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創造與道德的關系探析

2016-12-06 00:40:42于惠玲
道德與文明 2016年4期
關鍵詞:創新

于惠玲

[摘要]隨著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來臨,我們需要對創造與道德的關系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創造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關系。樹立創造道德觀,促進從以“仁”為核心的中國傳統道德觀向以“創”為核心的現代道德觀的創造性轉化,對激發全社會的智慧和創造力,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創造 道德 創新 人類社會

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斷創造的歷史。現在人類所有的一切進步無不得益于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創造活動。人類逐漸認識到創造帶來的巨大福祉,創造、創新成為當今時代的主旋律。同時,不應忽視的是創造與道德的關系問題也日益凸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與道德的關系問題的重要性、緊迫性不斷顯現。科學認識與正確處理創造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推進中國傳統道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有利于創造的良好道德風尚,既是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

一、創造與道德關系問題的提出

從茹毛飲血到煎烤蒸燜,從樹穴洞居到高樓大廈,從刀耕火種到機械化作業……每一次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都離不開創造。尤其是近代以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造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突飛猛進、日新月異。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生活產生影響之廣與深前所未有,當今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創新的世界,當今時代也已成為一個創新的時代。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順應潮流掀起“雙創”熱潮。但是,伴隨科技與創造的發展,某些挑戰人類道德的事件也時有發生,使人們不得不對創造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如,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中,恐怖分子劫持飛機,并以飛機當武器撞擊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國內屢屢曝光“地溝油”回收加工重新流回餐桌、“皮鞋酸奶”等危害食品安全事件,等等。在譴責這些不法分子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思考這算不算創造?這些惡性事件可不可以避免?創造與道德有關嗎?它們之間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

創造是人類社會永遠向前的動力。人們在享受創造所帶來的福利的同時,也遇到了倫理道德方面的復雜問題。早在19世紀,馬克思就有深刻的論述,他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財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源泉。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下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現代工業和科學為一方與現代貧困和衰頹為另一方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爭辯的事實。”不可否認,20世紀以來的創造,如飛機、計算機、手機等,讓我們感到舒適、便利和安逸的同時,也出現了類似馬克思所論述的情形,帶來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正如組織曼哈頓工程的奧本海默,起初滿懷激情地從事原子彈的研制工作.但當原子彈試爆成功后,他感到自己成為釋放魔鬼的人,此后這種內疚心理一直伴隨著他。許多參與曼哈頓工程的研究者都曾感到良心的不安、自責,并對其道德倫理責任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創造者在創造活動中不可避免地面臨倫理道德的沖擊,承擔著無可規避的道德責任。1949年國際科學協會聯合理事會通過的《科學家憲章》對科學家的義務和責任作了明確規定:最大限度地發揮科學家的影響力,用最有益于人類的方法促進科學的發展,防止對科學的錯誤利用。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創造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環境污染、黑客襲擊、克隆實驗、核威脅、基因改造以及不可再生資源的無節制消耗等也悄然而至。人類逐漸認識到,由于科學技術高度的社會化,高速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全球化,自身所隱含的對人、自然和社會的積極的正價值和消極的負價值空前顯著,導致了大量新的倫理道德問題的產生,如環境倫理、太空倫理、網絡倫理、核倫理、生命倫理、生態倫理、基因倫理等。作為著重研究解決現實社會生活中道德問題的應用倫理學,其中就內在地包含創造與道德的關系問題研究。

當今,人工智能方面的創造一直是一項備受爭議的議題。據《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報道,2015年霍金等上百位專業人士聯名上書,號召禁止人工智能武器的開發。公開信稱,如果任何軍事力量推動人工智能武器的開發,那么全球性的軍備競賽將不可避免。人工智能武器不像核武器一樣需要高昂的成本和難以獲得的原材料,一旦開發,人工智能武器很容易在各軍事力量中普及。所以,人工智能武器可能將在數年內,而非數十年內就能實現。他們表示,人工智能武器的禁令必須盡快頒布,以避免軍備競賽,這更甚于“控制人口數量的意義”。這一公開信事件表明,人類已經自覺意識到人工智能在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潛在風險。人工智能一旦失控,就像打開“潘多拉之盒”,人工智能武器會對人類構成致命威脅,導致人類自身滅亡。人工智能問題的熱議進一步表明.創造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關系人類發展與生存的根本問題,人類必須正確處理好創造與道德的關系,以避免或減少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造成災難與傷害。

