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福祉,深刻改變了農業、水利和人居建設的方法和技術,其核心是將基于農業時代技術與智慧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打破,以圖獲得對自然的更大程度的控制和掠奪。但當工業技術及其對自然的控制力和破壞力被無所顧忌地濫用時,被逼到墻角的自然便以無可抗拒的破壞力給人以報復。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的集大成產物,它集中體現人類所有的成功和失敗。目前全球約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國快速城市化過程帶來高速的社會發展和經濟騰飛,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5年的56.1%,但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帶來城市功能不完善的弊端。由于城市開發建設破壞了自然的“海綿體”,導致“逢雨必澇、雨后即旱”,同時引發了水環境污染、水資源緊缺、水安全缺乏保障、水文化消失等一系列問題。
在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視角下,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水問題的系統性和復雜性。針對城市目前凸顯的城市內澇、水質退化等水文安全問題,我國政府已將海綿城市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時談到“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5次會議上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戰略,同時再次強調“建設海綿家園、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以“海綿”來比喻一個富有彈性、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特征的生態型城市,是對工業化時代的機械的城市建設理念,及其對水資源和水系統的片面認識的反思,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是一種完全的生態系統價值觀?!昂>d城市”既是一種城市形態的生動描述,更是一種雨洪管理和生態治水的哲學、理論和方法體系。這個生態基礎設施有別于常規的、機械的、以單一目標為導向的“灰色”的工程性基礎設施,而是以綜合生態系統服務為導向、用生態學的原理、用國土和區域生態規劃的方法以及景觀設計學的途徑和技術,來實現生態防洪、水質凈化、地下水補給、生態修復、生物保護、氣候調節和人居環境改善等綜合目標。
國外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領域研究與實踐始于20世紀60年代,代表性的理論和實踐包括美國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綠色基礎設施(GI)和低影響開發(LID),德國的自然開放式排水系統(NDS),英國可持續排水系統(SUDS),澳大利亞的水敏感性城市設計(WSUD),歐盟的水框架指令(EUWFD)等。我國應結合城鎮化的特點,借鑒上述國家的經驗,在城市建設和治水方面強調綠色、低影響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等理念;推廣低影響開發、可持續排水系統、水敏感設計等技術,采用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處理的方法,降低雨水徑流量和高峰流量,減少對下游受納水體的沖擊;保護利用自然水系,保證透水地面比例,使土地開發時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和生態系統。通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達到防治內澇災害、控制面源污染、合理利用雨水資源的目的。
海綿城市建設并非“一朝一夕”可促成,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集中建設可以成就,它是一項系統性和長期性的工作。我們有五千年的農業文明給我們留下的豐厚遺產和智慧、又有發達國家應對環境問題的經驗積累,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堅強和高效的政府及其協調機制,理應更高效地化解這場危機。作為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轉型的重要標志,旨在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海綿城市建設應該包括哪些方面?投資問題如何解決?世界各地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又有哪些做法和理念值得重視和借鑒?海綿城市建設需克服哪些困難?本期《未來的海綿城市》策劃,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技術途徑和存在問題進行探討,以饗讀者。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