一是重器數與重人聲,二是尚北音與尚南音,而直接反映了嘉靖以來,尤其是隆萬之際,以江南為中心,南北會通風氣下,文壇的復雜變動,并直指當時政治的復雜變局,及其影響下士林精神的嬗變。可以說,無論在樂學還是在文學上,劉、湯二人的具體主張其實頗有相通之處,但是,一個志在復古樂,一個卻以今樂(曲)自放,最終在精神志趣上分道揚鑣。

劉鳳 湯顯祖 樂論 復古與性靈 隆萬時期

晚明曲壇,在著名的湯(顯祖)沈(璟)之爭前,尚有一次劉湯之爭。約在萬歷十四年至十五年間,①劉鳳與湯顯祖第一封書為《寄湯博士》,湯顯祖就任南京博士在萬歷十二年(1584),則兩人書信來往當在此之后;而第二封書《復湯太博書》又提及王世貞弟世懋亦正在南都任職,按世懋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在萬歷十四年(1586)六月,次年十一月扶病歸,十六年卒于任上,由此可知,《復湯太博書》的寫作時間不會晚于萬歷十五年十一月。若以萬歷十四年計,則劉湯之爭開始時,湯顯祖37歲,劉鳳70歲。太倉文壇耆宿劉鳳與初入仕途、時任南京太常博士的湯顯祖書信往來,洋洋灑灑凡五封,就當時如何復古樂、復古文學頗有議論。今存《劉侍御集》卷五十收錄《寄湯博士》、《復湯博士》、《重與湯博士言樂》三篇,湯顯祖《玉茗堂尺牘》卷一收錄《答劉子威侍御論樂書》、《再答劉子威》兩篇,皆為長文,可見,劉湯二人往來論樂甚詳。這一場劉湯之爭,明人極少論及,卻是我們追溯嘉靖以來,以江南為中心,文壇種種變動的一個重要切口——而湯顯祖文學取向的變遷,最終由詩學折向曲學,于此也初露端倪。

不過,迄今為止,現有研究只是零星地提及劉湯之爭的存在,湯顯祖回書所體現的曲學思想*如黃天驥《湯顯祖的文學思想——意、趣、神、色》,《中山大學學報》1963年第1期。,以及劉鳳《詞選序》的詞學意義,*余意:《明代詞學之建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171頁。很少有專文論述湯顯祖與劉鳳樂律之爭的,*惟鄭志良有《論湯顯祖和劉鳳樂律之爭》一文開始注意到劉湯之爭,及其在湯顯祖研究中的意義,涉及劉鳳如何批評湯顯祖《紫簫》一劇文辭麗靡、音律不諧,以及二者之間重“樂理”與重“樂意”的不同;同時,將劉湯之爭視為“湯沈之爭”的前奏。收入《九州島學林》2001年秋季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于其歷史意義的發明也終有一間。鑒于劉湯之爭所涉實大,本文不揣鄙陋,先發明當時的歷史背景與文學背景,或可有助于劉湯之爭的進一步闡發。

劉湯之爭其實主要由劉鳳發起,湯氏只是應對,而且對劉鳳的第三封書湯氏也未加以回應。因此,有關敘述還得從劉鳳說起。

這樣來看,劉鳳與湯顯祖之間對樂律的討論,便頗有意味了。劉湯之間的書信往來基本可以確定撰于萬歷十四年至萬歷十五年間。當時,劉鳳歸隱已久,年壽已過七十,而湯顯祖不足四十,剛剛步入仕途,一為文壇耆宿,一為文壇新銳;那么,這樣一個劉鳳,卻為何殷勤寫書,對比自己小33歲的湯顯祖極盡追慕,更慨然將興復古樂的夢想——實際是將力挽當時政治與文學之大蔽的重任——寄于湯氏一身?更何況劉鳳一般被視為復古巨子,歸隱后與王世貞往來密切;至于湯顯祖,一般卻視之為性靈派,在行跡上與王世貞也頗為疏離。廣為流傳的湯顯祖批點王世貞詩文的故事大約便發生于此時。*徐朔方:《湯顯祖年譜》,《徐朔方集》第4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88頁。或者,這一場劉湯樂律之爭,正可以揭開隆萬間復古與新變之間復雜而隱秘的關聯?