陶行知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當今中國,創造已經成為主旋律、最強音。全國上上下下、各行各業,無時無刻不在從事著各種各樣的創造活動。如若不能正確處理好創造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層出不窮的倫理道德危機與社會危機不僅會阻礙創新創業的繁榮發展,更有可能危及人們的安全、健康和福祉。創新的中國,迫切呼喚著對創造與道德關系研究的深入與發展。

二、創造與道德的關系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創造與道德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這需要對“創造”與“道德”的概念本身進行分析。

關于“創造”的定義,仁者見仁,各有不同。劉仲林將其定義為:“創造是賦予新而和的存在。”毋庸置疑,“新”(novelty)是創造的首要特點。“創,始造也。”創造必不是模仿再造,而是首次、前所未有,即具有新穎性和獨特性。“新”是創造的主要標志,是區別創造和非創造的一個標準,但不是唯一準則。并非所有的存在都可以稱為創造,創造有某種限定條件。適當性(appropriateness)是創造的第二個標準,用中華文化術語說就是“和”。我們可以從社會的或環境的需要方面來看待“和”,也可以把它與創造者的內在動機聯系起來。“和”,也就是說創造必須在其有關的范圍內是合宜的或有用的,含義就是“好”與“善”,可以包括優秀、有用、令人滿意、有利等。無論是創造者的動機,還是整個創造活動過程和成果都必須滿足“和”的特征。例如,一個不懂音樂的人亂彈鋼琴,雖然“新”滿足了,但是缺乏“和”,人們對此不屑一顧。黑社會克隆一批人去搶劫銀行,也不是創造而是犯罪。盜車賊用高科技的遙控信號干擾器進行犯罪,危害社會,更不能算是創造。總體看來,創造之所以造福于人類,因為它是兼賅“真善美”而缺一不可的統一體。關于“創造”的定義,本文認可“創造是賦予新而和的存在”。在今天,創造已經無所不在,沒有哪個領域或事物能脫離開它的滲透,我們應當從廣義上理解創造。

“道德”的概念是什么?這是當前學界沒有達成統一認識的問題。唐凱麟在《倫理學》中對道德的定義是:“道德是人的一種特殊的社會規定性,是社會的一種特殊的人的價值觀念。道德既是社會調節的一種特殊手段,又是人實現自身統一、精神完善的一種特殊方式,它始終根植于人和社會不可分割的聯系之中,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價值形態。”道德起源于人類早期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特殊社會價值形態。道德作為一種社會價值觀念,并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建立在人和社會的聯系之上。人類的文明是靠道德的調節建立和保障的,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的人類社會是不可想象的。道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調節、指導人們的行為,具有約束、認識、教育、調節等主要功能。人們通過這些功能,可以實現自身統一,精神完善。本文采用此觀點。

(二)創造與道德關系的不同思考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關于創造與道德關系問題的思考與論述,雖然不多,然而也并非毫無頭緒。尤其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科技倫理學、工程倫理學、創造學等的興起與發展,在對科技活動中的創造、工程創造進行反思時,關于創造與道德關系的不同思考也有跡可循。

