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蓮
摘 要:班集責任感是人們素質中極其重要的一種個性品質。面對著幾十個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受著不同的影響形成了獨特個性的學生,這就需要這個集體大家庭里的每個人都充滿著對集體的責任感。 關鍵詞:學生;責任感;道德培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可以說,班主任已責無旁貸的肩負起民族和人類的命運了,這是何等的榮幸又是何等的艱難啊!班主任,集教學與育人為一體,在教育中承擔著多種角色。面對著幾十個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受著不同的影響形成了獨特個性的學生,我們的工作又是多么的富有挑戰性和復雜性。一個班集體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百般滋味。而班主任就是這個大家庭里的組織者,既要讓這個大家庭有秩有序的運行,還要讓它蓬勃向上,充滿無限的潛力。這就需要家庭里的每個人都充滿著對集體充滿著責任感。下面我就著重來談談對孩子班集體責任感的培養。
一、培養班集體責任感的重要意義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這樣的社會關系中,每個人對他人,對集體和社會都承擔著一定的責任,以保障社會的健康運行。在傳統道德受到沖擊的今天,公民的責任感對于協調社會的利益關系和道德關系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責任感不僅是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昀基本的紐帶,也是人生一切創造活動的內在動力。它不僅影響著人生價值的實現,而且影想著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
二、影響小學生班集體責任感形成的因素
通過四年班主任工作的經驗總結,及對大量文獻資料的梳理與思考,我認為影響小學生班集體責任感形成的內部因素主要有:
(一)受認知發展水平和自身能力發展水平的影響
從心理學來看,人的道德品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道德意識的發展,即掌握道德原則或道德信念;第二:道德行為習慣的發展,即把所掌握的道德原則或信念在一定的場合付諸行動的能力。”小學兒童道德品質的發展,是在教育的影響下,在兒童實踐活動中,通過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不斷矛盾統一的過程逐步發展起來的。在道德知識的理解上,兒童從比較膚淺的、表面的理解逐步過渡到比較精細的、本質的理解。在正確的教育下,小學兒童比學前兒童更能把道德知識運用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而三、四年級恰是兒童道德意識發展和道德行為形成的主要階段。這主要是因為兒童對于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的認識,受兒童自我中心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影響。中年級的孩子逐漸從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中走出來,開始以自己的意識主動的關注周圍的世界,關注周圍的活動對自己的影響,開始融入集體。
另外,還受其自身能力發展水平的影響。國內外的不少研究發現,責任感與道德、自豪感、堅持性、意志力、自主性等的發展都是密不可分的。它們彼此關聯,促進兒童兒童責任感的產生并予以維持。任何一個方面的缺失或不足,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責任感的發展。而兒童的自律性、意志力都處在發展之中。在盧梭的教育理論中,他認為孩子小時候的可塑性極強,教育孩子要趁早。這點也是被許多教育家認同的。所以我們要抓住時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這個黃金時期給與孩子昀好昀有力的班集責任感教育。
綜上所述,小學時期的責任感隨著小學生認知能力和體驗的加深而加深,不穩定性對責任感的穩固產生著極大的影響。另外,一些與責任感相關的意志品質發展的不成熟也影響著小學生責任感的發展。
(二)外部因素
外部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主要作用的是家庭的影響和學校的德育教育。這一代小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嬌”“驕”二氣。多數家長溺愛孩子,平時疏于對孩子的責任感教育,導致孩子獨立意識差,缺乏責任感。學校并不是不重視德育,恰恰相反,德育工作一向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問題的根源在于長期以來德育的方式方法存在著重大的失誤。學校傳統道德教育的四大誤區:第一: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嚴重脫離青少年和社會的實際。道德教育的內容抽象,學生可實際操作的不多;第二:道德教育的過程脫離昀本質的東西——青少年的主體。主要用灌輸式的方式試圖去塑造青少年的做法已經不能被青少年接受了;第三:道德教育導致認識與行為嚴重脫離。在道德認識上指導怎么做,在道德行為上卻做不到。當下青少年信仰多維、價值多元,思維具有強烈的批判性,而學校的教育方式過于僵化。另外,學校和家庭教育的脫節也影響著學生責任感的形成。
三、班集體責任感的培養策略
(一)在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中激發學生的集體責任感
在日常的教育中,應該避免一遍又一遍地對學生說“你要有責任心,你要對自己,對家長,對國家,對……負責”等這樣單調乏味的說教,我經常隨口給學生講一些關于責任感的小故事。例如講白求恩是怎樣冒著生命危險,盡職盡責地為傷員做手術;講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人之幸福安康為己任,所以名垂青史;孩子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我同他們講的那一則故事:“一名公交司機行車途中突然心臟病發作,在生命的昀后一分鐘里,他做了三件事:一、把車緩緩地停在馬路邊,并用生命中昀后的力氣拉下了手動剎車閘;二、把車門打開,讓乘客安全地下了車;三、將發動機熄火,確保了汽車和乘客的安全。做完這三件事,他安詳地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 ”當時有的孩子甚至留下了淚水,為一個生命的逝去而惋惜,更為一份責任而感嘆。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對他人是一份安心,對自己是一份良心。當孩子們想對自己該做的事情應付了事時,周圍的孩子總提起這個故事,學生們在故事當中受到了教育,鮮活真實的事例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責任”一詞的分量。
在日常的教育中,通過身邊的具體事例,生活中真實的故事,學校班級舉行的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責任感的教育,讓學生通過思考和真實的情感體驗感受到責任感的重要性,一定要避免單純的說教。
(二)在班干部隊伍的建設中培養學生帶頭履行義務的習慣
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必須擁有一個具有凝聚力的班集體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才能帶動全班同學去努力實現共同的目標。班干部即為班內核心力量,他們分別負責班內各項工作,在完成工作的同時也要加強責任感的培養。同時,班內有一群責任感強的班干部,會使班內形成良好的班風,對學生也有很強的約束力。同齡人之間的影響會觸及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所以,一定要注重班干部的培養。
以上,是我對班集體責任感所做的一點思考和探索。總之,在日常的班主任管理中,只要我不斷探索,不斷努力、進取,懂得去發現,勇于去實踐,我相信我所帶的班集體一定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班級的凝聚力也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