欲發明劉湯之爭暨隆萬以來的文學嬗變,我們不得不回到嘉靖以來,尤其是隆萬間的政治局勢,及其影響下士林思潮的變動,也即重溯第二次復古思潮興衰異變的歷史圖景。

嘉靖三年大禮議事件,標志著帝王與士大夫之間徹底決裂,成化以來日漸高漲的師道精神至此備受挫折,第一次復古思潮遂亦因此而徹底消解。嘉靖帝在位,四十八年所事不過有二,以二十余年議禮,以二十余年崇道——其議禮根本在于張揚君權,貶抑師道,實際上也就是摧抑士大夫集團用以抗衡君道的精神食糧,以至于文人士夫進入廟堂,不過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無所作為,甚至可以說,朝廷已日益成為小人報復奔競的場所,*李舜華:《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頁。后來的崇道,更是一味怠政養奸,嚴嵩以揣摩帝意為是非,遂得以專國政十四年,為禍尤劇。嘉靖以來,君權的囂張,閣權的更迭,其結果是一步步加劇了士大夫的離心。然而,仔細推論,若論當時士林,雖有大禮議之變,卻是來自于帝王的摧抑愈重,志氣愈張,在野者,尤其是江南士夫,紛紛聚集起來,一時風氣由北而趨南,而留都南京,更為當時清流輿論的核心。最終導致士林精神幻滅的恰恰來自于內部,初為嚴嵩,繼而張居正。當劉瑾亂政之時,也即第一次復古思潮興復之時,嚴嵩隱于故園十年,清譽大振;殆到嘉靖即位,任南京翰林院侍讀,十一年,升南京禮部尚書,繼為南京吏部尚書,踞南京以交天下,聲望益隆,一時清流望嚴嵩出如望甘霖,至以山中宰相喻之;不料,嚴嵩十五年至京任禮部尚書,二十一年入閣,至四十一年身敗,二十年間權傾天下,卻“一意媚上,竊權罔利”,眾望所歸的嚴嵩最終成了王莽似的人物。隆慶六年(1572),萬歷登基,張居正任內閣首輔,積極改制,其治漸有起色,在士林的期待中,似乎尤在嘉靖初年楊廷和新政之上;然而,張氏為推行其改革而集權于一身,不惜以毀書院、禁講學而公然與天下清流相抗,實以君權行其閣權,以法家之手段裁抑儒學之精神,以至于后來各方反彈日益激烈,一旦身死便立即被追奪官階,子孫罹難。萬歷親政后,憤居正專斷,更恣意怠政,一任百官相互攻訐,門戶之禍大起,一時朝臣之間此進彼退,往往黨同伐異,恩怨相構,以至于政令反復,是非難明,史書謂之“醉夢之局”。簡言之,大禮議以來,政治之變,亦或士林精神之變,一變于嚴嵩上臺,二變于張居正改制,三變于張氏身敗與萬歷親政。萬歷朝的政局,執政者與批評者,彼此沖突,其根本已不在于個人,而在于整個體制的崩壞,“昔之專恣在權貴,今乃在下僚;昔顛倒是非在小人,今乃在君子。意氣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負不世之節,號召浮薄喜事之人,黨同伐異,罔上行私”,*(清)張廷玉:《明史》卷229列傳117,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001頁。朝野上下,戾氣大增,這一戾氣也正是整個士林精神日陷于困境的表征;而一些清明之士,便日益以疏離的姿態來重省歷史與性命之道。

