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徐紹萍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呼吸科,重慶400038)
心理護理在肺結核咯血患者治療中的應用研究
劉婷婷,徐紹萍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呼吸科,重慶400038)
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對肺結核咯血患者治療中發生咯血的影響。方法 將該院呼吸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肺結核咯血患者90例采用分層隨機化方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針對性心理護理措施。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中發生咯血的差異。結果 觀察組原發性、浸潤性和慢性纖維空洞性肺結核患者中發生咯血例數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肺結核咯血患者同時采取常規和針對性心理護理措施能有效改善護理效果,降低咯血發生率。
結核,肺/并發癥; 咯血/心理學; 護理
肺結核是目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病,相當一部分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咯血癥狀[1-2],造成血行播散。發生大咯血時引發的吸入性肺炎、失血性休克、窒息等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這些癥狀常引起患者焦慮、恐慌,從而影響患者的治療,并加重病情。當代醫學界廣泛接受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除考慮生物和社會因素外,還強調心理因素的重要性[3]。心理護理已被證實在多種呼吸科疾病的護理過程中可有效減輕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消極情緒,提高患者滿意度[4-5]。為探討心理護理對肺結核咯血患者治療過程中發生咯血的影響,本研究對本院呼吸科收治的90例患者進行了分組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呼吸科收治的肺結核咯血患者90例,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齡18~72歲。首次住院58例(64.4%),第2次住院20例(22.2%),住院3次12例(13.3%)。護理情況:一級護理19例(21.1%),二級護理71例(78.9%)。肺結核類型為原發性、浸潤性和慢性纖維空洞性肺結核3種。將90例患者采用分層隨機化方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18~70歲,平均(43.98±15.24)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20~72歲,平均(44.16± 15.0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住院次數、護理級別和結核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常規治療、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防止發生呼吸道窒息。肺結核患者發生咯血多見于清晨和夜間,加強病情觀察及巡視?;颊呷绨l生咯血,立即采取積極、有效的急救措施并通知醫生。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關心重視患者的情緒 樂觀情緒是治愈疾病的促進因素。肺結核患者由于住院治療,排菌期患者需被隔離,日常生活改變及難以適應新的病房環境使其焦慮、悲觀,難以安心休養,嚴重影響療效。護士應主動觀察患者情緒波動,采用合適的溝通方式和技巧取得其信任,耐心傾聽,給予正確引導。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2 認真對待患者的心理需要 作為談之色變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生活和工作環境中的同伴及同事往往對結核病患者具有抵觸心理,刻意地疏遠,使患者產生孤獨感。年輕人容易將疾病與工作前途相聯系,心理壓力大。老年患者由于子女工作忙而疏于照顧,會產生焦慮情緒并伴睡眠、飲食障礙,均有與護士溝通的強烈愿望,護士應從多關心、幫助患者入手,盡可能滿足其合理要求,消除患者失落感。
1.2.3 實施合理的健康宣教 在護理工作全過程中始終貫穿健康宣教。護士應根據病情選擇合適時機和方法,采用語言、文字、手冊及交談等多種形式向患者介紹住院須知、本病相關知識、治療原則、用藥指導、活動與休息等。復治的患者心理問題更加嚴重,護士需對其進行個案分析,指導心理調節活動。此外,還應向患者的家屬做好宣教,取得其理解和支持以改善患者不利心理,
提高依從性。
1.2.4 采用針對性護理 本研究采用貝克認知療法[6-7],在建立良好醫患關系基礎上由主管護士完成一對一護理,引導患者識別自己對結核病的認知錯誤,逐步引導患者進入解決問題歷程中,從而避免傳統心理護理中試圖作為權威引導患者思維而造成患者抵觸,進而導致溝通無效的情況。在此過程中通過識別思維、重復進行分辨認知錯誤、真實性檢驗、去中心化、心理情況監控5個步驟,不斷糾正患者負面、消極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正確認知。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原發性、浸潤性和慢性纖維空洞性肺結核患者中發生咯血例數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護理期間發生咯血情況比較
咯血是肺結核較為常見并發癥,而咯血引發的窒息則是肺結核患者主要死亡原因。肺結核咯血并發窒息的原因有結核病灶引起的器質性病變、臥床體位不當及心理因素等。在心理因素方面,據多項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肺結核咯血患者缺乏對本病發生、發展和轉歸等相關認識,極易產生各種不良的心理刺激,如對長期治療產生的對自身的倦怠、對費用的擔憂、對身染傳染病的憂慮等,這些持續性的刺激易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從而引發反復咯血[8-9]。此外,過度緊張、恐懼心理能誘發喉頭、支氣管痙攣,增加發生窒息的危險。
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及醫學模式的改變,護理模式逐漸由“以疾病為中心”傳統模式向“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整體護理轉變[10]。特別是對患有慢性傳染性疾病的患者,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日益受到重視。患者自身心理和由護士所施加的雙重心理活動直接影響療效。肺結核作為特征性的一種慢性傳染病,患者在長時間治療過程中心理會隨之發生一系列改變。肺結核患者受到反復咯血的影響,極度悲觀的情緒往往使心理失衡。此外,結核病菌感染、病情發展與轉歸及藥物療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患者的免疫功能變化,負面情緒可妨礙免疫功能從而加重病情,因此,有必要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目標是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反應包括患者在診治過程中的憂郁、孤僻、焦慮、消極對待等,達到促進交流、穩定情緒、增強信心之目的;根據肺結核患者心理特點,因人而異將心理護理始終貫穿于護理全過程。護士應向患者說明咯血與疾病嚴重程度無關,并介紹肺結核治愈的成功率很高,消除其恐懼心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正確、及時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通過患者的家屬自學與護士講解相結合的方式,使其對肺結核具有全面認識;主動與患者建立良好醫患關系,針對患者心理反應不同,有的放矢地進行個性化干預,達到使患者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疾病的目的;護士要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及對目前護理狀況的看法和建議。此外,醫院需對護士進行系統的臨床心理護理實踐培訓,使其掌握心理學知識,是進行有效心理護理的保障。
綜上所述,針對肺結核咯血患者住院期間的消極心理情緒,進行有目的、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可明顯減輕對患者治療的影響,從而明顯降低咯血發生率,對保證患者治療的順利完成發揮了積極作用,因此,值得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1] 馬俊,尹洪云.青少年結核病臨床特點[J].臨床肺科雜志,2014,19(3):553-555.
[2] 朱順芹.肺結核咯血的臨床護理[J].吉林醫學,2013,34(34):7280-7281.
[3] 黃麗艷,郭寶軍.關于深化心理護理和系統化整體護理的思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3):51-52.
[4] 李立平,段紅艷,劉衛靜,等.心理護理對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14):2210-2211.
[5] 王莉端,潘琴,陳榮.護理干預對肺結核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4,35(11):1802-1803.
[6] 曾興華.簡評貝克認知療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26(12):60-62.
[7] 吳艷,田薇,吳麗,等.貝克認知療法在惡性骨腫瘤保肢術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4,29(2):66-68.
[8] 張曉蓉,樊安芝.護理干預對肺結核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重慶醫學,2015,44(7):1003-1004.
[9] 齊莉英.心理干預對肺結核咯血介入治療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5):103-104.
[10]車曉寧,阮彩蓮.護理模式轉變與護理教育的相關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21):2910-2911.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2.042
B
1009-5519(2016)22-3521-02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