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榮
摘 要 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三者構成了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生態文化視角下的德育改進,倡導用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完善兼具人文情懷與科技素養、傳統美德與現代視野的課程生態,提升學生素養;將家庭和社區真正納入學校生態教育系統,深化學校發展內涵。
關 鍵 詞 生態文化;德育改進;學校發展;教師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6)11-00-03
學校品牌是一種以育人為目的、以人為載體并需要遲效評價的品牌,也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并為公眾認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蘊和識別符號的一種無形資產[1]。多年來,廣州市南國學校以頂層文化設計為依托,以創建特色學校為路徑,形成了包含人文生態和自然生態在內的生態文化教育特色,初步完成了品牌學校的塑造,成為一所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攀升的優質學校。在辦學實踐中,學校始終認為,對于由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構成的生命共同體而言,學校只有基于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作出改進,才能保障這一生命共同體的良性循環,進而實現共生共榮。
在新的發展時期,學校進一步深化對“共生共榮”的理解,認為它應當涵蓋學校與家庭、社區的共生共榮,師生、生生的共生共榮,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共生共榮,國內教育與國際教育的共生共榮,普通學生和特殊學生的共生共榮。為此,學校立足生態文化教育,重構“與自然共和諧,與學校同發展”的核心價值觀;立足全員參與,培育“自強不息,和衷共濟”的學校精神;立足提升,拓展“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并存”的辦學內涵,以德育改進為方式,努力創生共生共榮的生態德育,構建向善向上的教育生態。
一、關注精神生態,促進教師成長
在南國學校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中,學生和教師都是重要的主體。而教師作為教育活動中的一個主導性群體,只有當學校的辦學理念為他們所接納、理解并認同時,才會將其內化于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之中,學生才能因此而獲益,[2]學校也才能獲得發展。
作為新時期學校的核心價值觀,“與自然共和諧,與學校同發展”源自校本生態文化教育特色。生態文化教育以“水潤南國,綠蔭校園”為基調,用“水”“綠色”表述學校文化,追求讓每一個生命個體成為茂盛成長的草木,不斷完美生命的價值。學校是一個整體,既需要每一個生命個體的不懈努力,也需要每一個團隊成員的同心同力、互助協作。上善若水,意味著每一個南國教師都“自強不息,和衷共濟”,擁有水利萬物的無私和水滴石穿的堅韌精神,如此,才能構建共生共榮的生態德育,潤澤每一個生命的成長。
為此,學校努力搭建平臺,拓展渠道,力求讓每一個教師在南國這一生命共同體中不斷成長。“請進來”,邀請教育專家和兄弟學校同行,面向全體教師開展針對性的德育培訓和經驗分享;“走出去”,組織德育隊伍考察學習,增長知識和開拓視野;豐富教師的專業生活,每月開展一次班主任經驗分享會,在溫情與共享中提升班主任專業水平,增強班主任的榮譽感、責任感和幸福感;組織課題研究,用科研引領教師快速成長。
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激發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動力,“自強不息,和衷共濟”逐漸成為教師群體的成長信念,而“與自然共和諧,與學校同發展”的核心價值觀更是融入了每一個南國教師的血液。師生、生生共榮的理念不斷激勵著教師關懷每一個學生,用潤澤生命的精神不斷追求完美的教育生活。
二、完善課程生態,提升學生素養
學校生態系統既具有孕育個體生命成長的內在功能,更兼具傳遞文化、促進個體社會化、建立共同價值觀等社會功能。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共生共榮,國內教育與國際教育的共生共榮,是學校教育生態系統的應有之義。為此,學校開設國學課程,用經典教育對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開設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課程,用國際視野豐富和拓展學校教育,致力于培養人文情懷與科技素養、傳統美德與現代視野相融合的、動靜相宜的高素質學生。
學校從經典誦讀開始,定期組織誦讀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天河區“美文誦讀大賽”,用經典文化濡染學生;設置國學經典研討課,引領教師探討國學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了解國學課與語文課的區別與聯系,提升國學課程內涵。學校以項目為載體,鼓勵教師深入探索國學課程。例如,小學部由陳丹妮老師主持,利用每周三的寫字課,組織全體學生誦讀經典篇目。誦讀內容從禮與恭敬、仁義,禮與真誠、適宜、克己、適中到禮以養德,禮致和諧,尊老愛幼;延伸至儀容端嚴,禮的價值等,不斷深化學生對“禮”的理解。同時,選擇以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誦·經典義理教程》為基礎,分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主題,構建序列化的經典教育活動。