以李、王為首的第二次復古思潮正是以此為背景發生的。嘉靖初年,當以前七子為代表的第一次復古思潮消隱,有嘉靖八才子出。嘉靖八才子其實是一個非常松散的文學團體,各自文學觀及其人生徑路也漸次岐異,其中,李開先效白居易、蘇東坡,標榜從眾從俗,遂自詩文而詞曲,自北曲而南曲,自南傳奇而市井艷曲,而以曲自放;王慎中、唐順之一變再變,而以理學為旨歸,遂有后來唐宋派一說。大抵不同的人生取向滋生出不同的文學取向,八才子的出現恰恰體現了第一次復古思潮受挫后文人士大夫開始重新反省自身的性命問題,發之于文學,而成為兩次復古思潮中的過渡階段。嘉靖二十七年,王世貞與李攀龍相識;三十一年,王、李與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等人結社唱和,正式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三十二年,吳國倫入社,后七子最終會集,但謝榛此時已受排擠。一般以為,隆慶四年李攀龍之死遂判后七子復古運動為兩個階段,此后,王氏領袖文壇垂二十年,影響益遠。其實,第二次復古思潮的興起,根本仍在于師道精神的復興;也即當政治衰變之時,后七子等仍然積極欲有所為,遂慨然以禮樂自任,以文章自任,欲新一代士林之風氣,更期許政治上有所革變。然而,時移世遷,當后七子之時,與前七子之時終究是不同,嘉靖萬歷時期已是衰變之勢不可追挽,文人士大夫在朝廷已無可望;因此,后七子復古旗幟貌似鮮明,卻益偏于形式;且七子之間分分合合,恩怨相構,頗見戾氣,大抵欲有所為而不得,遂于意氣相爭,不能相下。再者,王世貞與李攀龍終究也是不同,正是王世貞自述,李有所待而王無所待,李如雪月相輝,王如風行水上,雪月相輝,千山皆一月也,而風行水上,則流動不一。*(明)王世貞《書與于鱗論詩事》道:“吾之為歌行也,句權而字衡之,不如子遠矣。雖然,子有待也,吾無待也,茲其所以埒歟。子兮,雪之月也;吾,風之行水也。”《弇州山人四部稿》第77卷,臺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3692頁。因此,王世貞的復古思想并非李攀龍可以牢籠,是李氏將前七子對北音的推崇——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推向極致,而王氏卻開始會通南北,而最終以治文史而著稱。*筆者在《復古、性靈與會通——明中葉吳中曲學的興起》一文,已用“會通”來概述萬歷間吳中文學思潮,并由此界定王世貞的意義。《曲學》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值得提出的還有劉鳳,這一與王、李鼎足而三的復古巨子,卻不在后七子之列,后來也逐漸淡出文史家視野。仔細推考,當嘉靖三十年前后,王、李相識,往來切磋,并陸續與徐中行等人在京師結社唱和時,劉鳳一直輾轉于嶺南、南京、云南、福建等地,自四十二年方辭歸故里,也是從次年開始,文集中方漸漸有了劉、王往來的記錄。由此可見,劉鳳一直便在后七子的聲氣圈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劉鳳性情亢直,銳意復古,其主張與王、李頗有不同,于李攀龍更頗有微詞,兩人一主秦漢,一主六朝,彼此更就“文”與“質”反復辯論。*參劉鳳《讀李于鱗集》、《重論于鱗》等文,收錄于《劉侍御集》卷20。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一般以為,王世貞一生學術前后有變,并有“晚年定論”一說,而見證者即為劉鳳,或者說,后人眼中的“晚年定論”說其實肇源于劉鳳《弇州集序》。由此推想,劉鳳的文學主張并非一般所謂“復古”,更非后七子所能牢籠。

那么,湯顯祖呢?湯氏少負文名,十三歲從羅汝芳游。年二十一舉于鄉,事在隆慶四年。萬歷十一年進士。期間,萬歷五年與八年,因謝絕張居正的招攬,連連落第,而清譽大起。然而,當張氏死后,言官群起而攻之時,新中科甲的湯顯祖卻深感世事翻覆如棋局,*如鄒元標所說“昔稱伊呂,今異類唾之矣;昔稱恩師,今仇敵視之矣。”(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卷23《鄒南皋先生傳》,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20頁。有詩道:“哀劉泣玉太淋漓,棋后何須更說棋。聞道遼陽生竄日,無人敢作送行詩。”*此詩作《題東光驛壁是劉侍御臺絕命處》,見《列朝詩集》“湯遂昌顯祖”,《明詩紀事》亦載。劉臺,隆慶四年與湯顯祖同舉于鄉,次年高中進士,入張居正闈下。萬歷四年,因彈劾張氏不法而下獄,后革職回鄉;九年,復被誣巡按遼東時得受贓銀,遣戊廣西潯州;十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死北京寓所,同日,劉臺在戌所被戌長毒死。張氏敗后,各路官員在東光縣驛壁題詩為劉訟冤者往來不絕,據聞,自湯氏題壁后,便無人敢再題詩壁上。湯顯祖同樣謝絕了時宰張四維與申時行的延致,自請南博士,于萬歷十二年八月至南京,歷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禮部主事,開始了任上閑淡的讀書悟道生涯,*《玉茗堂全集》詩卷4《懷戴四明先生并問屠長卿》:“八月十日到官寺,是日臨齋多所思。”期間,與王世貞兄弟同在南京,且為世懋太常官屬,卻極少往來。湯氏自到南京后,萬歷十九年,湯顯祖上著名的《論輔臣科臣書》,慷慨論劾申時行、楊文舉等人,因此,而貶廣東徐聞典史,專辟貴生書院,以講學為務。可以說,湯顯祖始終是以疏離的姿態游于文壇聲氣之外,一以讀書悟道是求,其文章遂有錢謙益所謂三變之說,“義仍少熟《文選》,中攻聲律,四十以后,詩變而之香山、眉山;文變而之南豐、臨川”*(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下·湯遂昌顯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563頁。,無他,所悟性命之道有變,文章亦繼之變化而已。由此可見,已屆37歲的湯顯祖,其文章將大變,少年時好六朝文章,雖然與吟詠情性的主張相契合,恐怕卻更多地是耽于詞藻之美;隨著年歲的增長,也即體悟之功日長,便開始變化,一方面,是選擇自放,如白居易、蘇東坡那樣,這一自放正是復古(師道)精神的消解,與性靈之聲的肇始;另一方面,放棄外在的事功,轉而折入內心的潛修,遂好曾鞏、王安石文章,而當時人也紛紛推譽湯氏文章,幾乎可與歐陽修、曾南豐、王臨川維列而四,*陸云龍:《湯若士先生小品弁首》,《翠娛閣評選十六名家小品》卷首,毛效同《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61頁。視之為近代江右之宗。*岳元聲:《湯臨川玉茗堂絕句序》,《潛初子集》卷3。引自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51頁。二者皆可以看出李開先、唐順之等嘉靖八才子的影響,由此可見,獨抒性靈與今人所說的唐宋派其實頗有淵源,而湯顯祖的悟道亦非今人所理解的“性靈”二字可以牢籠。*陳田《明詩紀事》中便屢屢將湯顯祖與袁宏道、錢謙益等人并提,論其如何反王、李之流弊,又道,“義仍師古,較有程矩,尚能別派孤行。中郎師心自用,勢不至舍正路而荊榛不止。”(庚簽卷二)《萬有文庫第二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2157頁。

