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四川蒼溪縣東溪鎮黎家村老農張大爺站在自家的獼猴桃樹前,臉上溢滿笑容。這是村里的專家雜交培育出的“蒼溪紅心獼猴桃”品種,誰能想到,西部大山深處的小小水果,居然年年都要飛越萬水千山出口到歐盟,不經意間成了不可或缺的美味。
這,正是生態農業的魅力,是現代農業化催生出的綠色精品。
近來,河南永城一些微信朋友圈不時傳出:“走,到芒山柿園摘果、溪谷生態園釣魚去!”原來,這里出了一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起了演集鎮千畝草莓基地、城廂鄉天成生態園、裴橋鎮郁金香花海、侯嶺鄉還金湖薰衣草莊園。
在浙江滕州界河鎮,小小的生態馬鈴薯也讓村民致了富,水肥一體化技術讓馬鈴薯個大圓實,變成了“金土豆”……
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已在全國各地加快推開,陸續結下一個個香噴噴的大紅“果實”。
2016年10月17日,國務院發布《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優化產能調結構,生產生活生態協同推進,改革創新雙輪驅動,國內國際市場統籌布局等成為著力點,美麗宜居鄉村和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等成為構建的目標。
縣域是農業現代化的主體,在這場現代化的征程中,縣域理所應當地發揮主體作用和核心作用,著力推進供給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的“三大創新”,加快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增長動力。
供給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和目標。要穩妥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調整優化種植結構,調減玉米,增產大豆、馬鈴薯,在棉花、油料、糖料、蠶桑優勢產區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畜牧業方面在畜牧業主產省(區)率先實現現代化,擴大優質肉牛肉羊生產,加強奶源基地建設,建設現代飼料工業體系;漁業轉型,減量增收,壯大特色農林產品生產,培育專業村、專業鄉鎮。
科技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動力。要大力提高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要開展糧棉油糖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和整建制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加強雜種優勢利用、分子設計育種、高效制繁種等關鍵技術研發,完善科技推廣人員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促進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推進信息化與農業深度融合。
體制機制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保證。要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打掉田埂、連片耕種,解決農村土地細碎化問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用地市場,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打造農業創新發展試驗示范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我們:“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實現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縣域農業的現代化,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從而實現倉廩實而民心安,農業強而百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