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以村級集體資源、資產和資金“三資”改革作為突破口,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監督“弱化”,管理“虛化”、效益“退化”的難題,激發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活力。2015年,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達到2800萬元。
頒發“三證”奠基礎
——為集體財產頒發“產權證”。在率先開展“七權”同確中,累計頒發村級財產權證600本,形成最終可量化的“三資”臺賬。2015年底,所有192個村集體資產評估總價值達10.36億元。
——為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頒發“營業執照”。以村為單位組建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在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取得市場法人地位。目前在5個鄉鎮35個村建立了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
——為社員頒發“股權證”。以戶為單位由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為成員頒發《股權證》,作為享有村級集體經濟收益或紅利的有效憑證。工農鎮小巖村按照“只設個人股,不設集體股,資產股以金額量化到人,資源股以股數(畝)量化到人”的方式,平均每名成員持有資產股10股(股權價值2324.5元)、資源股1股(15畝)。
健全“三大體系”創條件
——健全村級集體經濟治理體系。區、鄉分別成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強化監督管理和業務指導,防止集體資產流失,保障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合法權益。
——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體系。搭建了涵蓋區-鄉鎮-村社區的三級產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目前登記、發布了各類產權交易信息600余條,工商企業、專業合作社等200余家市場主體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簽訂意向性協議200余份,交易標的5000余萬元。
——建立和完善保護扶持政策體系。連續3年,區財政每年安排村級集體經濟扶持“種子”資金和產業周轉金各300萬元,同時建立了300萬元的村級集體經濟產權抵押融資風險分擔補償基金。
打通“四條路徑”拓空間
——打包托管。對村集體自身難以經營的資產通過打包托管,實現村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赤化鎮泥窩村將村集體所有的提灌站、山坪塘等集體資產,向社會公開招引被托管人。目前,全區累計簽訂村級集體資產托管協議1865份、標的1.26億元。
——自主經營。村級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等優勢,發展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冷藏物流等新業態,拓展經營范圍,向高端價值鏈延伸。
——入股經營。探索村級集體組織以“三資”折資入股方式與工商企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合作,形成“保本+股息+分紅”股份制創收增收模式。目前盤活了閑置資源、資產達2.6億元。
——合作經營。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將資產與村民經營的零散資源通過合作,實現共同開發,聯合經營。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以荒山、農戶以承包的林地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成立楊柳村股份制林場。截至2016年6月,累計分紅3次,持股農戶人均分紅400元,集體股分紅31.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