如果說,劉鳳于嘉靖四十二年辭歸,不過是嘉靖朝士子最終離心的一個縮影而已,然而,即使退居在野,也始終以禮樂自任,積極寄望于革變制度,重臻盛世;那么,湯顯祖,作為新一代的青年士子,卻從一開始便以疏離的姿態,自覺不自覺地卷入了當時與張居正相抗的士林風潮中,又在張氏敗后清醒地預見了后來的門戶之禍,這方有了后來的臨川四夢——皆不過一冷眼旁覷者,對萬歷一朝醉夢之下士林精神種種執著與幻滅的深刻寫照罷了。

由此來看,劉湯論樂的發生,其關鍵因素有三:

第一是時間。這一場書信往來,發生在萬歷十四年至萬歷十五年間,正是萬歷十年張居正身敗后,朝政亂象紛呈的時期。

早在張居正入閣執政以來,言官與政府沖突便日益劇烈,而士林精神也日呈困局,談玄論道之風因此而大熾。著名的曇陽子事件——紛紛卷入的名士便有王世貞、屠隆等人——不過是時代的一個縮影罷了。*王錫爵女王燾貞(1558-1580),少寡后,居家論道,一時天下名士,如屠隆、王世貞、王世懋、沈懋學等皆稱之為師,王世貞為作《曇陽大師傳》等文字,見于《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遂為御史所彈劾。待到萬歷親政,朝事更無可望,當此之時,一命之微,何去何從?天下士林遂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劉鳳辭歸在野,卻始終不忘御史服色,其實質是始終無法釋懷士大夫修齊治平的政治夢想,后來之所以會殷勤敦促湯顯祖,試圖在體制內重新考音定律也在于此;然而,湯顯祖,在南都太常這個閑散衙門里,但以讀書自放罷了,于考音一事其實并不甚措意。

湯顯祖在《復費文孫》中道,“亦以既不獲在著作之庭,小文不足為也。因遂拓落為詩歌酬接,或以自娛,亦無取世修名之意。故王元美(世貞)、陳玉叔(文燭)同仕南都,身為敬美(世懋)官屬,不與往還。敬美唱為公宴詩,未能仰答,雖坐才短,亦以意不在是也。”*徐朔方:《湯顯祖集》,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版,第1306頁。這段材料往往用來說明湯顯祖與王氏兄弟的疏離,言下之意便是一為復古、一為性靈,重在文學主張的不同。仔細推衍,當敬美唱公宴詩時,湯氏不答,其實根本更在于政治態度的不同,后者明顯表現出對體制的疏離,所針對的并非王氏本人。當王世貞兄弟積極以文學自任,宴游唱和,獎掖后學不遺余力時,湯顯祖卻只是以文(曲)自放;自道不能為經世之大文章,索性不作文章,但以詩歌酬接,聊以自娛,想來詞曲尤其是如此。當然,對湯顯祖而言,這一以詩(曲)自放,也仍然是靜觀悟道的過程。*譬如,當時湯氏在南京還曾從羅汝芳往來講學。因此,在南都不過七年,便激于時勢,憤起上書,被貶以后,更以在野講學與鄉治為己任,直到辭職返鄉,以詞曲自寫來排遣余生,可以說,湯氏始終與官方體制保持了一種疏離的態度。