中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傳統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倫理道德思想。“以道馭術”與“文以載道”是我國古代對處理道德與創造之間關系的基本思想。《論語·述而》中有“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顯示出中國古代強調所有的創造活動都離不開“道”,乃至以后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更出現了“重道輕器”的傾向。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的思想。張岱年對此指出,“生即是創造,生生即不斷出現新事物。新的不斷代替舊的,新舊交替,繼續不已,這就是生生,這就是易”。創造心理學家郭有通也認為“《易經》中所謂之易亦含有創造之義。我們不妨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改為‘天行健,君子以創造不息,以符合生生之謂易的原旨”。我們從“生即是創造”的思想出發,認識創造與道德的關系:“創造就是道德”,而且是“天地之大德”與“盛德”,體察自然、研究事理、窮神知化、創造不息是道德水平最高、至高的表現。中國古代思想中還有創造與道德之間互不相容、彼此排斥的思想。所謂“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莊子·天地》)。“機械”“機事”“機心”等會使人沉淪。

近代以來,由于受到“科技的價值中立”思想的影響,表現出了“去道德”傾向。有的人認為創造應是純潔和獨立的,與道德、良知無關。倫理道德不但不是創造的內在維度,而且對創造是一種“絆腳石”,因而拒絕倫理道德對創造的涉入,對創造道德不予重視。他們認為,創造者在進行創造的過程中必須撇開主體的目的、利益、需要、興趣、情感、欲望等主觀偏好,創造活動以及創造成果本身不包含價值,評價創造活動的標準不是“好”與“壞”,“善”與“惡”。創造活動導致善的結果還是惡的結果取決于人的使用方式,而創造本身是無所謂善惡的。如此一來,某些人以之為保護傘,宣稱創造無禁區,有絕對的自由,開展廣受爭議的克隆人、轉基因等研究活動。

邁克·w.馬丁是美國著名工程倫理學家,作為工程倫理學界的領軍人物,其著作《工程倫理學》被視為工程師培養的經典教程。創造.尤其是科學和工程中的創造,一直是馬丁畢生的興趣所在。在馬丁的視野中。工程創造構成一種道德創造,經常被反對和忽視,其主要基于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主張道德是關于努力,是可以通過許諾和自律控制的,而創造包含運氣和機會,具有不確定性,很難預料和控制;第二種觀點認為職業倫理是對某職業所有成員的道德要求和約束,而創造則是少數天才的個人天賦;第三種觀點強調創造有善的或惡的用途,因而創造本身是一種與道德無關的卓越。然而,馬丁與以上他所述的三種觀點不同,認為創造并非與道德無關。馬丁主張,主要是因為創造“產生道德利益,被道德關心所激勵,并且體現諸如仁慈、勇氣、毅力美德”,所以科學與工程中的創造具有重要的道德意義。同《周易》中的思想一致,馬丁認為當創造被道德激勵并貢獻于人類幸福和環境安康時,創造就是一種美德。他在《創造性:科學中的倫理與績效》中系統探究了創造的道德維度。由此,馬丁認為科學和工程中的創造通常構成道德創造,這種創造具有重要的道德意義,值得深入探究,而不應被忽視。

關于道德與創造關系的研究,這方面國內外學術界各領域的相關研究確實很少。除本文前面所述的情況外,國內有心理學研究者借助新興的認知神經科學方法,根據創造性的前額葉低激活理論,對創造性與道德的關系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高道德組在解決創造性思維任務時表現出更高的創造性,也就是說,高道德意味著高創造性。心理學的研究支持了創造力與道德存在正相關關系的觀點,即道德可以促進創造力,高道德個體表現出更高的創造性。具備高尚道德的創造者.更有利于他們進行創造。別爾嘉耶夫在批判傳統倫理學的基礎上,以個性、自由、創造為核心概念,建構了“創造倫理學”,周來順認為別爾嘉耶夫的“創造倫理學是手段與目的、愛與善、自由與同情等相統一的倫理學”。這些研究可以說從倫理道德角度對創造與道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總之,關于創造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人們的思考和論述并不豐富,比較零散,大多隱藏于關于“科技與道德關系”的探討中,且不鮮明、不系統。這些思考和論述大體上可以總結為以下四種觀點:(1)創造與道德無關,創造與道德是兩個不同的范疇,是相互分離、平行的,無任何關聯與交叉;(2)創造與道德之間只存在著對立的關系;(3)創造與道德之間是一種統一的關系;(4)創造與道德在對立中存在著統一。那么,創造與道德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呢?是對立,還是統一?抑或是既對立又統一?