學校結合傳統節日滲透經典教育,例如,教師節上,鼓勵每個班級挖掘傳統文化中尊師重教的經典、文獻、詩詞、故事,制作班級板報,開展主題班會課等陣地;時值中秋佳節和國慶節,學校以“吟誦經典詩詞,遙思憶古情懷”為主題,召集中秋詩會,以“賞今時之月,感古人之懷”為主題,開展硬筆書法大賽;以“愛我中華,傳承經典”為主題,進行國慶書畫大賽。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更是經典教育的絕佳契機,學校將經典融入國旗下講話中,讓師生感悟經典的人文精神;每周一句、經典誦讀比賽等也成為了學校的常態主題活動。學校希望通過豐富的經典教育主題活動,讓學生不斷獲得體驗和感悟,積累起深厚的文化底蘊。
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課程旨在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其國際交往能力。學校以國際理解教育為重點,融合和平教育、環境保護、多元文化等國際熱點問題,將國際視野和理念融入教育教學過程,努力提升學生應對全球化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溝通技能。
此外,學校依托天河區一流的教學水平與教育平臺,引進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教育資源,組織學生成立了“動感英語”“籃球”“棒球”“奇趣料理”等社團,每年舉辦一次“外國文化周”活動;利用綜合實踐課,組織學生參加游學活動。由此增強學生的國際意識、國際視野、國際交往能力,希望學生在未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展現更強的能力。
三、優化外部生態,深化學校發展
優化的教育生態意味著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的和諧共處。共生共榮的學校共同體發展不僅需要師生、生生的共榮,更需要學校與家庭、社區的共生共榮。只有將家庭和社區真正納入學校生態教育系統,才能不斷優化教育生態,促進學校的內涵式發展。
學校以創建廣州市綠色學校、廣州市垃圾分類示范基地為契機,組織師生、家長以垃圾分類活動為切入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教導處統一部署,鼓勵教師根據學生年齡及學科特點,將環境教育滲透在各年級學科教學中。如思想品德科組發揮課程優勢,將垃圾分類整合納入學習內容;語文科組則以垃圾分類為主題,在學生和家長中開展行為規范童謠、宣傳海報創作等;綜合實踐課更是深入開展了垃圾分類專題研究性學習。學校還利用環境紀念日開展了多種主題活動,如植樹節,組織學生與家長到植物園植樹;地球日,開展“愛護環境,保護地球”主題班會;世界環境日,開展“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主題活動;垃圾分類“小小監督員”走進社區和家庭,宣傳介紹垃圾分類知識……用豐富的教育教學活動引領師生、家長正確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領悟并踐行“與自然共和諧,與學校同發展”的核心價值理念。
教育生態環境是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元環境體系,它包括科技、藝術、體育等環境。為此,學校開設了民樂社、合唱社、舞蹈社、書畫社、版畫社、科技社、田徑社等社團,與家長和社區緊密合作,讓學生成為“綠色”“生態”的實踐主體。多年來,觀鳥社團多次走進珠江公園、天河公園、華南植物園等開展觀鳥活動,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南國版畫社的孩子們與多位藝術家面對面交流,走進美術館,不斷接觸美、發現美,用繪畫表達自己對生態美的理解;小領袖社團則走進更廣闊的生活世界,2011年,以“珍愛生命、珍惜資源”為主題,前往四川地震災區、大熊貓基地、汶川地震博物館參觀,2012年,組織了“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支持環保”主題冬令營,參加香港自然保護基金會承辦的保護中華白海豚活動,以及“感受韓國科技、環保、傳統文化,體驗韓國風情”夏令營,感受韓國的高科技及環保藝術,并與韓國學生進行了傳統文化、藝術交流。多姿多彩的活動受到了家長和社區的歡迎和贊譽,他們逐漸認同了學校提出的共生共榮理念,以更高的熱情支持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隨著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推進,學校對于家校合作內涵和價值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只有賦予家長集體教育參與權,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校的內涵式發展。在共生共榮理念的引領下,學校積極邀請家長和社區代表走進學校,深度參與學校教育。例如,李論老師邀請家長走進主題班會課,召開辦學委員會,匯報學校辦學情況,征詢與會者的意見和建議;學校邀請家長與孩子一起耕耘校園生態小農場——“生長園”,體驗責任、分享成長。如今,南國校園里一幅幅由師生和家長共同創作的環保圍墻畫,精心耕耘的小農場、生物園,見證著南國人了解自然、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決心,更成為學校與家庭、社區共生共榮教育生態的生動注腳。
生態文化視角下的德育改進,讓南國學校成為了既具有深厚典雅文化根基,又富于時代氣息的優質生態樂土,形成了教師勤耕耘、學生愛學習、師生齊拼搏、家庭與社區共支持的良好局面。今后,“自強不息,和衷共濟”的精神將激勵著南國人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向善向上的教育生態。
參考文獻:
[1]閆德明.學校品牌的涵義、特性及其創建思路[J].教育研究,2006(8):81.
[2]黃紅波.家園文化造就幸福團隊[J].中小學德育,2016(3):30.
(作者單位:廣州市南國學校廣東廣州 510621)
責任編輯 毛偉娜