簡言之,不同的性命取向,最終直接影響了文學取向的不同——這一階段,也正是王世貞人生的最后數年,復古思潮備受質疑而性靈思潮開始大張的時期。劉鳳銳意復古,更矯然與李王立異,欲成古圣人之心,拯時濟溺,終究是“氣徒蓋一世,而不得一日逞”*(明)劉鳳:《劉子威傳》,《劉子威別集》卷1。;萬歷十八年,也是劉鳳見證了王氏的“晚年轉向”,所謂病中好讀蘇軾文章,也正是“求放”二字,這或許同時體現了王世貞與劉鳳最后的心境;而湯顯祖也是在這數年間文學大變,并與身為王世貞姻親的沈璟先后開始了各自的詞曲生涯。其中,沈璟靜心息心,但以閉門考音來排遣有限生涯,遂成為晚明曲學第一人,而擘開曲學一門;湯顯祖則始終不廢悟道與講學,積極求變,這一對文學取向的不斷調整,都源于對性命的不斷考問,遂成為晚明曲家第一人,而其人之精神暨一代之精神遂得以假借“臨川四夢”而發抒光大。

第二是地點,劉湯往來論樂,發生在湯顯祖任職南京時期。

筆者曾特別發明明代兩京制的意義,指出,作為留都的南京,不僅是南方士子游學的所在,亦是南北士夫遷謫的中轉地,自明中葉師道精神漸次發舒以來,更日益成為天下士林的輿論中心,矯然與北京相抗,*李舜華:《南教坊、武宗南巡與金陵士風的變遷》,《文化遺產》2009年第2期。可以說,南京,作為士林思潮的漩渦所在,其實有力推動了成弘以來,尤其是嘉靖以來文化重心由北趨南的嬗變。湯顯祖往來應試皆經由南京,并多次游學于南京國子監,時余丁、張位、戴洵相繼任南國子監祭酒。其中,豫章人張位,正是因奪情事忤張居正,遂由翰林院侍講左遷南司業,再署南祭酒;戴洵任南祭酒時,更以“千秋之客”嘉許湯氏,稍晚也被參劾外調,乞休而歸。而湯顯祖所撰《紫簫記》,雖未成全帙,也流播漸廣,流入南都后更是因此“是非蜂起、訛言四方”,道是有所譏托,遂“為部長吏抑止不行”*見《玉茗堂文》卷六《紫釵記題詞》與《玉合記題詞》。沈德符《顧曲雜言》道,“又聞湯義仍之《紫簫》,亦指當時秉國首揆。才成其半,即為人所議,因改為《紫釵》”云云,從而坐實了《紫簫記》是因政治風波而未完稿。徐朔方極力主張,將《紫簫記》改編成《紫釵記》,主要原因在于文學本身,是湯顯祖自悔少作,與政治糾紛無關;政治糾紛,發生在《紫簫記》未成稿流傳開來的過程中,時間在湯氏任南京太常博士以后。參《湯顯祖年譜》附錄丙《紫簫記考證》,徐先生又有《再論<紫簫記>未成與政治糾紛無關——答鄧長風同志的批評》,載《浙江學刊》1986年第4期。從劉鳳書信也可以看出,當湯顯祖為南太常時,《紫簫記》已經流傳,且評價頗高,劉鳳對其文章的質疑,以及對其有作樂的期望,便是從這部傳奇開始的。;可見,湯顯祖始終處于南都輿論這一風口浪尖之上。

此外,遷客騷人南來北往,南京亦始終是當時文風南北嬗替的中心。劉湯論樂之時,王氏兄弟皆在南京。萬歷十一年,王世貞始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十四年,王世懋任南京禮部太常寺少卿。而且,萬歷八年單行的《曲藻》已明確提出南北異風的說法,道是“北曲不諳里耳而南曲興”;可以說,文學上會通思潮——會通南北即是其中之一——的興起,正是以南京為中心。