(三)創造的道德視角

通過對“創造”與“道德”兩者本身進行分析后,結合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實際情況,從道德視角分析創造,本文認為道德與創造之間的關系包含以下四點。

第一,道德是創造的內在維度。人類社會一直憑借創造戰勝困難、改變世界的面貌、追求幸福和開拓未來。因此,創造必然內含“善”的道德意義。“創造是賦予新而和的存在。”無論是創造主體——創造者,還是創造客體——創造成果,乃至整個創造活動都必然是“真善美”的高度統一。創造者崇高的道德品質,諸如智慧、熱愛真理、實事求是、樂于奉獻等美德,肯定利于創造。如果道德淪喪,不但不利于創造,更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失“和”也就不能合宜有用;取出“善”極可能為禍于人,都不是創造。創造沒有任何理由凌駕、超越于道德之上。道德之“善”滲透于創造之中,成為創造的內在維度,才能真正造福人類。全國職業工程師協會工程師倫理準則基本準則規定,工程師在履行其職責時應當“將公眾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創造是滲透著倫理道德價值、服務于全人類的崇高事業。

第二,創造是最大的“善”,是實現道德的有效途徑。《周易》講“生生大德”,馬丁也認為創造就是一種美德。假如沒有創造,就沒有我們今天現代化的幸福生活。創造促進人類社會進步,革故鼎新,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具有最大的“善”。實現創造就是實現最大的“善”,增進人類的福祉,促進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創造者在貢獻性的創造活動中達到自我奉獻的道德境界。創造就是高尚道德的實現,是實現“善”的有效途徑。

第三,創造與道德不是對立的。創造的發展和進步需要充分的倫理道德激勵。強調倫理、講原則、重道德并不一定導致僵化教條、缺乏活力。“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創造與道德的最佳和諧狀態。擺脫了道德的所謂社會“活力”將是人類社會最可怕的災難。社會“脫韁”恰恰不是降低、消滅道德,而是將倫理道德高高舉起,弘揚創造精神,形成鼓勵創造、寬容失敗的良好的道德風尚。批判傳統、打破秩序、標新立異也不是敗壞風氣、腐化道德的罪魁禍首。“道德滑坡”現象的原因很復雜,怎么能歸因于創造呢?社會上形成尊重創造、鼓勵創造的道德風尚,是促進創造的重要因素。如果失去社會倫理道德的激勵與支持,創造就會受到壓抑與阻滯。

第四,創造與道德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創造與道德都是人類所特有的,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道德通過影響社會主體的精神狀態和社會關系轉而影響社會生產力;創造則比較直接地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創造與道德共同推動著人類從蒙昧走向開化,從野蠻走向文明,從落后走向進步,從貧弱走向富強。在這一過程中,創造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為倫理道德的發展進步提供有利條件,促進新的道德規范與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倫理道德則為創造活動提供價值定向、精神條件和道德規范,有助于創造的發展。創造與道德的互動以他們二者的共同進步為基本趨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共同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之中不斷發展與進步,使人們走向幸福和高尚的生活。

三、創造道德觀:

中國傳統道德的創造性轉化

創造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在不斷推進大眾“雙創”的進程中,迫切需要創造與道德之間相互促進、良性互動,讓創造不僅是一種意識、一種行為、一種思維、一種精神、一種活動等,更要讓創造成為一種高尚的道德,即創造道德。創造作為道德被提倡與鼓勵、建設與弘揚,“創造道德觀”深入人心.千千萬萬創造者就會積極活躍起來,匯聚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動能.大大有益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創造道德觀”建設中,中國傳統道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創造與道德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首要任務。

