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波謝正紅
溫針聯合中藥湯劑治療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效果
雷 波1謝正紅2
目的 探討溫針聯合中藥湯劑治療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佛山市順德區大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60例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觀察組患者采用溫針聯合中藥湯劑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Lysholm評分、膝關節功能、疼痛程度。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周、2周、3周、4周,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活動范圍、活動能力、疼痛情況、穩定性及自我評價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溫針聯合中藥湯劑治療退行性膝骨關節炎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減輕疼痛程度。
溫針;中藥湯劑;退行性膝骨關節炎;臨床效果
退行性膝骨關節炎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病殘率高等特點,在臨床較為常見,好發于中老年人,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早期臨床常采用西藥治療,雖可暫時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無法加快康復速度。近年來,隨著中西醫結合理念加深,有部分學者嘗試著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實施中醫特色治療,包括針灸、推拿、理療、中藥湯劑等治療。有研究表明,中醫治療效果更為顯著,且能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1]。本研究就溫針聯合中藥湯劑治療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60例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45~76歲,平均(57.6±2.6)歲;雙膝損傷16例,單膝損傷1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6~77歲,平均(58.5± 1.8)歲;雙膝損傷15例,單膝損傷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退行性膝骨關節炎臨床診斷標準;②均同意參與本研究,并遵從醫囑。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藥物過敏;②近3個月內接受過針灸治療;③合并其他關節損傷;④近6個月內注射過透明質酸。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澳美制藥廠,批號:20100828),0.75 g/次,2次/d,口服。觀察組患者采用溫針聯合中藥湯劑進行治療,其配方包括:黃芪30g,蜈蚣1條,桂枝、川芎、牛膝、秦艽、人參、杜仲、赤芍、當歸、防風、干地黃各10 g,桑寄生15 g,獨活20 g,細辛6 g、甘草6 g,將其水煎至600 ml,每日1劑,分3次服用。感冒發熱、陰虛內熱、濕熱癥患者忌用。溫針操作方式為:取穴:阿是穴、足三里、三陰交,梁丘、膝眼、鶴頂、血海。操作前協助患者取坐位,將膝關節完全暴露于視野,囑患者放松心情,對針刺穴位進行消毒,再選用毫針(40~50 mm)進行穴位針刺,使用提、插、捻、轉法,得氣后留針于穴位上。在留針過程中,在針柄上(距離皮膚2~3 cm)插入2 cm的清艾條段,并將其點燃,在針下放置一張硬紙片,避免患者燙傷皮膚,待艾條燃盡后,將針柄上灰燼去除,然后拔針,溫針隔日1次。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1個療程為14 d。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ysholm評分,內容包括上樓情況、疼痛情況、跛行情況、下蹲受限情況,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恢復越好。于治療后1、2、3、4周采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說明疼痛越劇烈。治療完成后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膝關節功能,膝關節功能主要是由活動范圍、自我評價、穩定性、活動能力、疼痛情況5個方面進行評判,分數越低說明患者恢復情況越差。
1.5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關節腫脹、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均消失,同時肢體功能恢復至正常狀態;有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關節腫脹、關節疼痛、活動受限)逐漸好轉,同時能夠完成正常工作和生活活動;無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關節腫脹、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呈惡化狀態,且不能完成簡單日常生活活動[2]。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Lysholm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Lysholm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Lysholm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66.2±2.8 72.4±2.5觀察組 30 65.1±3.5 94.2±1.6 t值 1.3436 39.8789 P值 >0.05 P<0.05
2.2 VAS評分比較 治療后1周、2周、3周、4周,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1周后2周后 3周后 4周后對照組30 7.6±1.86.5±1.0 5.1±0.6 4.28±1.52觀察組30 4.1±1.22.4±1.5 1.2±1.7 0.93±0.19 t值 8.537012.0668 11.8250 11.9783 P值 P<0.05P<0.05 P<0.05 P<0.05