第三是職署。劉鳳慨然向湯顯祖請樂,最直接的原因便是湯顯祖當時所任為南京太常博士,而劉鳳曾為南京陜西道監察御史。

太常,原是朝廷禮樂所在,而南京,自成弘以來禮樂不修,更成為士林積極議復古樂的淵藪。嘉靖帝制作自任,以張鶚、李文察等為太常寺丞、太常寺卿一流,大議禮樂,都不過為隆君權而虛設罷了;因此,一時理學名家如呂柟、何瑭、楊廉、魏校、潘府、崔銑、夏尚樸、湛若水、鄒守益、王廷相等,紛紛萃集南京,或任職禮部、或司掌國子監,彼此相與講論,并慨然以移風易俗、興禮作樂為已任,而與北京的朝廷制作儼然相抗。*以上俱參《明史》有關本傳或儒林傳一,其中在禮部(包括太常)者有呂柟、楊廉、潘府、魏校、何瑭、夏尚樸、湛若水、鄒守益等,在國子監者有崔銑、魏校、湛若水、魯鐸、趙永、馬汝驥、張岳等。如“夏尚樸”道:“與魏校、湛若水輩時相講習”;“鄒守益”道:“日與呂柟等游”。而楊廉早在弘治間任南京兵科時,即上疏申明祀典,此后正嘉間歷任南京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可惜的是,一應制作皆隨著人去樓空而風流云散。相應,一般士紳,尤其是文學之士,則在南京自由的空氣里,開始以縱情任性自相標榜,以示矯然不群,南教坊俗樂之風,或者說,聚集在南教坊的四方新聲也因此而日益張熾。或許正是有慨于南教坊俗樂的大興,尤其是對吳中新聲的不滿,劉鳳便積極敦促湯顯祖考音定律。劉鳳嘉靖二十七年,改任南京陜西道監察御史。道監察御史為正七品,雖品級不高,權力卻重,是代天子巡狩地方,職在糾察、彈劾與建言,又稱“巡按御史”;也正是因此,后來劉鳳雖然外放地方,左遷至河南按察僉使,但辭歸以后,卻始終以曾任御史為豪,甚至仍然穿御史服飾來拜謁地方官長,究其本意,恐怕正是不忘御史職責、以糾察天下為己任的緣故。*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23道:“吳中有劉子威鳳,文苑耆宿也。衣大紅深衣,徧繡羣鶴及獬豸,服之以謁守土者。蓋劉曾為御史,遷外臺以歸,故不忘繡斧。諸使君以其老名士,亦任之而巳,此皆可謂一時服妖”。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582頁。太常職在典樂,御史職在糾察,這樣,當朝廷禮崩樂壞,原御史劉鳳寫書批評現太常湯顯祖耽于文辭,甚至耽于麗辭,而殷勤請樂,這一行為似乎極為自然;這不禁令人想起宣德初年,南京都御史顧佐,有感于南教坊俗樂大興(與劉鳳之時不同的是,當時教坊演劇以北音為主),而奏禁官妓的典故來。可惜的是,前者付諸于實施,遂令天下風氣,為之一變,而后者卻徒托于空想罷了。萬歷初年與宣德初年,歷史畢竟已經大不相同。嘉靖年間的禮樂制作,原本就是一場荒誕的演劇;萬歷初年劉鳳汲汲于考音定律,也不過螳臂擋車式的烏托邦夢想罷了。

以上三點,大抵只是劉湯之爭興起的前提,它解釋的只是這一場樂律之爭為什么發生于此時此地,發生劉鳳與湯顯祖之間,若要真正闡釋劉湯之爭興起的深層原因,我們尚需聯系劉湯之間爭執的核心問題,來作進一步探討。