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道德以“仁”為最高道德準則。《論語·里仁》日:“好仁者,無以尚之。”仁最高,沒有什么比仁更高。這樣一來,“仁”體現的僅是倫理意義上的“善”,遮蔽了創造意義上的“真善美”的統一。也就是說,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傳統道德觀主要表現為一種“天下歸仁”的泛倫理觀,“仁”具有最高價值,但其主要缺陷是:忽視人的創造,忽視人對自然和社會的創造實踐,束縛了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中國傳統道德觀的這一缺陷造成中國傳統社會的創造活力被禁錮、壓抑和削弱,也是導致中國近代逐漸落后的原因之一。《詩經·大雅·假樂》中有:“不愆不忘,率由舊章。”中國傳統道德雖然博大精深、豐富多彩,但是由于其本身的時代局限性以及千年經學思想的束縛,缺乏變革轉化,守成有余,創造性不足,已脫離了時代主流精神。創新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與特征。中國傳統道德只有經過一番脫胎換骨的轉化,才能與創造共同擔負起振興中華的重任。2014年2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并強調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因此,中國傳統道德的創新變革成為創造與道德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

怎樣實現中國傳統道德革故鼎新的創造性轉化?其核心是傳統道德觀的轉化。首先,尋找傳統與現代的接榫點,即古與今的銜接點,是中國傳統道德觀轉化的一個關鍵環節。《周易》“生生大德”學說充滿生機勃勃的創造精神,感人肺腑、震撼心靈,經由眾多學者的精辟闡釋,成為傳統與現代最富生命力的接榫點。其次,由《周易》“生生大德”觀點萌起,對“生生日新”進行反思,結合張岱年“生即是創造”的提升,可以形成以“創”為核心的現代道德觀。中國傳統道德創造性轉化的精髓就是一個字:“創。”“創”就是創造、創新。從“生生”觀到“創造”觀體現的是現代創造觀念的覺醒。最后,中國傳統道德觀的轉化,可以用劉仲林“創學”視野中的“人生之大德日創”這句話來表示,也就是“人生最大、最高的道德行為就是創造”;“創造是一個人德行中的盛德、至德,沒有比創造更大、更高的道德了”。人生至高無上的道德就是創造;人的自覺創造是道德的最高意義。由此,創造與道德合而為一。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我們每個人只要努力創造,就是最高道德境界的表現。我們每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道德追求,就要積極主動地從事創造活動。

總之,中國傳統道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革命性地沒有把“仁”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創”放在了第一位,有利于形成“倫理驅動力”,促進創造與道德的和諧繁榮發展,催生利于雙創的道德環境。尤其是它旗幟鮮明地提倡對創造的執著追求也即對最高道德境界的追求,成為激勵人們敢于創造、善于創造、樂于創造的道德精神力量。從“仁”到“創”的轉換是中華傳統道德觀向現代轉變的核心變革。這一變革既是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又反映了時代特點,兼中西方之所長。由此,“人生之大德日創”的創造道德觀呼之而出,有利于中國傳統道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于形成尊重創造、崇尚創造和獻身創造的良好道德風尚,使踐行創造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道德風尚。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5月到2015年6月中央層面已經出臺至少22份相關文件促進創業創新。2015年3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2015年6月,《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也正式公布。正確認識與處理創造與道德的關系,有利于助力“雙創”的現代“創造道德觀”,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創造不僅是精神、意識、思維、行為等,也是一種道德,必然利于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蓬勃開展,來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到來!

猜你喜歡
創新
號脈時代盯熱點 做足內涵多深意
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策略探討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9:35
基于學生就業導向的中職物流管理教學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9:19
以人為本理念在幼兒園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7:20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
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觀點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7: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激情乱人伦|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色综合日本|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少妇精品网站|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久草网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91青青草视频|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日韩国产 在线|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综合18p| 亚洲激情区|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福利片91| 欧美五月婷婷|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欧美色亚洲| 国产爽妇精品|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久久毛片网|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91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性欧美在线|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www.精品国产| 国内黄色精品|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JIZZ亚洲国产|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91亚洲视频下载|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人人干| 青青操视频在线|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在线五月婷婷|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天堂成人在线|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欧美午夜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