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交感性眼炎的特點及臨床治療分析
張海燕
目的 探討交感性眼炎的臨床特點及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遼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交感性眼炎患者42例為研究對象,均給予病理學等全面檢查,確診病情后采用糖皮質激素、散瞳、抗生素等藥物進行綜合治療,觀察其治療效果。結果 42例患者經治療后其視力改善效率顯著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12個月隨訪顯示,病情復發率為24.0%,且傷口24 h以上修復及未修復者的復發率顯著高于傷口24 h內修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交感性眼炎患者以外傷致傷幾率最高,臨床癥狀以視力下降為主,病變以全葡萄膜炎發病率最多,經臨床早期綜合治療后,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視力恢復效率,降低病情復發率,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交感性眼炎;臨床特點;治療;效果
交感性眼炎是指一眼穿通傷或內眼手術后的雙側肉芽腫性葡萄膜炎,致傷原因與內眼手術、外界致傷或激光損傷等有關,以外界致傷發病率最高,多為利器致傷、爆炸致傷或砸傷等。交感性眼炎患者需要及時給予治療,重度者可導致失明,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質量[1]。本研究就交感性眼炎患者的特點及臨床治療進行分析,觀察其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遼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交感性眼炎患者4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齡10~56歲,平均(33±7)歲;潛伏時間4~9周,平均(6.4± 2.4)周。致傷原因:爆炸致傷15例,利器刺傷11例,刀傷致傷4例,石塊砸傷7例,由外傷致傷共37例,占88.1%;因睫狀區摘除眼內異物術后引發交感性眼炎3例,挫傷性青光眼小梁切除術后引發交感性眼炎1例,復雜性視網膜脫離行玻璃體切除術后引發交感性眼炎1例,手術后繼發病變共5例,占11.9%。
1.2 臨床癥狀及檢查 所有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眼前伴黑影、眼痛、畏光、視物模糊、視乳頭水腫、睫狀充血或視網膜水腫等癥狀。均經眼底熒光血管造影、B型超聲檢查及病理組織檢查等確診9例為前段炎癥,11例為后段炎癥,22例為全葡萄膜炎,檢查中均可見肉芽腫性炎癥特征。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病情確診后均需及時治療,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散瞳、維生素、抗生素、前列腺素抑制劑等進行對應性綜合治療。根據
患者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劑量,對可采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者,用藥第1周使用大劑量口服治療,1次/d,清晨服藥;用藥1周后改為隔日療法,用量為每次20~30 mg,用藥后需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待病情有效控制后可根據患者的癥狀好轉情況進行減量控制,最后停用糖皮質激素。對部分不可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或服藥后出現不良反應等的患者,取環磷酰胺靜脈注射治療,初始用藥劑量取100 mg,用藥治療1 d后取劑量為200 mg進行后續注射治療,用藥后觀察患者有無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適癥狀,有則需采取隔日注射療法,并對患者進行血液檢查,白細胞>5000個/mm3后可繼續給予環磷酰胺靜脈注射治療,療程為5d,用藥4~6 g。維生素、抗生素等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劑量。在綜合治療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患者各項機體功能的檢查,包括血壓、尿常規、血糖、電解質、肝腎功能等,加強了解患者的病情康復情況,從而有效控制用藥劑量。所有患者均需給予充分治療,時間約6個月。用藥治療后,需設定專門的隨訪護理人員,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12個月,詢問并記錄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有無復發等。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所有患者治療前后視力改善情況,并觀察成功受訪者的病情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視力改善情況比較 42例患者經治療后視力改善效率顯著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治療后患者交感性眼炎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睫狀充血癥狀基本消失,視乳頭水腫或視網膜水腫等全部吸收。

表142 例患者治療前后視力改善情況比較[例(%)]
2.2 病情復發情況 42例患者中,成功隨訪25例(59.5%),其中病情復發6例,復發率為24.0%。16例患者為傷口24 h內修復者,其中病情復發1例,復發率為6.2%;9例為傷口24 h以上修復及未修復者,其中病情復發5例,復發率為55.6%。傷口24 h以上修復及未修復者的復發率顯著高于傷口24 h內修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30,P<0.05)。