劉鳳與湯顯祖關于樂律的往來討論,主要涉及問題,均由劉鳳一方提出,湯氏回應而已。所涉問題有二:一是南北問題。在復古樂上,劉鳳從華夷之變的角度,對嘉靖以來韓邦奇尚北音,試圖以金元北曲為徑來追溯古樂的主張深表質疑,道是固然金元北曲有宮調,可入弦索,卻畢竟還是胡樂;而且,自古南北異音,南音有其自身的發展軌跡,因此,古人發明中和之音,也不純任北音。可以說,劉鳳實質上是站在吳中的立場,將南曲之淵源,追溯于詞,于六朝,遂極力主張以南音為主,來會通南北,考求中聲。二是器數問題。韓邦奇考音,首先在于考定器數,這也是歷來樂律學家考定音律的必然路徑,然而,劉鳳卻徹底質疑了器數的意義,而主張以神解,即以圣人之心來體悟天地音聲。韓邦奇與李夢陽同時,皆為陜人,韓氏在明代樂學上的影響,其意義不亞于李夢陽的文學史意義,可以說,韓李二人正是第一次復古思潮分別在不同領域的代表人物。因此,劉鳳在樂學上對韓邦奇的質疑,體現在文學上,抑北音而尚南音,也正是對李攀龍輩繼承李夢陽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說的質疑;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其神解說也是將王陽明與唐順之學說中的性靈傾向推向極致的一種體現。有意味的是,湯顯祖在第一封信上,還是主張北音的,待到劉鳳再次質疑時,方自承疏漏,道是南曲中也有古音,都源出自然,且南北異風,不妨各取其適種種;同時,在接受劉鳳的“歲差說”后,更直接擱置了器數,直指人心,主張只需遵守“聲依永”這一簡單法門,便可以涵養中聲,這一主張正是王陽明“元聲只在心上求”的直接演繹。

那么,這就饒有意味了。作為后七子復古思潮中代表人物之一的劉鳳,在南北音聲上,明確抑北而尚南,遂自唐而上溯,重六朝;在器數問題上,其神解說——鼓吹以圣人之心來體會天地音聲——又與陽明心說頗有淵源,這似乎都與晚明性靈思潮頗有相通之處;而一向被視為性靈一派的湯顯祖,年輕時耽六朝文風,所尚卻在北音,同時,我們還發現,湯顯祖也認同劉鳳的歲差說,也不主張器數,也主張元聲但從心上求,而且,湯顯祖與劉鳳皆自六朝入,到后來認可南音,《紫釵記》也漸改《紫簫記》的秾艷文風,似乎都與劉鳳的批評相合。這又是為什么呢?

如前所說,劉鳳在當時享譽極高,至與李、王并稱復古三子,但是自為性靈一派譏嘲以來,遂漸次淡出文壇,這一變化大約肇始于明末清初,一以錢謙益為代表,一以張廷玉等撰《明史》刊落劉鳳傳記為代表。然而,晚明卻另有一種聲音,對劉鳳推譽極高。張岱在《石匱書》中道:

讀書不輟,刻礪為古文辭,偪取汲冢篆籀之文,不拾西漢下一字。行文棘澀,幾不能句,而鼎彝之色,郁郁蒼蒼,浮起紙上,無半點饾饤氣煙火氣。是時中原才子橫行,而鳳岳岳不肯下,海汰習氣,自成一家,自謂當代昌黎,大有起衰濟弱之意。王、李惡之,力為排擠,其名故不大著。

……

石匱書曰:歸熙甫、劉子威、湯義仍、徐文長、袁中郎皆生當王、李之世,故詩文崛起,欲一掃近代蕪穢之習。韓昌黎推孟子之功,故謂其不在禹下也。熙甫親見王弇州主盟文壇,聲華烜赫,奔走四海,熙甫一老舉子,獨抱遺經于荒江虛市之間,樹牙頰相榰柱不少下,其骨力何似。而劉子威但為佶屈聱牙,不足以屈服王、李。文長、義仍各以激昂強項犄角其間,未能取勝。而中郎以通脫之姿,尖穎之句,使天下文人始知疏瀹心靈,搜剔慧性,以蕩滌摹擬涂澤之病,其功則更在歸、劉、湯、徐之上矣。*(明)張岱:《石匱書》卷207《文苑列傳》,《續修四庫全書》第3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145頁。

張岱推譽劉鳳有兩點:第一,賞其復古,不拾西漢以下一字,自然郁蒼,而自成一家,更以當代韓愈自命,志在起衰濟溺;第二,將之與歸有光、湯顯祖、徐渭、袁宏道并提,都視為李、王的反動者。除卻劉鳳外,其余四人皆是后人所說性靈自放一派。由此來看,李、王、劉三人為同道,然而,劉鳳卻也是隆萬之際力排李、王復古主張的一員,可以說,當第二次復古思潮興起不久,便異聲四起,而王世貞本人,其持心亦如風行水上,漸與李攀龍立異。正是復古之中有新變,新變之中有復古,論南音者不讓北音,論北音者不廢南音,隆萬以來文學格局的變動遠較我們所想象的復雜,這方是劉湯樂律之爭的背景,也是我們理解劉湯之爭的關鍵。

