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雄
摘 要:處于發展時期的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教師要加強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使其身心得以健康發展,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有著積極的意義,對于推進素質教育也具有積極的影響。本文闡述了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探究了小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學生 行為習慣 養成教育
習慣是人生的主宰,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落實關于黨中央講話精神的體現,適應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的要求。學生時代是成長發展與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所謂好習慣受益終身,教師必須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的細節做起,肩負起引導與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責任。
一、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實施,導致新舊觀念出現沖突,學校教育出現很多令人擔憂的問題。比如:學生中經常出了行為霸道、不懂禮貌、不認真上課、不完成作業等諸多行為問題引發的不良后果。[1]
學生如果具有良好的個人素質和家庭教育,就會有良好的行為與學習習慣,學生會認真踏實,積極主動地學習,且成績優秀,能協助老師做好班級工作;如果學生行為與學習習慣很差,會變得不講個人衛生,穿戴不整齊,亂扔垃圾,作業書寫極不認真,作業的完成要依靠教師的督促。且課堂上不專心聽講,思考不積極。長此以往,學生會對學習持無所謂的態度,學習成績明顯落后,經常拖班級后腿,老師為此傷透腦筋,且要付出多于別人幾倍的心血去管理他們。
教師往往多少次苦口婆心地教誨,但對學生來說卻收獲甚微。比如一些熱愛民族,熱愛祖國之類的大道理,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教導經常顯得蒼白無力,諸如此類的疑惑和難以把握。
二、如何從學生行為習慣入手抓好養成教育
對于如何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下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小事做起,因為不少家庭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校園內經常出現亂扔垃圾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校園的環境。學生不講個人衛生,穿戴不整齊,破壞了校園的和諧氛圍。糾正學生的這些不良行為,必須從學生自身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入手。學校可以向全校學生發出了一份關于維護校園環境,講究個人衛生的倡議書,希望每一位學生共同簽名鄭重承諾:不在校內亂丟一片紙屑和垃圾,講究個人衛生。這樣一個小小的活動,會讓學生許下一個重重的諾言,如此校園環境與個人形象會有很大的變化。
對于教師苦口婆心地教誨,但對學生來說卻收獲甚微這一問題,我們要從實事入手,道德品質是屬于精神層次的,這就決定了它的難把握性。教師要走出空講大道理的誤區,一定要講究教育實效。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孩子們收看北京奧運會的影像,讓孩子們感受升國旗,奏國歌,讓他們有心靈的震撼,努力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教師還要告訴學生,愛家也是愛國,學校還可以開展到家做家務的活動。這樣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會讓養成教育變得務實而有效。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以身作則,在學生眼里,教師是神圣的,教師舉止會對孩子的言行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教師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與人格魅力影響自己的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以活動為載體,學校要充分認識到學生自身的喜愛活動的特性,去組織多項集體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與集體榮譽感的良好品質,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規范。學校可以組織諸如運動會,朗誦比賽,學習雷鋒先進事跡等多種形式的集體活動。通過這些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這樣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也就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細微處入手,養成好的習慣就是做好生活中、學習中的細小地方。教師可以制定班級日常規則,前面提及的學生有霸道不懂禮貌的行為等等,要制定相關的細則。比如,1.團結同學,不打架,不罵人;不說臟話;2.尊敬教師,見到教師要主動問候;3.尊敬長輩,學會照顧和感謝親人等。根據上面提到的學生不認真完成作業的情況,可以安排組長檢查作業,如果發現有不寫作業與應付了事等現象,要與學生溝通,督促改正,或通知家長共同監督,逐漸促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學生養成教育的必要性
雖然習慣經常來源于一些不經意的小事中,但卻蘊含了改變人命運的巨大能量。養成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學生如果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會有利于其學習成績的提高,抓好養成教育,使學生受益終生。而且班級的風氣也會好轉。
養成教育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培養。人格反映了一個人心理面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它存在于每個人的身上,它不僅會受到先天遺傳的影響,而且還會受到后天環境與教育的影響(大部分是后天影響的結果)。孩子的行為習慣與人格好壞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那么人格上就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良好的習慣,是健康人格的基礎和外在標志。孩子有一個健康的人格,是良好行為習慣的升華和結晶。我們知道,孩子成才的前提是先讓孩子成人,成才又成人是每個父母的愿望。完善養成教育,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能有效促進學生人格結構的優化,改變某些不良的人格傾向,是孩子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養成教育有利于人的素質提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習慣就是素質,一個人擁有良好的素質與其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分不開的,素質形成的過程往往是良好習慣形成的過程,且素質通過習慣表現出來。學生素質的發展狀況,關系到新一代國民的水平。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優良素質為基礎。從培養良好習慣入手,是對少年兒童進行素質教育的最佳途徑。
結語
我們要認識到,養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相信我們只要有恒心、有熱心,并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一定會有好的結果。那么就讓我們與時俱進,為培養合格的二十一世紀競爭人才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趙曼.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3.
[2]溫耿元.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小學德育的重點[J].特區經濟,2002,0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