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華 李瑤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報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高校校報受到制度的制約,時效性不佳,學生記者缺乏經驗,面臨新媒體的沖擊。但是,校報的傳播載體日益多樣,校報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內容更加豐富,校報宣傳得到重視,校園媒體人才隊伍增強。高校校報應該增強時效性,完善采編隊伍的管理建設,轉變宣傳方式,搭乘新媒體技術快車,積極進行媒介融合,探索符合高校校報發展的轉型之路。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校報;傳播力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不得不積極轉型適應市場環境。高校校報作為實力相對弱小的傳統媒體更是舉步維艱。校報的主要職能是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宣傳學校方針政策,記錄學校動態,展示學生風采,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單一。互聯網日益改變著學生的信息生產和獲取方式,學生的信息需求更加強烈,信息渠道更加多樣,態度更加開放,觀念更加多元,傳統校報的內容和形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師生的需求,傳播力在逐漸下降。新媒體時代,校報應該積極探索提升傳播力的策略,重新占有校園媒介市場,守住高校輿論陣地。
1.增強校報時效性
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新聞是易碎品,新聞發布的時機稍縱即逝。互聯網時代,新聞時效以分甚至秒為計。高校校報受到制度制約,內容來源單一,工作人員緊缺,出版周期較長,在時效性方面明顯處于弱勢。校報更像是學校的“備忘錄”,為學校記錄歷史,只能作參考之用,而無法為學生提供新鮮及時的資訊。提高校報的時效性迫在眉睫。校報應該研究網絡媒體的特點和優勢,根據校報特點制定相應的對策,縮短出版周期,建立便捷高效的發稿體系,讓校園新聞及時見報。可以在固定報紙之外,增加特刊及專刊對校園大事、要事進行集中報道,吸引師生注意力,為廣大師生及時提供新鮮資訊和周到服務,體現校園媒體的價值。
2.完善采編隊伍的管理建設
人才隊伍是媒體發展的關鍵。高校校報的機構設置中,除指導老師和審稿領導外,負責具體采訪與編輯事務的都是學生,工作人員從學生中選拔,學生自身本就處在一個學習階段,采寫能力和經驗都有所欠缺,嚴重影響了校報人才隊伍的質量。
校報要積極吸納多方面人員,包括全面型人才和專業型人才,既更吸納新聞寫作、排版設計、美術編輯等業務人員,也要吸納政治、法律等專業人才,組成一個團結有力的采編隊伍,尤其要注意吸納熟練使用新媒體的學生。校報是學生創造鍛煉的機會和平臺,應鼓勵學生多參加學校的實踐活動,鼓勵各分學院建立新聞部門,指派專業老師,對學生進行集中培訓,并邀請電視臺、電臺、報社的職業人士進行專業指導。
校報應該設置一套公開透明、獎罰分明的強有力的采編隊伍管理制度,做到有規可依,有規必依。適當控制納新人數,做到進入校報的學生都有事可做,各司其職,人盡其才。
3.豐富校報內容
高校校報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新聞宣傳的重要陣地,是學校聯系師生員工、校友、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要紐帶,是塑造學校品牌、展示高校形象的平臺。但是,校報是高校黨委機關報,習慣于接受行政指令,缺乏讀者意識,忽視新聞規律,走在“我編你讀,我辦你看”的運作老路上,大多校報內容是注重校園宣傳,新聞價值不高、趣味性不強,可讀性不強。
校報要在內容上下功夫,充分利用豐富多樣的校園新聞資源。校報應該表達師生的心聲,貼近師生生活,關注師生動態,通過校園原創內容了解師生的需求點和興趣點,發現校園新聞事件,并對這些內容進行遴選和編輯,為我所用,豐富校報內容和形式。
4.宣傳方式“三大轉向”
從平面內容轉向立體內容。作為傳統的平面紙媒,校報形式單一,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內容,使用一些漫畫、照片、大數據圖表等,以化繁為簡、生動有趣的方式讓師生了解到校園新聞和最新發布的政策。校報還可以出版專刊,將辦報以來的特色活動和精華文章結集出版,如開學時的迎新專刊或者校園風景、學術講座等,能夠起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從服務校園轉向服務社會。校報應該突破校園局限,提高對社會的關注度,可以嘗試開展服務社會的公益活動,既提高校報的影響力,也提升校園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讓廣大公眾關注校園。
從傳播聲音轉向制造聲音。校報應該主動出擊,和學校其他部門以及社會媒體結合,策劃和開展一些特色活動,注重校園文化的對外宣傳,弘揚時代精神,吸引社會關注。
5.搭乘新媒體快車
在激烈的媒介市場競爭中,報紙在時效性、信息容量、檢索、互動等方面都無法與新興媒體相比。校園新媒體如校園微信平臺、校園微博、校園博客、校園論壇、貼吧等優勢明顯,更受師生青睞。校報在完善報紙內容、版面的同時,應該建立一些新產品,如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開通論壇、貼吧賬號等,使得校報上的文章不僅在報紙上刊出,還可以發布在各種自媒體平臺上,供廣大網友閱讀。校報要借助新媒體平臺,接受讀者評價,聽取反饋,真正走入受眾的內心。
中國高校校報展示平臺(Www.cuepa.cn)作為互聯網校報的整合平臺,極大地促進了高校文化、校報形象的展示與交流。在新華網、人民網、騰訊網、新浪網等各大網站,該平臺都在顯著位置設置了鏈接。各個高校的校報可以充分利用這個聚合平臺,互相借鑒。
6.加強溝通合作
長期以來,各高校都是關起門來辦報紙,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和合作,未能互相借鑒,取長補短。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誕生無疑是十分及時的。中國高校傳媒聯盟(www.xiaomei.cc)最初是由中國青年報社攜手國內63所重點高校共同發起成立的校園媒體聯誼組織。截至2015年10月,聯盟簽約理事高校499所。會員媒體近2000家,實名注冊會員媒體1788家。會員媒體覆蓋596所高校。該聯盟自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活動,并形成“未來講堂”“注冊大學生記者選拔”“聯動采訪”等品牌活動,為校園媒體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提供了重要渠道和平臺。全國20個省區高校傳媒聯盟相繼成立,成為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高校成員都有機會去其他高校參觀、學習,不僅讓各高校校報在借鑒和對比中學習,將其他高校校報的閃光點和精華之處與本校校報實際結合,創辦出更加受師生喜愛的報紙,同時也加強了各高校的聯系,增進辦報人的友誼,營造了團結和諧的校報同仁氛圍。
在新媒體環境下,校報必須轉變傳統的宣傳概念,遵循新聞客觀規律,與時俱進。傳統校報應該和新媒體優勢互補,實現融合,搭乘網絡快車,探索符合校報發展的轉型之路。
(陳世華,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李瑤,南昌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