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菊
摘 要:新課程改革已經進行多年,但在我們的美術教學還是存在教學觀念陳舊,忽視學生的心理與身體發展特點,學生的個性得不到解放、張揚,學生的心靈得不到自由,完全束縛在教師的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這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作的一點探索與思考,與教師同仁共同探討學習。
關鍵詞:美術教學 學生 個性 自由 興趣
在我們的美術教學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教師課前可謂精心設計教案,上課程序可謂嚴謹。可是學生呢,你講的是津津有味、頭頭是道,他聽的是枯燥乏味、毫無興趣;這恰恰反映了我們的美術教育的現狀:美術教育不合“人心”,不符“學情”,沒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1]
在我們的美術教學中很多教師是很“認真”地備課了,但他們僅僅是備“課”,而不是備“人”。他們做的是僅限于知識傳授技巧這層意義上的備課,嚴重地忽略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我們的教學要以“人”為本。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讓學生的心靈得到自由,讓個性得到解放,畫心中之畫,表心中之情。正所謂讓學生的心靈張開自由飛翔的翅膀,要做到這點,我認為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改進:
一、了解學生生活,巧置情景,激發學生感知欲望
要讓學生喜歡美術,就必須要讓學生從心里對美術產生一種需要。所謂需要,就是一種機體自身或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大腦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動的重要動力。心理學、教育學認為:一切人的生存和發展都不能離開環境,由此可知,要了解學生的需要,要讓學生產生美術學習的需要,就必須深入地了解學生的生長環境及生活。對于學生來講,他們的知識與技能是由經驗中來的,特別繪畫活動更離不開兒童的直接經驗,他們的繪畫內容來源于自然,貼近于他們的真實生活。了解這一點,就了解了學生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學《下雨了》這一課時,按照常規的美術教學就是教師借助多媒體,精心地設置一個虛擬的下雨的情景。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去回憶下雨的情景,加上教師所謂的“形象生動地”描述來讓學生獲得對下雨的感受。這樣的教學會取得好的效果嗎?這種虛擬的場景很難觸動學生的感受,激發學生的情感,他們也就難以積極地去回憶、去創作了。因此,讓他們在教室中回憶下雨的情景,無異于紙上談兵,學起來也就枯燥無味。針對這種情況,我調整了《下雨了》的教學,一是調整教學時間,在恰逢雨季時才教這一課,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雨,親切而形象,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增。二是讓學生走出教室,讓他們到雨中去嬉戲、去體驗,感受實實在在的雨,這對于他們來說是形象的,感受是深刻的。其實,“在玩中學”、“寓教于樂”是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掌握知識是師生的共同愿望。我們知道,愛動是兒童的天性,我讓他們在雨中親自去體驗被雨點滴打在身上的那種清涼與驚奇,體驗被雨淋濕的那種愜意與狼狽,更體驗到了在雨中的歡樂與激情。因為在這種愉悅與激情中,他們的感知由被動變為主動,由呆板變為敏銳,久而久之,這種感知會成為一種心理需要,變成一種自覺。所以我們必須讓學生主動地、充分地感知生活和環境,做到“心中有畫”。
二、走進學生心靈,體驗情感,拓展學生的創作空間。
對于學生來講,他們所描繪的每一個點、每一條線都是一種內心世界的反映,是一種情感的外在體現。作為美術教師應該認真地看待,悉心體驗,不可小視。在我們的美術教學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生在教師剛布置完作業一會兒就舉起自己的作業本讓老師看,“老師,你看我畫得怎么樣?”乍一看,他只是在自己的本子上畫了一些你不知名的點與線罷了。對于這種現象也許你會很氣憤,但如果教師了解學生的話,你就會知道這不是小孩的一時沖動,也不是他的故意作秀,他卻恰恰給你傳遞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這位學生開始喜歡上了美術,他只是在試探老師對于他們的態度,需要的是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些看似亂七八糟的點與線,也許你一時看不懂,但學生自己很明白,做老師的不應該冒然打斷或批評,而應該站到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觀察生活,分析事理。現代心理學表明:小學生的情感的實踐性和堅持性較差,依賴于成人的監督,因此,對于這種發自內心的對美術的喜愛之情和表現欲,教師千萬不要粗魯地打斷,應給予正確引導、由衷的表揚。如:在上《童話城堡》這課,大部分同學都畫出了自己心中美麗的城堡,但是有個孩子卻只是在紙上看似胡亂的畫了一些線條,孩子說他畫的是怪獸的城堡,所以看起來是怪怪的感覺。聽完孩子的描述我們不能簡單的就說孩子畫的不好,他有他的創意和想法。所以我們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賞這幅畫,而不是一味的以大人的眼光對看待孩子的作品。[2]
三、認真對待習作,積極引導,樹立學生自信心。
我在教學中發現,有一些同學不管老師教哪一課,他都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然后開始畫自己喜歡的形象。我對這種“不務正業”的同學的態度是讓他盡情地去畫,甚至還有意鼓勵他畫,結果發現他對自己感興趣的形象是情由獨鐘。不管是外形,還是神態都很夸張、惟妙惟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創作自己感興趣的作品時,會激發自己更多的想法和靈感。以學生為主體是現代教育的中心,我們應該承認兒童自身存在的自主發展能力,大多數學生因個性等條件的差異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在美術教學中我們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獨立思考、操作條件,正確引導、啟發他們的想象力,鼓勵他們敢于去思考,敢于去實踐,敢于去創造。實踐證明,只有我們放開手腳,大膽地讓學生用畫筆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去表現他們的愛好,表現他們的追求,并給予恰當的輔導,會讓他們有一種成功感、滿足感,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總之,我們的美術教學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正確引導,讓學生的心靈得到自由,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張揚,事事處于一種“放飛心靈”的自由狀態,讓美術成為他們抒發情感、表現個性的載體,相信他們對美術學習的熱情會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國美術教育》、《湖南教育》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