2.3 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活動范圍、活動能力、疼痛情況、穩定性及自我評價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疼痛 活動范圍活動能力 穩定性自我評價對照組 30 70.3±2.4 68±4 70.0±1.0 70.4±3.1 71.4±2.4觀察組 30 94.1±2.1 93±4 93.2±2.4 94.2±2.4 92.4±4.3 t值 40.2077 24.7943 47.9646 32.827123.6183 P值 <0.05 <0.05 <0.05 <0.05<0.05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軟骨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骨化、裂紋、炎癥、機械性外傷等,其在造成關節軟骨損傷的同時,還可導致機體發生免疫反應,嚴重時,周圍軟組織可出現充血、水腫、肌肉攣縮現象,且膝關節本身屬于負重較大、解剖結構較為特殊的關節,因此易出現關節功能紊亂,從而引發膝骨關節炎。有研究表明,膝骨關節炎的發病率高達13.6%,目前治療的首要目的在于緩解臨床癥狀,改善患者肢體功能[3]。
現代醫學理論認為,退行性膝骨關節炎主要是由于干骺端血流增加、邊緣骨贅、骨硬化、滑膜炎所致,其在組織學方面早期臨床表現為軟骨表面碎裂、軟骨細胞克隆形成,后期則表現為血管入侵,并伴有軟骨硬化現象[4-5]。而在中醫理論中,退行性膝骨關節炎屬“鶴膝風”“痹癥”“骨痹”等范疇,主要是由于肝腎虧虛、風寒濕痹阻、氣血不順,而致血瘀于骨關節發病。因此,治療基本原則為益肝腎、補氣血、祛風除濕、活血通經[6]。
中藥湯劑配方中獨活、桑寄生具有祛風除濕、養血和營、活絡通痹之功效;牛膝、杜仲、熟地黃可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川芎、當歸、赤芍補血活血;黃芪、人參、甘草補氣扶脾,使氣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風濕;蜈蚣搜風剔絡,桂枝、細辛溫經通絡,秦艽、防風可祛周身風寒濕邪。諸藥合用,可達到益肝腎、祛風濕、止痹痛、補氣血之功效[7]。溫針主穴包括阿是穴、足三里、三陰交、梁丘、膝眼、鶴頂、血海,其中足三里具有健脾補虛、益氣養血之功效,三陰交具有補益肝腎之功效,梁丘具有通痹止痛之功效,鶴頂具有養肝柔筋之功效,膝眼具有行氣止痛之功效,血海具有祛風寒之功效[8]?!夺t學入門》載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溫針能將艾火的熱力直接傳導入穴位,輔以艾絨溫經通絡之性,兩者合用可達到溫陽散寒、除濕通痹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其可改善膝周血液循環,松解粘連現象及膝關節疼痛,促使炎性介質吸收,促使患者肢體功能恢復[9]。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膝關節活動范圍、活動能力、疼痛情況、穩定性及自我評價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1周、2周、3周、4周,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溫針聯合中藥湯劑治療退行性膝骨關節炎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減輕疼痛程度。
[1] 陳益丹,邱華平,金肖青,等.不同針灸方法對膝骨關節炎模型細胞因子及基質金屬蛋白酶影響的比較研究[J].中國比較醫學雜志, 2016,26(1)∶42-45,64.
[2] 徐風玲.溫針灸結合刺絡放血治療膝骨關節炎3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24)∶75-76.
[3] 邱玲,翟佳麗,劉迪,等.溫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震后板房區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12)∶2261-2263.
[4] 高潔,歐陽八四,張音,等.電針與溫針灸治療腎虛髓虧型膝骨關節炎療效比較[J].中國針灸,2012,32(5)∶395-398.
[5] 張玉霞.電針與溫針灸治療腎虛髓虧型膝骨關節炎的療效比較[J].醫學綜述,2013,19(10)∶1903-1905.
[6] S Farrokhi,S Tashman,AB Gil,et al.Are the kinematics of the knee joint altered during the loading response phase of gait in individuals with concurrent knee osteoarthritis and complaints of joint instability? A dynamic stereo X-ray study[J].Clinical biomechanics,2012,27(4)∶384-389.
[7] 陳萍.溫針配合中醫透藥治療膝骨關節炎56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9)∶155-155.
[8] 邱玲,翟佳麗,劉迪,等.溫針內外膝眼配合康復訓練治療震后板房區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 20(4)∶391-392,399.
[9] T Conrozier,J Balblanc,P Richette,et al.Early effect of hyaluronic acid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s on serum and urine bio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An open-label observational prospective study[J].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2012,30(5)∶679-685.
R274.9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11.012
1佛山市順德區大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東佛山 528300
2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醫院,廣東佛山 52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