交感性眼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致病原因包括眼外傷或內眼手術后致病,其中以外傷致病發生率最高,本研究中88.1%的患者由于利器致傷、砸傷或爆炸等外傷所致,其發病機制為眼穿通傷或內眼手術后引起的雙側肉芽腫性葡萄膜炎病變。交感性眼炎的受傷眼稱為誘發眼,未受傷眼稱為交感眼,其病變的發生多存在潛伏期,一般患者一只眼受外傷后可存在幾小時至幾十年的導致交感性眼炎發病的潛伏期[2],但大多數患者在致傷1年內會發生交感性眼炎,而病變高發期和危險期多在致傷4~8周[3]。交感性眼炎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眼痛、視力下降、眼前伴黑影、畏光、玻璃體混濁、視物模糊、視乳頭水腫、睫狀充血或視網膜水腫等。同時,病變部位的差異也可導致不同癥狀的發生,以全葡萄膜炎為主要炎癥病變,患者均會出現肉芽腫性體征,而炎癥發生于前段的癥狀主要為急性虹膜睫狀體炎,炎癥發生于后段的癥狀主要為視網膜滲出或水腫等。臨床上對交感性眼炎病情的檢查包括眼底檢查、眼底熒光血管造影、B型超聲檢查、交感眼的病理組織檢查等,結合患者眼穿通傷或手術后炎性反應,在病理學檢查結果的輔助下綜合評估確診。
交感性眼炎患者需要早期、及時給予治療,隨病程增加,病情越來越重,最終可導致雙目失明。王玨和王映吉[4]研究表明,如果交感性眼炎患者治療效果不良,也可導致近半數以上患者失明。因此,應重視對交感性眼炎患者的治療,同時及早給予有效治療,以降低患者的失明率,有效改善患者的視力,提高其生命質量。本研究對選取的患者均給予綜合治療,經治療后視力改善效率顯著優于治療前,且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睫狀充血癥狀基本消失,視乳頭水腫或視網膜水腫等全部吸收,表明及早對患者進行綜合治療效果比較明顯,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視力恢復效果。本研究對患者采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具有抗炎、抗毒、促進代謝等作用,通過糖皮質激素擴散和合成,有效誘導抗炎性因子形成,抑制炎性因子生成,從而起到減緩滲出、改善水腫、抑制肉芽組織生長、控制炎癥蔓延、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機體抗菌能力等效果[5]。給患者進行散瞳,可有效發揮抗炎作用。給患者聯合維生素治療,可有效促進患者對維生素A、D、E、K、B族及維生素C等的攝取,從而改善新陳代謝,對機體起到調節作用,進而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給患者抗生素治療,起到抗菌、抗病毒、抑制微生物生長等作用。抗生素是由細菌、真菌或放線菌等微生物或高等動植物在活動中產生的具有活性的代謝產物,利用人工合成形成的一種抗菌素,具有顯著的殺菌、滅菌和抑制作用[6]。
此外,對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不佳或有禁忌證
等的患者,不能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需采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環磷酰胺進行治療,可有效抑制惡性腫瘤,同時對自身免疫疾病也可起到顯著治療作用。因此,對交感性眼炎患者及時采取綜合治療可提高療效,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視力。本研究隨訪結果顯示,復發率為24.0%,對患者24 h內修復的復發率和24 h以上修復及未修復的復發率比較發現,24 h內修復的復發率較低,表明及早治療的有效性。楊震雷等[7]報道交感性眼炎患者的復發率為26.67%;而本研究中的復發率明顯降低,也表明早期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綜合治療可降低病情復發率,進一步說明早期治療的關鍵性。因此,即使交感性眼炎發病情況比較嚴重,如果能及早進行診斷并給予綜合治療,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提高視力恢復效果。另外,為降低交感性眼炎的發生率,減輕患者的痛苦,臨床應加強對疾病的預防,可在患者眼穿通傷或內眼手術操作時,加強傷口的規范、正確、嚴密處理[8],仔細清除眼內異物并進行檢查,同時加強炎癥控制,盡量提高處理效果,進而避免交感性眼炎的發生。
綜上所述,交感性眼炎患者以視力下降為主要臨床特征,及早給予綜合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視力恢復效率,改善臨床癥狀,降低病情復發率,從而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1] 王曉霞.34例交感性眼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2,6(11)∶35-36.
[2] 王遵敬.免疫抑制類藥物應用聯合手術治療交感性眼炎的探索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1)∶232-233.
[3] 蔣峰,黃振平,丁莉莉.交感性眼炎臨床研究現狀[J].臨床眼科雜志,2011,19(5)∶475-479.
[4] 王玨,王映吉.交感性眼炎52例臨床分析[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附眼科手術),2011,32(7)∶539-540.
[5] 周偉,李學喜,蔡澤煌.交感性眼炎一例[J].眼科,2014,23(6)∶409-426. [6] 王毓琴,陸曉雅,王毓林,等.1155例葡萄膜炎的臨床分析[J].醫學研究雜志,2013,42(7)∶94-98.
[7] 楊震雷,石峰,徐崢.淺談交感性眼炎臨床研究現狀[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4)∶62-63.
[8] 仝春梅,王超英,劉迎慶.玻璃體切割術后致交感性眼炎一例[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4)∶338.
R771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11.059
遼陽市第三人民醫院眼科,遼寧遼陽 1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