或許,判劉鳳為復古,義仍為性靈,根本仍在于各自精神的不同,前者始終以師道自任,即自謂當代韓愈,志在起衰濟溺,即使退居在野,也仍然寄望于體制之內的制度變革,故其論樂漸趨極端,一方面,對樂理的探討已經日益接近客觀化,這也是萬歷朝樂學發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卻以“神解說”來彌合個中的矛盾,其實質是將心學神秘化,由此鼓吹得圣人之心便可以通天地之音聲;后者則從一開始便自覺疏離于體制之外,以悟道與踐履為根本,從南京讀書到徐聞講學再到遂昌鄉政,始終面向于野,故其論樂漸趨通脫,一方面,重在樂教,且是以情為教,另一方面,又以詞曲自放,嘉靖以來重新高漲的師道精神至此漸開消解之門。*湯顯祖始終不忘館閣建制之文,視其余文章不過是“小文”而已,同樣,也未嘗沒有起衰拯溺之心,而時人也以起衰拯溺視之,只不過,其寫憤于詞曲,都源于明人所說情不容已罷了。同樣是對歷史上復古樂者有著強烈的質疑,同樣是認同陽明元聲但從心上求一說,但劉鳳卻始終堅持考音定律,以復三代之樂,來化成天下,最終卻墮入神秘之道,他的自擬圣人,銳意復古,最終不過一場荒誕的夢想罷了;于湯顯祖而言,最終卻更進一層,北音也罷,南音也罷,器數也罷,神解也罷,其實都不在意,只于光象聲響中體驗并表達個體在宇宙中的性命之痛*湯顯祖《答劉子威侍御論樂書》開篇有一段著名的話,書寫宇宙與文字的生成:“凡物氣而生象,象而生畫,畫而生書,其激生樂。精其本,明其末,故氣有微,聲有類,象有則,書成其文,有質有風有光有響。”——于他而言,只需遵循《虞書》“聲依永”這一簡單法門,今之樂與古之樂便已經相通了。湯氏論樂,從以情為教到以情寫憤,二者之間的距離其實只不過一指之間罷了。不同的性命取向,滋生出不同的文學取向,劉鳳志在樂學,而湯顯祖最終卻是以曲家著稱,二者盡管在樂學主張上,盡管具體的觀點頗有相通之處,最終卻在精神志趣上分道揚鑣。劉湯之爭,最終成為隆萬之際文人士大夫重新體認性命之道的重要變象之一。當然,這是后話,當另撰文詳述。

[責任編輯]黎國韜

“紀念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研究專題

李舜華(1971-),女,江西廣昌人,文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200241)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明代樂學與曲學研究”(項目準號:11BZW060)、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明史樂志》及相關音樂文獻之箋證”(項目批準號:0515)的階段性成果。

I207.3

A

1674-0890(2016)06-001-09

編者按:今年是我國明代戲劇家湯顯祖(1550-1616)、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1564-1616)、西班牙戲劇家塞萬提斯(1547-1616)逝世400周年,中國和西方一些國家都興起了紀念這三位偉大戲劇家的熱潮。10月24-26日在湯顯祖故里撫州召開的“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國際高峰學術論壇”,即是眾多紀念活動中的一項,而本刊選登的四篇論文就是從這次高峰學術論壇100余篇會議論文中精選出來的佳作。作為學人,紀念湯顯祖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深入研究他,真正“讀懂”他,不走樣地傳承他的精神,傳播他所創造的優秀文化。本專題中,李舜華為我們解讀了過去所忽略的湯顯祖與劉鳳關于樂律之爭的發生背景,姚品文描繪出湯顯祖與朱權后裔交游的清晰圖景,司徒秀英、戚世雋則從閱讀與傳播的角度,提示研究者和受眾對湯顯祖劇作應求“正解”,避免誤讀。四篇論文所呈現的新材料、新視角、新觀點值得我們關注,特予推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一级在线| 91在线中文|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欧美中文一区|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综合天天色|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精品色综合|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午夜|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第一页|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久久综合色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性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尤物视频一区| 91视频国产高清|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福利| 亚洲动漫h|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日韩欧美91|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一级黄色片网| 亚洲区第一页|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午夜小视频|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视频一区亚洲|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亚洲不卡影院|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午夜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午夜影院|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噜噜噜综合亚洲|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伊人天堂网| 日本三区视频| 91精品视频播放|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